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輝
誰也“嬌慣”不出一個綠色的制造業
張旭輝
我的家鄉是個彈丸之地,作為工業區卻是赫赫有名的。這里有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53戶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之一,行政級別比照副省級。小小一個區,集中了近十家大型工業企業,覆蓋了機械、化工、鋼鐵、電力、紡織等多個領域。從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來自五湖四海的一批批英才匯聚在此,他們的胸襟、智慧、眼界和知識代代相傳,讓我們這個地方走出來的孩子們在市轄各區縣中顯得木秀于林。
由于地勢開闊、終年多風加上企業數量有限,以重化工業和能源工業立身的老家至今也很少有灰霾天氣,但是工業污染仍是家鄉人共同的記憶。位于各企業下風向的居住小區,夏天不能開窗是常有的事。即使在最繁華的區中心廣場,人們也時常聞到不知為何物的刺激性氣味。流經本地的松花江支流,野生魚蝦連年減少,甚至一度基本絕跡,幸而后來有所好轉。盡管如此,并不妨礙幾大企業成為家鄉人的驕傲——稅收貢獻大,吸納就業多,用工待遇也屬當地上乘。小時候同學之間,只要知道誰家長在哪類單位上班,他能有多少零花錢就基本清楚了。父母雙雙在幾大廠工作的孩子,在小朋友圈里當個“中產”基本沒問題。
今年春節回家,剛巧聽到關于家鄉的消息。黑龍江黑化集團被揭在兩年里受到30次環保行政處罰,黑化對其中20起拒不執行。據報道,黑化的污水處理系統改造項目未經驗收,違法投入使用多年;兩個鍋爐車間煙囪煙塵排放長期嚴重超標。重機廠、電廠同樣受到環保處罰,只是情節輕重有別。面對記者采訪,黑化有關人士一副無奈樣兒——罰就罰吧,沒錢。跟親友聊起這事,大家都點頭,沒錢是事實。對于這些個連發基本工資獎金都得“使使勁”的企業,交罰款、環保改造實在是有點遠。
聽上去每個企業都有無數的難處,其實有些所謂難處不過是種因得果?;叵肫饋?,近些年似乎無論窮還是富都可以成為家鄉企業不重視環保的理由。窮了,就沒錢投入環保;富了,就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技術工藝和節能減排的水平照樣得不到提升,繼續為后來的蕭條期和環保加壓期積累包袱。每次聊起環保,家里搞生產搞技術的親戚都說,真要搞的話,環保改造的那點技術對精于制造和控制的工業企業來說根本不叫事兒,只看領導決心如何。
當年遲遲下不了決心,今天終于被頂到南墻。據報道,此次黑化集團終于要解決環保問題,解決方案是遷建改造。很遺憾最后走到這一步,因為搬遷改造花費遠大于一般的技術改造,錢從哪來?恐怕只能由財政予以支持,最終由納稅人埋單。
綠色制造無論對于制造業本身,還是對于更廣泛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都有重要意義。要實現綠色制造,每一步都面臨必要的投入,以及舊思想、舊習慣的阻力。所謂石壓草不死,寒侵花更開。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適當補貼是應該的,給轉型時間和緩沖空間有時也是必要的。但不恰當的補貼反而會養出專吃補貼的企業,過大的時間空間只會讓企業缺乏緊迫感。最根本的辦法還是用法規標準和嚴格的執法去倒逼。國外和國內的實踐都證明,環保不會搞垮制造業,反而能促使它們在疼痛之后建立守法的底線意識和責任感,發揮主動性和專業性向綠色轉型。如果一家企業真的因環保而倒下,那只能說明它真的已經不屬于這個時代,該穿越回去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