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然
?
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分析
宋思然
人民幣國際化是人民幣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都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數額龐大的外匯儲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介紹了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的概念,指出充分利用我國外匯儲備的重要作用,論述了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外匯儲備的歷程和增長原因,分析了外匯儲備在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作用、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重點分析了外匯儲備通過各因素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文章論述了以外匯儲備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一是以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為支撐,開放資本賬戶,鼓勵境外持有人民幣,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推進國內金融業改革;二是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穩定匯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穩定的匯率保障;三是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更好地發揮外匯儲備促進對外貿易、穩定經濟的作用,擴大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從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匯率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人民幣正逐步走向周邊化、區域化和全球化,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人民幣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的地區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之后,中國進行國際交易的匯率風險和貿易成本都會大大降低,將打破由西方世界主導的貨幣格局,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話語權會因此增強,世界貨幣體系也會多樣化。因此有足夠的理由關注人民幣國際化,尤其是如何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各項因素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促進作用。外匯儲備是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以國際貨幣表示的流動資產,是國際儲備的主要部分。目前中國迅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已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曾經中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意味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但是現今龐大的外匯儲備卻也備受詬病,國際上讓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不斷升高。本文旨在分析外匯對匯率的影響機制及外匯儲備規模和結構,探討如何發揮外匯儲備的積極作用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這對于增強我國經濟實力、提高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都有重要影響。
各國學者對貨幣國際化的概念存在一定分歧。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貨幣是: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發揮類似金屬貨幣所具備的一般國際價值尺度職能、具有國際清償貨幣的作用、可以被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所持有,作為外匯平準基金干預外匯市場的貨幣。Cohen最早從貨幣職能的角度出發,認為國際貨幣的職能是貨幣國內職能在國外的延伸[1]。貨幣國際化就是一種貨幣逐步變成國際貨幣的過程。國內學者李稻葵、劉霖林對人民幣國際化進行了具體界定:一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的投資工具;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2]。
外匯儲備又稱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具有重要的經濟作用,外匯儲備可以用來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保持支付能力,利用外匯儲備買進賣出可以穩定匯率,外匯儲備多,就意味著國際清償力高,充足的外匯儲備也是向外借款的信用保證。此外外匯儲備能夠在經濟動蕩時用來干預匯率,穩定經濟,發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抵抗金融風險。
陳雨露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最終解決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問題的長期戰略。劉清江認為,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離不開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不但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的關鍵力量,并且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本身更是直接促進了人民幣的國際化。所以說,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艾瑤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減少外匯儲備總量,降低外匯儲備結構風險以及優化幣種結構的較優路徑。黃權國提出,以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為擔保發行債券,促進人民幣大量輸出,加速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1.中國外匯儲備歷程
中國外匯儲備的發展變化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至1989年,這一時期開放程度有限,外匯儲備規模較小。第二階段是1990至1994年,外匯儲備開始平穩增長。第三階段是1994至2000年,1994年的匯率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的大幅貶值促進了出口,經常項目順差進一步擴大。自此外匯儲備平穩增長,并且呈現了迅速發展的勢頭。第四階段是2001年至今,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蓬勃發展,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如圖1《中國外匯儲備歷年數據圖》(1994-2015年),2006年2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超過日本(8501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到2006年年底,超過了1萬億美元。2009年突破2萬億美元,2011年突破3萬億美元,截至2016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2125.8萬億美元。

圖1 中國外匯儲備歷年數據圖(1994-2015年單位:億美元)
探究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原因,有利于合理調整外匯儲備的規模和結構,更好地發揮外匯儲備的作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我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長期存在順差,使我國積累了大量外幣。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的差額均為正值。第二,我國積極引進外資,鼓勵外商投資,大量外資涌入中國。第三,強制結售匯制度,企業、個人都必須將手中的外匯上繳給國家。這些外匯都成為了央行積累的外匯儲備。第四,現行的匯率制度。2005年人民幣放棄盯住單一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多項因素共同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市場對人民幣供不應求,外幣供過于求,央行需介入干預,全額買進外匯,直接形成了外匯儲備的增加。
中國規模巨大的外匯儲備具有很多負面影響。一是積累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國沒有很好地利用此外匯儲備進口國內目前經濟發展急需的資源、技術,而是以很低的價格將國內的資金轉移到國外。二是機會成本風險。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首先表現在國內資本的投資收益率與用外匯儲備購買的國外有息資產收益率之差[4]。我國大部分外匯儲備用于購買美國國債,我國目前GDP的增長率遠高于購買美國國債的利率,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很低,因此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很高。三是通貨膨脹的壓力。雙順差及我國的強制結售匯制度使得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央行不得不加大基礎貨幣的投放。四是匯率風險。自2005年7月我國實施匯率制度改革,美元較人民幣就一直處于貶值狀態,我國外匯儲備嚴重縮水,遭受了較大的損失。五是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大。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外匯供過于求,人民幣供不應求,形成了市場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2.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人民幣最終實現國際化是條漫長的道路,許多因素影響著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是通過各項因素間接產生的。
首先,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主導因素。作為信用貨幣的人民幣,其購買力必須以國家的信用為基礎。數額巨大的外匯儲備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國家經濟的繁盛與對外貿易的發達,保證了人民幣最終可以和美元兌換,防止國際收支過度失衡,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經濟保障。
第二,發達、開放、規范、成熟的金融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運行載體,保障未來人民幣能夠在世界市場上暢通地流通。國際貨幣通常與大型、流動性強和開放的金融市場相聯系。大型的、發展完善的金融市場能吸引更多投資機會并能夠以較低的交易成本進行高效的套匯[5]。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英鎊的主宰地位取決于倫敦卓越的金融市場,目前,美元的這一地位則由紐約的金融市場支撐[6]。我國外匯儲備使得我國能夠有效地防范國際游資沖擊,為我國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
第三,匯率穩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匯率波動直接影響持有該國貨幣儲備的風險程度,因此匯率穩定性也就成為儲備貨幣選擇的決定性因素[7]。穩定匯率是外匯儲備的基本職能之一。外匯儲備水平的高低反映了政策選擇和市場情緒,即高額儲備意味著匯率干預有更高的主動性和更強的干預能力,減少貨幣危機發生的概率,提升市場的信心[8]。
第四,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人民幣資本賬戶下的自由可兌換對人民幣國際化有積極作用,而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又能促進資本賬戶的開放。貨幣自由兌換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數量與其貨幣的兌換性有較高的正相關關系[9]。而充足的外匯儲備是開放資本賬戶的物質基礎。各國的歷史經驗都說明了這一點。
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存在眾多的障礙,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是其中很重要的問題。資本賬戶開放對增加人民幣國際流通量及國內金融市場發展都有重要作用。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境外對人民幣的持有量,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提高人民幣的國際接受度;同時促使國內企業及金融業相關機構進行改革,提高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加速各方面與國際接軌,促進金融深化。
3.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
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及世界經濟都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存在風險和負面作用,但是積極影響是主要的。第一,人民幣國際化使得中國可以享受鑄幣稅收入,包括海外流通人民幣為我國節省的利息以及使用國外所擁有的人民幣獲得的凈收益。 第二,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可以大大減少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交易成本,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第三,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中國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放貸、投資等活動獲取金融收益。國外投資者對人民幣的需求會不斷增加,中國可以發行債券和股票等金融產品,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投資者進行投資的匯率風險也會降低,匯兌、套期保值等貨幣交易的費用會降低。第四,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帶動銀行業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實現后,我國對外匯儲備的需要相應降低,我國貨幣政策不再受制于外匯儲備,政策更具獨立性。第五,打破目前由西方世界主導的儲備貨幣格局,減少現今貨幣體系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中國獲得對一種國際貨幣的控制權,增強中國經濟實體和人民幣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第六,人民幣國際化可有效控制外匯儲備增長,緩解匯率壓力,促進中國與其他主要伙伴國之間經濟與貿易平衡協同發展。對于世界經濟來說,人民幣的國際化將推動國際貨幣體系趨向合理,減少目前儲備貨幣相對單一造成的外匯風險,推動資本優化配置。
目前,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是中國經濟機制和經濟發展需要造成的雙重結果,在短時間內消減外匯儲備有很大風險也并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便是將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成本降到最低,利用外匯儲備來促進經濟健康長遠發展。
外匯儲備可以很好地支撐人民幣國際化。具體方法:一是通過加快開放資本賬戶,鼓勵境外持有人民幣資產,向海外輸出人民幣,提高境外對人民幣的持有量,降低人民幣通貨膨脹和升值的壓力,促進金融業改革。二是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穩定匯率,切斷外匯占款與基礎貨幣投放的關系,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穩定的匯率保障,提高人民幣的國際信用。三是通過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降低外匯儲備的匯率風險,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降低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1.開放資本賬戶輸出人民幣
雖然我國在推進資金資本賬戶的開放,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以及貿易信貸已經基本放開,但是相對于美國等其他資本賬戶開放的國家,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程度依然較低,金融自由化程度也較低。我國已形成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雙順差,加上國際熱錢不斷涌入,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及國內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很大。任何不能以本幣放貸的國際債權國都會面臨日益嚴重的貨幣錯配問題,即“高儲蓄兩難困境”①。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政府不允許非居民進行人民幣債券買賣、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點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人民幣在世界市場的使用,但是由于我國資本賬戶還未完全開放,在境外結算的人民幣無法回流國內市場進行貿易投資,阻礙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因此建立健全人民幣回流機制,有利于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合理循環流動,而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能夠使得人民幣匯率在合理范圍波動的情況下應對人民幣回流。
2.建立外匯平準基金
外匯平準基金是一國用來干預外匯市場的準備基金。外匯平準基金是平準基金的一種。平準基金又稱干預基金,是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以法定方式建立的基金。其他形式的平準基金還有國債平準基金、股市平準基金等。央行可以運用外匯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穩定匯率。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貨幣價值穩定產生沖擊,從而影響人民幣作為記賬單位、價值儲藏工具和國際儲備貨幣的吸引力[10]。同時匯率的波動也會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和發展。而金融市場的完善也是人民幣市場化的基礎之一。
通過外匯平準基金來影響和穩定人民幣對外匯率,也就是將匯率政策納入中央銀行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經濟手段之中,使中央銀行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影響和作用進一步加強[11]。
目前,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的時機客觀條件具備。同時外匯平準基金的建立也有其必要性。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是指在人民幣為非自由兌換的貨幣前提下,由于央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市場上的人民幣。如表1,由于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投放的聯通關系,我國積累的大量外匯儲備相應地造成了大量人民幣的發行,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斷增大。同時央行貨幣發行受到外匯占款的影響,政策獨立性和自主性降低。
外匯平準基金的建立可以改變外匯儲備的形成機制,切斷外匯儲備與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直接關系。外匯平準基金由本幣、外匯、黃金及特別提款權等構成。外匯部分可從我國外匯儲備中撥出一部分。本幣可以在債券市場上來籌集,以本幣的負債置換外幣資產。為構建平準基金所發行的債券可以作為特種債券在我國債券市場進行流通,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債券市場品種層次,有利于我國債券市場自我完善與資本市場的平衡健康發展[12]這也間接地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在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的基礎上,新增的外匯儲備不進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而是作為國家資產。因此中央銀行不再受限于外匯占款而投放基礎貨幣,增加了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穩定性,對匯率和通貨膨脹的調控可以更加靈活。
3.調整外匯儲備幣種結構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包括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多種貨幣。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受多項經濟因素的影響。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使幣種結構合理化,可以更好地發揮外匯儲備促進對外貿易、穩定經濟的作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表1 2004-2010年我國外匯占款與基礎貨幣數據?。▎挝唬簝|元人民幣)

表2 2010-2015年我國外債幣種比例
中國人民銀行從未公布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資產結構,有學者根據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系統(TIC)和IMF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推算,2012年中國外匯儲備幣種構成可能為美元60%~65%、歐元25%~30%、英鎊5%~7%及日元3%~5%[13]。美元比重過高,對我國經濟有消極的影響。
調整外匯儲備幣種結構,使其更合理化,有利于我國外匯儲備增值保值,提高我國的國際信譽,促進經濟發展,最終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在確定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時,要參考以下因素:
⑴參考對外貿易的需要,尤其是進口商品所需要的貨幣。歐盟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可以適當增加歐元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美國是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2006-2012年我國與美國的貿易額在我國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在16%左右。這個比例遠遠低于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日本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與我國貿易頻繁,同在東亞經濟圈,是我國長期的經濟伙伴與對手。2011年東盟首超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的貿易額達到3629億美元,東盟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愈加突出。目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仍然主要以美元結算,但是憑借中國日益強大的實力以及我國與東盟日益深化的經貿關系,未來這種以美元結算的格局會被打破,結算會更多地使用人民幣。
⑵我國目前還背負有外債,這些外債需要用外匯儲備償還,外債也存在成本和收益。我國在2000年進入償還外債的高峰期,應該盡量使我國償還外債的匯率風險降到最低。從表2可以看出,美元在我國外債中占絕對比例,維持在70%左右。日元與歐元是我國外債中第二、三大幣種。
筆者認為,應該適當減持美元比重,但不可過分削減;日元和歐元的持有比重可以根據情況有所上升;在東盟區應該逐漸使人民幣成為貿易和結算的主要貨幣。同時,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調整應該循序漸進。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和外匯儲備都是熱點問題,圍繞著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程度、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以及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結構,學者們都做了相關的研究。但是毋庸置疑,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未來人民幣發展的目標,盲目削減外匯儲備并不現實并且有很大的風險。因此如何發揮外匯儲備的作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引文注釋
①劉駿民,宛敏華.中國外匯儲備的最佳用途是支撐人民幣國際化[J].開放導報,2009 (2):36.
[1]Cohen.W.M.Monetary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Finance.1971(8):32.
[2]李稻葵,劉霖林.雙軌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中國金融,2008(10):42.
[3]G.S.Tavlas.Internationalizations of Currencies:The Case of the USDollar and Its Challengers Euro[J].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97(10):18.
[4]牛瑞芳.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規模和結構風險與對策分析[J].財金之窗,2011(9):76.
[5]Wu Mingxi.Analyse the Determinants of RMB International Level[J].商情,2011(40):84.
[6]Paul Krugman.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ollar:Theory and Prospect[Z].NBER Working Paper,No.6838,1984.
[7]Donnenfeld,S,I.Zicha.Pricing of Exports and ExchangeRateuncertaint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1(2):1009-1022.
[8]鄭海青.外匯儲備與金融危機中的匯率穩定[J].財經科學,2011(5):27.
[9]王棟.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與結構的適度性研究[D].新疆:新疆財經大學,2008
[10]劉清江.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J].經濟論壇,2011(5):18.
[11]王玉珍.匯率并軌與建立我國外匯平準基金[J].金融研究,1995(7):49.
[12]徐浩升.外匯儲備高企問題的解決途徑-構建外匯平準基金[J]經濟研究參考,2011 (48):25.
[13]石凱,劉力臻,聶麗.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動態優化[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2 (6):94.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