吳 見,周亮廣
(1. 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 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
?
地理科學專業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探索
吳見1,2,周亮廣1,2
(1. 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 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
當前地方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就業面窄、與社會經濟發展逐步脫軌,地理國情監測的出現為地理科學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傳統地理科學專業與地理國情監測差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傳統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地理國情監測人才的基本思路,嘗試構建了傳統地理科學專業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體系,以期為地方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地理科學;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地方高校
現有旅游管理、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地理科學等專業的學科基礎都是地理學,構建地理信息測繪優勢學科專業群的前提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地理科學專業發展的基礎之上[1-3]。崗位供應不足、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發生斷層、就業面窄、實用性下降等問題已經成為地方高校開辦地理科學專業的難題。重新審視辦學思路,謀求新發展是傳統地理科學在地方高校能夠繼續保持生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改造一批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傳統專業”是《2013年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項目申報指南》中強調的內容。國務院于2013年2月頒發了《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通知》,隨后地理國情普查逐步在多個省份興起,與此同時,地理國情監測人才需求大幅度上升。地理國情監測不僅具備現代技術手段,而且涵蓋地理學知識,屬于新生學科,在發揮現代信息科學優勢的同時繼承了傳統地理學內涵[3-6],既增加了學生就業渠道,又給傳統地理科學專業開辟了新的前進方向。借此機遇,將地理國情監測作為傳統地理學科專業改造的新出路,符合當前社會需求,具備科學性與現實性。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迅速且國土面積廣闊,地表覆被動態變化周期短,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十二五”規劃涵蓋了地理國情監測。截至目前,盡管取得了一定的地理國情監測成果,但仍不具備完善的工作機制和監測體系[6-10]。如何做好我國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是地理科學專業轉型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實際地理國情監測工作開展時,發現既懂現代信息技術又懂地理學知識的人才稀缺,而全國開設地理國情監測專業的高校僅武漢大學一家,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需求。本文在傳統地理科學專業與地理國情監測差異分析的基礎上,對地方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地理國情監測人才的基本思路和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探索。
1. 涵蓋的內容差異分析
高校基本教育資源是教學課程,課程設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規格和方向,因此建立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課程體系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務。鑒于地方實際需求與特色不同,地方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設置必然存在差異。在全國高校改革浪潮下,盡管各高校開辦地理科學專業都在尋求新的辦學方向和特色,但從課程體系建設來看,仍然以傳統科目為主導,以理論授課為核心,偶爾穿插了少量3S相關理論與技能課程。
地理國情監測以3S技術為依托,對城鎮、道路、地形、沙漠、冰川、濕地、水系、植被、災害、環境等生物、人文、自然、經濟、社會要素的空間分布、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對變化趨勢、地域差異、分布特征等進行統計分析,形成研究報告、地圖圖形與監測數據,以揭示我國或地方經濟、生態、環境與資源的發展規律和分布特征。地理國情監測范圍廣泛、內容多樣,具有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的特點。可見傳統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無法滿足當前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需求,不僅無法滿足監測“面”上的需求,也無法滿足監測技術支撐,在統計分析、研究報告及圖形制作等方面均缺乏相應的培養課程。
2. 涉及的技術差異分析
地理學研究的基本程序為立題制訂計劃→開展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建立指標體系,定性定量結合→進行統計分析,熟悉統計資料→擬定地理模型,繪制各類地圖→標本資料歸檔與成果評審。地理國情監測剛剛起步,繼承了傳統地理科學,延伸了現代地理信息服務,其技術支撐體系涵蓋了空間信息云計算、多維時空數據挖掘、地理空間信息網格等技術定量計算與挖掘地理國情信息,網絡GIS技術實時發布監測信息,全球導航衛星定位和天地空一體化遙感技術更新與快速采集監測數據,以及動態發展規律、時空分布模式、數量統計特征等方方面面的技術體系,具有多傳感器、多平臺、多學科交叉協同觀測的優勢。地理國情監測技術與方法體系涵蓋的內容是當前傳統地理科學專業課程無法滿足的。因此,對傳統地理科學的技術方法體系進行改革、完善和補充是該專業適應地理國情新方向的必然途徑。
地理國情監測自身涉及的技術和內容廣泛,如地理學、生態學、林學、3S、計算機、物理、環境科學等,具有顯著的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的特點。地理國情監測人才不僅要具備傳統地理科學學科的基本方法,還應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能夠掌握獲取與處理天地空一體化數據、進行具體行業應用、撰寫綜合分析與監測報告、共享服務等基本地理國情監測的能力。本文構建傳統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地理國情監測人才的基本思路:以區域地理國情監測需求為導向,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測繪等對地觀測技術為支撐,以傳統地理學科雄厚積淀為基礎,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方法體系、培養平臺、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同時改造,從而培養既能掌握現代對地觀測技術又具備傳統地理學基礎的新型地理國情監測人才。
在具體建設思路上,首先應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師資隊伍、培養方案、辦學理念上,通過開展研討、學習交流、廣泛宣傳等形式了解地理科學發展新趨勢,轉變傳統地理科學專業的辦學理念,利用現有技術體系、業務體系、監測體系、保障體系制定符合地方實際需求的培養方案,在現有傳統地理科學師資隊伍基礎之上,采用“改、轉、進”等方式,構建一支適應傳統地理科學轉型需求的師資隊伍;其次,將精力轉移至地理國情監測教學方法體系、課程體系以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在現有地理科學主干課程基礎上,吸收遙感、地信、測繪新技術,形成地理國情監測新課程體系,建立以“地理認知——技能實踐——綜合調查——部門實踐——畢業實習”為主線,輔以課堂講解,穿插科研項目、頂崗實習、專業競賽鍛煉的教學方法體系,強化“多實踐、早實踐、不斷線”、“先會干,再弄懂”的教學理念;最后,在原有地理科學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區域實際情況擴建相應的地理國情監測實驗室或基地,逐漸建立多部門合作、多學科交叉、多專業協調發展的穩定局面,完善傳統地理科學向地理國情監測轉型發展的質量保障體系。
1. 課程體系構建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建設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石,這也同樣是傳統地理科學向地理國情監測方向成功轉型的關鍵之一。依據人才知識結構和地理國情監測的實際需求,以及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的建設思路,課程體系應構建為以計算機科學、地理科學、遙感、測繪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主體,增設實踐與基礎課程,適當壓縮公共課,拓展專業選修課,形成專業實踐課、核心課、基礎課、選修課緊密相連,貫穿技術訓練、能力培養、知識教學和思想形成為一體的課程體系。
由于地理國情監測內容涉及多層次、多領域、多學科,因此在課程體系結構上必須注重學科交叉和知識融合。專業核心課程包含地理國情監測導論、國情信息技術集成等,主要用于地理國情監測學習的前期鋪墊,展現地理國情監測的特色和優勢;專業基礎課包括數據集成與建模、自然地理學等,主要用于構建學生地理和信息技術的基本素質,扎實專業基礎;專業實踐課包括畢業設計、3S綜合實踐等,主要用于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綜合實踐技能;專業選修課包括生態學、網絡GIS等,主要用于擴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將來謀求感興趣的職業奠定基礎。
2. 實踐體系構建
實踐體系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遵循圖1所示的基本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路,試圖從如下幾個方面充實傳統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實踐內容。

圖1 傳統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實踐體系
(1) 建立綜合性實踐教學模式
以“地理認知—課內實驗—野外實踐—生產實習—頂崗訓練—畢業設計”為中心,以校內、校外兩種實踐場所為基地,以數據采集與生產、系統開發與創新、行業技術與應用為方向,以競賽參與、項目訓練、興趣小組、社會實踐等為活動,構建“一個中心、兩種基地、三個方向、多項活動”的基本實踐教學模式。
(2) 加強頂崗訓練,與部門需求無縫銜接
企業員工或技術員進入課堂教學,充分講解崗位需求技能與基本知識,大二暑期進行頂崗訓練,學生進入正式崗位模擬實習,將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崗位,在崗位中總結自己的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掌握的基本技能,大三圍繞實踐教學模式鞏固學習,大四進行為期半年的畢業實習,鼓勵學生與實習單位簽約,畢業就能熟練上崗承接工作。
(3) 鼓勵以賽促學,培養創新能力
校級、市級、省級、國家級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有力通道,在大賽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挖掘自己現有的知識和潛能實現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身不足或學習成效,能夠有效提升培養質量。
(4) 推動橫向項目教學,提升綜合素養
學生既是受教育的對象,也是學校完成大規模橫向項目的主力軍,在橫向項目中既能讓學校受益,又能以此為平臺鍛煉學生的工作能力。將橫向項目分為信息共享服務、系統研發、數據集成、產品加工、數據采集與處理等各級業務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選擇參與不同的工作,在項目參與中不斷尋求就業方向。
3. 方法體系的構建
與傳統地理科學教學方法相比,地理國情監測教學方法體系內容更加豐富,方法更加多樣,技術更加信息化和科技化,學科交叉更加顯著。因此,在構建地理國情監測教學方法體系時,不僅要考慮技術支撐、方法支撐,更要兼顧學科支撐。本文構建的傳統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方法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傳統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方法體系框架
在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方法體系具體內容細化時,應在傳統地理科學教學方法體系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擴展,一方面保留傳統方法的經典內容,另一方面融入多學科和現代信息化技術。將傳統的課本擴展為網絡、項目、軟件等,將傳統教學大綱和課件擴展為方案、課標、策劃等,將教師擴展到員工、專家、領導等,將課堂延伸至企業、公司等,將單一的講解法擴展至探究、啟發、討論等,將學生獨立學習擴展至團隊、小組等,將作品、論文、成果、匯報等作為考核方式,將評語、證書、獎金等取代單一的成績指標作為對學生的認可,最終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更培養了專業素養、能力、興趣,為更好地從事工作崗位奠定扎實的基礎。傳統地理科學專業與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方法體系對比如圖3所示。
目前,地理科學在地方高校屬于崗位需求不足、與經濟發展逐漸斷層、學生就業面窄的急需有效轉型的專業,有必要積極探索該專業能夠立足于社會的新方向。地理國情監測不僅要求融入先進的現代信息化技術,而且必須具備地理學基本知識,這就給地理科學專業的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開展地理國情監測也逐漸成為測繪部門和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新使命。

圖3 傳統地理科學專業與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方法體系對比
地理國情監測內容涵蓋了多種學科、多種行業、多種技術、多種方法,更加趨向于智能化、自動化與信息化,如何兼顧如此豐富的內容來構建合理的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體系,是當前高校地理科學專業面臨的重要問題。然而,僅僅對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探討和研究勢必很難真正解決國家對地理國情監測人才的急需,還需要眾多的專家學者、行業愛好者、政府部門、公司企業等多方面的參與才能不斷地改善我國地理國情監測人才需求的局面。
[1]趙健赟,宋宜容. 測繪工程專業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 測繪通報,2015(2): 125-128.
[2]李德仁,眭海剛,單杰. 論地理國情監測的技術支撐[J].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2,37(5): 505-512.
[3]謝宏全. 地理國情監測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若干思考[J]. 測繪通報,2013(5): 101-104.
[4]陳江平,潘勵,單杰. 淺談地理國情監測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J]. 測繪通報,2013(10): 125-128.
[5]史文中,秦昆,陳江平,等. 可靠性地理國情動態監測的理論與關鍵技術探討[J]. 科學通報,2012,57(24): 2239-2248.
[6]陳俊勇. 地理國情監測的學習札記[J]. 測繪學報,2012,41(5): 633-635.
[7]張勤,樊文鋒.測繪與地理國情監測[J]. 測繪通報,2012(11): 78-80.
[8]喬朝飛.國外地理國情監測概況與啟示[J]. 測繪通報,2011(11):81-83.
[9]吳見,戴仕寶,王棟,等. 以地理國情監測為契機改造地理科學專業——以滁州學院為例[J]. 測繪工程,2014,23(10): 76-80.
[10]雷德容. 淺談地理國情監測的內涵和原則[J].中國測繪,2011(2): 24-29.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Geography National Condition MonitoringTalentTrainingSystemofGeographicalScienceMajor
WU Jian,ZHOU Liangguang
2015-06-28;
2016-04-14
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4jyxm371);滁州學院教學研究重點項目(2014jyz007);滁州學院科學研究校級規劃項目(2015GH13);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KJ2015A265);滁州學院科研項目(2014PY07)
吳見(1985—),男,講師,研究方向為林業信息化。E-mail:xiangfeidewujian@126.com
G64
B
0494-0911(2016)08-0139-04
引文格式:吳見,周亮廣.地理科學專業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測繪通報,2016(8):139-142.DOI:10.13474/j.cnki.11-2246.2016.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