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朋 周源
以供給側改革推進綠色制造
劉朋 周源
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是以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的生產方式,在確保為人類生活持續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實現要素最優配置,進而實現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制造是供給側改革很重要一個方面,是革命性的產業變革,沒有制造業的綠色發展,就沒有全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解決經濟發展中需求不足的問題,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中國的能源供給和環境承載已經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現在逐漸轉向供給側改革,追求高質量的發展。綠色制造具體規劃的出臺是供給側改革從大中華、大環境的戰略要求,逐漸向大聯合、大工程的戰術進行部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的過程。 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則是以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的生產方式,在確保為人類生活持續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實現要素最優配置,進而實現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是自然、和諧、健康、環保的象征。綠色制造是制造強國的重要標志,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踐。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是堅持綠色化制造導向的供給側改革,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理念特征:
綠色制造具體規劃的出臺是供給側改革從大中華、大環境的戰略要求,逐漸向大聯合、大工程的戰術進行部署。
一是綠色創新。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旨在推動一批新的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的形成。通過有效政策供給來促進生產技術與工藝創新,突破制造業綠色產品設計、環保材料、節能環保工藝、綠色回收處理等關鍵技術;促進發展模式創新,開展綠色制造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和產業示范;促進產品創新,培育綠色制造咨詢與服務、綠色制造軟件等新興綠色創新產品,使其成為市場的主導。
二是資源節約。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強調資源節約,倡導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從源頭上促進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環節的資源節約。貫徹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研發和應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新型制造工藝,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
三是清潔生產。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強調零排放或排放減量,要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生命周期清潔化;要求產品生產、加工、運輸、消費全過程對人體、環境無損害;要求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延長產品使用周期;要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四是協調發展。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強調人與自然相協調、產業布局協調、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發展協調、城鄉發展協調、組織結構協調等。尤其是人與自然協調,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區域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2016年6月25日,江蘇連云港天明特種車輛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車間生產特種罐車,這種車輛具有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性能穩定的特點。 CNSphoto供圖
五是環境友好。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強調提供利于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公共資源、產品。劃定生態和資源利用紅線,擴大生態空間,加強生態修復,避免生態風險,通過政策引導使綠色制造提供更豐富的環境友好、健康有益的綠色產品。
《中國制造2025》指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戰略,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的綠色制造產業集群,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各地政府在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典型政策:
一是綠色制造的技術創新政策。杭州市在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時,堅持以綠色技術研發為突破口。《關于加快推進杭州市智能制造促進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指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要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連云港市在發展綠色制造技術時,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原則,充分發揮軍工企業技術優勢,加強與民用技術的轉移對接,推進軍民結合型產業發展。
二是綠色制造的技術改造政策。東莞市提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要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工程。在造紙、紡織、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企業實施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在電力、造紙、化工、紡織、食品、建材等行業實施電機系統節能工程;在造紙、化工、醫藥、建材等行業實施能量系統優化工程。東莞市提出了促進節能環保技術、產業和金融“三融合”的創新模式助力企業節能升級改造。成都市通過一系列的財政補助政策,在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清潔生產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圍繞成都市工業“1313”發展戰略,電子信息、軌道交通、汽車等行業將得到優先支持,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將加快發展,冶金、食品,建材、輕工產業將優化發展,為大力推進清潔生產、提高綠色發展水平,企業技術改造將獲得財政補助。
三是綠色制造的產業集群政策。揭陽市提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通過政府政策引導,依靠技術升級,推進綠色制造,減少污染,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揭陽市政府和行業組建對德合作“百人團”計劃,讓企業家成為行業的對接主體,去德國尋求全球頂尖的技術支持,并在人才引進、項目合作、資金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目前,揭陽已成為“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試點,在揭陽模式引導下中德合作的綠色制造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四是綠色制造的體系構建政策。江蘇省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在重點行業采用綠色技術和設備,形成重點示范工程。如實施節能改造示范工程,支持鋼鐵、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耗能行業綜合采用高效節能技術;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和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如對符合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鼓勵方向的項目,免征相關建設類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等;落實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及產品免征或即征即退增值稅、合同能源管理減免稅、節能節水環保設備投資抵免稅、節能減排技術改造“三免三減半”等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三是實行差別化資源價格政策。對超過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的企業和產品,實行懲罰性電價;對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電機、風機、水泵、空壓機、變壓器等落后用能設備的企業實施淘汰類差別電價。
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復雜過程,需要多措并舉。從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看,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良好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是保護資源環境、規范和鼓勵綠色供給或綠色轉型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規制制度,將資源環境規劃管理作為重要手段來調整、規范社會經濟行為,并以資源節約和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目標推進資源利用與環保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綠色供給的市場制度,推進資源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企業綠色技術、產品、服務的創新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的政府一體化管理服務體制,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質量;設立專家組,開展對綠色制造的階段性考核評估。
二是制定綠色制造標準和綠色標識。明確綠色標準和綠色標識是提高綠色競爭力的有效保障手段。要向全社會、全行業普及和推廣綠色制造標準和綠色標識;面向區域,鼓勵區域轉型發展,鼓勵綠色示 范園區、綠色(生產)基地建設,提升綠色區域形象;面向行業、企業,鼓勵制定綠色 標準,建立健全市場的綠色準入制度,提供綠色溯源、評價、認證、檢測、檢驗等第三方服務,提高企業綠色供給能力和競爭力。
三是加大資金扶持和財稅保障。資金扶持和財稅保障是保障綠色 發展的基本手段,要加綠色制造產品的投入,保障基本環境質量;采用減稅、補貼、降息等手段鼓 勵綠色制造產業發展,并為綠色制造研發提供專項資金;鼓勵發展綠色信貸,支持企業增加綠色制造裝備和服務的信貸供給;完善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和稅收優惠政策。
四是公眾參與和需求拉動。公眾參與和監督是綠色制造供給側改革的倒逼機制。建立公眾監督平臺,減少綠色制 造安全隱患,鼓勵綠色消費理念意識、心理偏好和社會氛圍的形成,促進消費需求綠色轉型,以有效綠色消費帶動綠色制造供給的持續、有效增長,進而促進綠色制造的成功轉型。
(劉朋系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博士后;周源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