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蓮鄭佐雄楊秀英(.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06;.保險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04)
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調查分析與建議①
楊寶蓮1鄭佐雄1楊秀英2
(1.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6;2.保險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以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抽樣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空間特征、組織參與形式、運動內容、頻度與強度進行調查、統計與分析,發現:籃球場地無法滿足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需求;組織參與形式方面呈現多元化態勢;運動內容主要集中在“半場淘汰賽”上;頻度與強度帶有隨意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為:加大對籃球場地設施的投資力度;提高“臨時組隊”的比例;校方加強組織管理工作;引導大學生合理分配課余時間、控制好運動強度。
課余籃球運動 調查分析 大學生 建議
籃球運動是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喜歡的體育鍛煉項目之一,課余時間適度地開展好此項運動,不僅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繁榮校園體育文化,同時還有利于大學生健身悅心、擴大社會交往能力與有效促進陽光體育工程的順利開展。為此,加強對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方面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就凸顯出一定的現實意義與參考價值。
該文以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現狀為研究對象,利用工作之余,對隨機抽樣的長沙市岳麓區的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的非體育院系、在讀,且有課余籃球運動愛好的大學生90名發放了調查問卷,有效回收問卷89份,有效率為98.9%,后在專家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信度與效度檢驗,均符合統計學要求,結合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進行了歸納與分析。
2.1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空間特征的統計與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大學生籃球課余運動空間分布上,主要是以校內開放性籃球場與公寓內籃球場地為主,和占總調查場地數的77.5%。大學生反映,基本都是本校同學,水平相近、好溝通。到校周邊附近的籃球場運動的比例為17.9%,調查走訪顯示,這部分大學生是為了避免校內人多排隊靜等或觀戰的場面。有3人選擇了收費性質的體育館內籃球場,這部分大學生家庭在經濟方面較為寬裕,在運動時還能享受一定的服務,例如有相應的免費大桶純凈水,有座位休息等。此次調查中,還有1人到其他地方去參加課余籃球運動。
2.2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組織參與形式的統計與分析
表2顯示出,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在組成參與形式方面呈現多元化態勢。其中經常以寢室同學為紐帶結伴為伍的比例最高,超出30%的比例。排序第二、第三的是同班同學與熟識球友,分別占27.0%與21.3%,調查發現,選擇同班同學是方便聯系,選擇熟識球友的是在一定配合上較為默契。選擇選擇臨時組隊的,此次調查中有13人,走訪發現,此類大學生一般都具有較強的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籃球運動水平。選擇喜歡與老鄉親朋在一起以球為媒,交流感情的排序第四位,占總數的14.6%。
2.3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內容的統計與分析

表1 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空間特征的調查統計表(n=89)

表2 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組織參與形式的調查統計表(n=89)
從表3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參加課余籃球運動的內容雖然多樣,但主要集中在“半場淘汰賽”上,偶爾也進行定點投籃或技戰術演練,但只能在上午課余時間及中午午休時間。走訪發現,主要是籃球場地資源有限,開放的露天籃球場人員爆滿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天下午放學與節假日,且每個球架旁邊會有3~5組大學生在排隊等待上場,進行“5-7球制”半場淘汰(循環)賽。偶爾也進行全場正規的院系或班級籃球比賽,但必須在體育教師的組織下或校學生會成員的解釋下進行,否則,提前來“占籃”的大學生不情愿離開。
2.4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頻度與強度
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在參與頻度方面,能做到每天堅持(雨雪天除外)的有27人次,占30%以上。基本上能做到2天一次或3天一次的,共有14人,比例和占為15.7%,參與頻度“不固定”的占53.9%,超出半數以上。在運動強度方面,中等強度只占37.1%,強度忽大忽小(不固定)的占44.9%,高強度與小強度的分別為9.0%與12.4%。眾所周知,在運動強度方面,運動負荷過大或偏小都不利于大學生身體健康發展。

表3 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內容的調查統計表(n=89 多選)
3.1結論
(1)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空間特征主要集中在校內開放籃球場與公寓籃球場,多呈現出人多排隊靜等或觀戰的場面。
(2)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在組織參與形式方面呈現多元化態勢。其中經常以寢室同學為紐帶結伴為伍的比例最高。
(3)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內容雖然多樣,但主要集中在“半場淘汰賽”上,由多組人員進行“5-7球制”半場淘汰(循環)賽。
(4)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在參與頻度方面,“不固定”占多數。
3.2建議
(1)加大對籃球場地設施的投資力度,解決排隊靜等的情況,滿足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需求。
(2)提高“臨時組隊”的比例,不僅有利于不同院系、不同專業大學生之間籃球水平的交流,同時還能鍛煉大學生的社交能力與不同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
(3)加強組織管理工作,引導大學生在參加課余籃球運動的內容方面要加強基本練習、技戰術演練等,做到全面發展。
(4)在大學生課余籃球運動的頻度方面,引導大學生合理分配課余時間,按時參加,養成鍛煉習慣;在課余籃球運動的頻度方面,要控制好強度,避免“過與不及”,使課余籃球活動更好地為實現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服務。
[1]史桂忠.廣東普通高校籃球課外活動的調查和分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4):91-92.
[2]牛延校.我校開展大學生課余籃球活動的探索與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84-86.
[3]宣暄.高校課余籃球運動開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4):122-124.
G841
A
2095-2813(2016)08(a)-006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2.069
楊寶蓮(1979,4—),女,湖南郴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