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亮
在這里,砍樹就是保護森林
——東行觀綠記(四)
吳昊亮
當年大規模種植的杉樹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環保組織不得不間伐杉樹。
關于環境保護,很多人對一句話印象深刻,“不走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確,日本在上世紀戰后復興的六七十年代走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些日本朋友介紹,他們小時候去上學,要一路掩鼻,聞著路邊河流冒出的臭氣快步前進,由于污染嚴重,日本甚至出現了四大公害病(水俁病、第二水俁病、哮喘病、痛痛病)這樣震驚世界的嚴重環境污染事件。
當然,這些早已成為過去時,站在今天的日本,可以親身感受到碧水藍天,暢快呼吸著潔凈的空氣,極少能見到裸露的土地和荒山,綠樹無處不在。日本環保人士林美帆女士說,在這里,如果空氣污染指數超過70就會被認為不健康而不建議出門。
這樣的美好環境,是如何做到呢?曾經嚴重的環境危機,又是如何解決的呢?在日本訪問的一個多月時間里,我急切地想第一時間覓到日本環境治理的良方,以為借鑒。然而,多方接觸了解之下,方才慢慢認識到中日間所面對的環境狀況的巨大差異,日本已經進入了后環保時代。
法治觀念應當融入每一個人的血液,尊重規則,讓規則破壞者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可能會需要很長的時間,但這條路,必須去走。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監督污染企業達標排放。盡管新《環保法》實施后隨著按日計罰等手段的實施,加之各地環保組織及公眾的監督,企業非法排污行為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各類環境違法行為仍層出不窮,有待進一步強化監督和嚴格治理。
那么日本的污染監督情況如何呢?ASAZA基金是關注日本第二大湖泊霞浦湖保護的環保組織,由于霞浦湖曾經遭受嚴重的污染,我原以為負責人飯島先生講述組織的歷史故事,會從如何監督企業排污實現湖泊治理開篇。但20年來,飯島先生的主要工作是在污染不再之后湖泊的生態復育。
再說亞洲砒素網絡,我也以為負責人川原先生當忙于和日本國內諸多類似案例中的污染方作斗爭,沒想到宮呂久砒素污染居然是個孤案,雖然耗時15年才告和解,但之后因為沒有類似的污染事件再發生,在日本“沒事可做”。因此,川原先生早已把精力移轉到援助孟加拉等發展中國家的類似案例上。
最后說大阪西淀川的青空財團,這家環保組織起源于當地發生的嚴重工業空氣污染,其資金來源是企業賠償基金中的一部分。由于污染不再,現在很少有污染監督方面的事情需要去做,青空財團的主要時間精力投入到了公害資料收集和教育上,“讓后代記住歷史,讓公害永遠不要再發生”。
在我國,自嚴格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森林保護現狀大為改觀,為經濟利益而盜砍盜伐時有發生,但也有不少環保組織或巡山護林,或開發生態林產品以引導當地居民變伐為護的努力。而在日本,從事森林保育的主要工作卻是砍樹。
日本戰后進行了大規模的造林運動,森林覆蓋率近七成。當初造林時,規劃了栽種密度,并且打算在樹長大后砍伐疏間,但等樹真長大了,卻沒人去砍了。原來,一方面是從海外進口的木材價廉物美,另一方面日本人工費用極其昂貴,砍下的木材價值遠不夠支付成本。這樣一來,當年大規模種植的杉樹,一眼看過去,又密又高,不但遮蔽了陽光,還吸取了更多的養分,導致較矮的灌木難以生存。
所以當下,日本民間環保人士開展森林保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砍樹。間伐杉木,讓出空間使得櫟樹等小樹得以生長,重新恢復成具有生物多樣性、草灌喬木都有的健康森林。至于砍下來的樹怎么處理,日本人也想了各種招數,比如嘗試著建設了一些使用木頭作為燃料的發電廠來消耗木材。

ASAZA基金利用荒廢的農田開展有機種植。
不僅是樹木,野生動物也有類似情況。在北海道,由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出現了野生鹿過多而鼓勵適當捕殺的情況。
在日本人看來,一切的轉變,源于嚴格的環境法律的頒布和實施。在日本環境省服務多年的岡崎雄太先生為我介紹了這段歷史。在公害事件發生后,日本一度頒布過一些限制污染的法律,但僅適用很小的范圍,污染問題依然未得到解決。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日本終于痛下決心,刪除了經濟和環保相協調的條文,轉變思想以環保為先,相繼頒布了一系列嚴格的環境法律法規,因此,那一屆國會被稱為“公害國會”。
為何日本的環境法律如此立竿見影?林美帆女士認為,當年日本企業雖出于自身利益對公害法律不滿,但法律既然是作為民選代表的國會在充分醞釀后通過,也就等于是日本國民共同決定和認可的,“既然是自己也參與定的法律,那當然要認可和遵守”。由此在大阪西淀川的歷史統計數據上,公害法律出臺后,空氣污染排放量直線下降。而駒澤大學的李妍焱教授則認為,要理解日本的環境保護的發展,還要先理解日本的文化傳統,在日本,沒有人敢不守規矩,因為不守規矩會受到全社會的排斥。
在我國嚴峻的環境形勢面前前,我們需要更大的決心,必須認識到環境破壞的巨大代價,充分運用環境法律的利器,遏制污染和生態破壞,我們的子孫方可有美好環境的期待。法治觀念應當融入每一個人 的血液,尊重規則,讓規則破壞者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可能會需要很長的時間,但這條路,必須去走。
當然,日本的環保已經做得很好,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垃圾分類,雖然已全民普及,但因為由國家主導,沿用既定規則,很少有人做一步的思考,仍把廚余當做可燃燒垃圾處理,并沒有出現堆肥利用的聲音,這是仍待改善的。另外,包括岡崎先生在內的部分關注環保的人士認為,在環境制度等方面“日本不再先進”,相比而言,中國建立起的環境公益訴訟等制度,這是日本所沒有的。更為讓人擔憂的是,“日本年輕人很少關注環境,覺得環境問題已經解決了”。
(作者系合一綠學院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