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飛
【摘要】 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家電走進農村家庭,但隨之也給農網帶來嚴峻的考驗。由于舊有農網的設施薄弱等特點已不能滿足農村用電的現狀,低電壓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有些農村地區低電壓問題比較突出。本文就農網低電壓的原因以及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 農網 低電壓 改造原因 改造措施
農網一般指覆蓋縣級區域內的110KV及以下的配電網,在我國總用電量中占有重要比例,農網具有點多、面廣、線長、負荷率低、季節性強等特點。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原因,造成農網基礎設施的薄弱。隨著農村用量的增加,原有農網已不能滿足農村用電的增長需求,不僅影響了農民的日常生活,而且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對農網進行進行升級和改造。本文從農網低電壓的原因、農網低電壓的對策兩方面進行探究。
一、農網低電壓的原因
1.歷史因素。長期以來,國家將資金重點投在建設骨干網架上,對農網的架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很長時間,由于工廠的集中和城市居民較早的使用,城市用電量一直在我國總用電量中占據主要位置,廣大農村由于發展滯后、貧窮、偏僻等原因,用電量長期比較低。在城市,工廠需要足夠的電量來保證正常生產,大量工廠的高度集中帶來用電量的急劇增加,城市居民相對農村也較早的使用電器;在農村,由于比較貧困、人口密度稀少和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農村用電主要限于居民照明和小功率用電,用電量一直比較低。在可用資金較少的情況下,國家在電網的建設上把資金主要用于骨干網和城市電網的架設上。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大功率電器進入廣大農村家庭,農村用電量也急劇增長,薄弱的的農網面臨嚴峻形勢,迫切需要加以改造升級。
2.現實因素。(1)設備簡陋老化。現有設備如發電站設備、線路設備、配電設備等已經運行很長時間,沒有進行及時更換,在供電和配電上沒有做到最優化,導致出現大量不必要的損耗和浪費。(2)由于供電半徑太長,導致末端電壓偏低。農村居民家庭比較偏僻,沒有統一規劃,建筑雜亂無章。架設農網時主要沿公路和人口較密集的地方,導致線路太長,出現末端電壓低的現象。(3)變壓器調壓管理不到位。在用電高峰,由于沒有調整變壓器分接頭至高位,線路壓降增大,導致末端低電壓。(4)服務不到位。在農網設備落后等不利情況下,加上相關人員對農戶反饋的意見沒有詳細核實,沒有對低電壓發生的時間、地點等進行詳細記載,導致不能及時改善和處理,使低電壓現象更加加劇。
二、農網低電壓的對策
1.增加發電設施。在現實允許的情況下,在農村供電不足和低電壓較嚴重的地區適當增加發電站,從根本上解決農網低電壓問題。根據農村本地地理、自然特點,因地制宜,如在水能充足的地方建設水電站,在風能條件好的地區建設風力發電站。
2.改造現有設備。上述增加發電站的方式雖然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網低電壓問題,但需要大量資金,在我國農村面積非常大的現實情況下,可操作性并不強。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造是目前最切實際的辦法。第一,適當改變變電站的布局,盡量縮短供電半徑;第二,更換線路設備,盡量減少輸電過程中不必要的損耗;第三,及時更換老舊配電設備,在供電和配電上都做到減少損耗和浪費,提高利用率。
3.改善管理水平。制定處理低電壓的相關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對低電壓及處理過程要進行詳細記載和跟蹤,對農戶的投訴和報修要認真對待、及時處理。在處理低電壓時要把責任落實到位,強化責任意識,建立責任到人制,做到過程不流于形式、結果能經得住考驗。對配電和末端負荷的數據要緊密測量和監測,建立相關數據庫,使農網低電壓發生的地區、出現的時間段要了如指掌,盡量在最短時間為解決農網低電壓問題提供數據支持和資料保障。
4.強化服務意識。隨著電器設備在農村的普及,農戶對電力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強,生產和生活中和電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農網相關從業人員在強化責任意識的同時還要強化服務意識,對農戶的投訴和要求要做到熱情接待、認真分析、及時處理。相關單位要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水平。
結語:總體來看,農網低電壓的形成和出現有其歷史和現實因素,是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而治理農網低電壓也是一項長期和繁瑣的工程。在資金有限、人員短缺和實施難度大的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農網低電壓的問題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要建立治理農網低電壓的長期有效機制,既要統籌規劃,又要因地制宜,盡量做到資源利用的最優化。農網的升級和改造關系著農民的生活質量,也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它既是一項系統過程,也是一項民生過程,只有上下聯動、全盤出動、積極行動才能解決好這項艱巨的任務,才能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和經濟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葵.電力系統自動化[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2]杜瑞桂.農網低電壓綜合治理[D].保定:華北電力大學,2012.
[3]宿華明,張軍六,王翠虎.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探索[J].太原:山西電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