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 ▏VOICE
■“農業系統按工業化模式改造是污染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溫鐵軍教授表示,生產力要素的結構性制約是導致技術與市場雙失靈的主要原因。人地關系高度緊張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矛盾:在土地資源過度短缺的約束條件下,只要追求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農業收入增加,就必然導致過量化肥(添加劑)與廉價勞動力的投入,放大農業的負外部性,破壞自然與社會環境。他提到,大規模產業化生產,一方面造成嚴重的污染,一方面造成嚴重的浪費。所以分散化應該是最重要的思想路線和技術路線。
■“不僅僅是因為好心,不僅僅是想做好人,而是要解決貧困。”

——香港樂施會總裁梁詠雩表示,貧困是可以被消滅的。過去三十年,貧富差距很嚴重,世界上1%的人的財富等于其余99%之和,這很可怕。如果貧困人口有能力、有機會、有權利,問題會一步步解決。
■“‘零排放’ 是一個炒作出來的概念,企業幾乎不可能做到絕對的‘零排放’。”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煤化工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秀江表示,如果嚴格遵守“零排放”概念的話,不僅是煤化工行業,其他工業領域也難以做到。事實上,在與專家論證中形成了“近零排放”的概念,在廢水方面,80%可以回用,其余部分經特殊處理,最終實現污水不對外排放;在廢氣排放方面,最大限度地進行資源化利用;生產過后的廢渣,做成建材產品用于鋪路或建筑行業。目前這個“近零排放”的標準已得到了環保部專家和企業方面的認可。
■“環保監管趨嚴,才是催生市場的根本動力。”

——北京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認為,目前的大環境會使行業規模繼續發生變化,產業鏈不斷延伸,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推動新的需求出現。此外,資本方大量進入環保行業,其不同的視角與做法,對環保產業階段性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將超越簡單的整合。加之,跨界企業的進入,也會給環保行業帶來新的資源。他表示,“這些‘野蠻人’進入行業,短時間內會給行業帶來壓力和沖擊,但是從產業角度來看,應當是有一些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