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正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黑天鵝”再起飛 英國脫歐震蕩全球
——兼議脫歐對保險業的影響
吳正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塵埃落定,51.89%的投票者支持“脫歐”,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市場再次感受到了陣陣寒意,股票、大宗商品指數紛紛走低。脫歐對于歐洲保險業的沖擊雖然不如對其他金融市場那樣直接,但是倫敦作為歐洲乃至世界保險業的中心,毫無疑問將受到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英國保險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世界保險密度和深度居于前列的國家,經濟政策和環境的波動,將引起保險業的持續震動。特別是英國脫歐后保險業各項替代協議短期內都無法立即達成,造成真空期間保險市場長期疲軟,對于歐洲宏觀經濟增長也形成了明顯的阻力。
“脫歐”成功,在脫歐主義者眼中,是“光榮孤立”政策的又一項重大勝利。但是對于精英階層來說,“脫歐”造成的政治經濟后果,可能短期內難以用金錢和數字來衡量。傳統英國政治中的疑歐主義情緒強烈,英國也一直未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區,但是此次“脫歐”無疑會使英國與歐洲大陸漸行漸遠。英國脫歐可以說是自柏林墻倒塌后,西歐政治進程的一個重要拐點。
英吉利海峽將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分隔,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英國選民特有的“疑歐”“脫歐”情緒,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也時常表現出逡巡不定、躊躇不前的態度。過去半個世紀,英歐之間齟齬不斷,出現了多次危機,這次脫歐公投的最終結果,可以說是對于過去緊張關系的一個極端化的表現。
早在2010年英國大選之前,保守黨就在競選綱領中提出,要將部分主權從歐盟收回。這是脫歐問題僅僅作為一個政治議題在進行討論,反映的是保守黨內部斗爭、保守黨工黨的傳統博弈。當時,卡梅倫承諾競選成功后舉行“脫歐公投”,一方面向黨內“疑歐派”做出妥協,以換取黨內團結、穩固地位,另一方面也使“脫歐問題”登堂入室,進入了公眾的視線。卡梅倫在2013年1月就英國與歐盟關系前景發表了正式講話,這是“脫歐”問題成為政治議程的標志。他表示,若保守黨贏得 2015年大選,則將在2017年底之前就英國是否退出歐盟舉行全民公投。在保守黨贏得2015年大選并順利組閣之后,這一問題就被立刻提上議事日程。2015年5 月28日,英國政府向議會提交了《歐盟公投法案》(EUReferendumBill)。同年6月9日,該法案在議會下院通過二讀,贊成票為544票,反對票為53票。最終,脫歐公投的時間確定在2016年6月23日。
由于前期民調和主流媒體的預期相對樂觀,金融市場并沒有出現大幅的波動,保險業也沒有對于風險進行提前預判。隨著“脫歐”投票逐步公布,結果大大出乎意料,“黑天鵝”最終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一)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增加了保險業的脆弱性
從6月23日投票結果陸續公布開始,全球金融市場在等待靴子落地的同時,經歷了一波巨震。股票市場的波動劇烈而又直接。在公投開始前,市場普遍對于英國留歐的預期較強,因而出現了一波上漲行情,但是隨著結果的公布,脫歐“黑天鵝”最終起飛。倫敦金融時報指數下跌了3.15%,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跌幅更是達到了6.82%,道瓊斯指數下跌超過600點,回吐今年以來漲幅。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股市僅當天就蒸發了3萬億美元市值。大宗商品市場上,8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了2.5美元,跌幅為4.91%。債券市場上,投資者也出現了明顯的恐慌,資金涌入德國、日本等國國債避險,美國國債收益率接近歷史低點,與此同時,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場評級較低的債券紛紛被拋售。西班牙和德國10年期債券的利差擴大至2015年3月份歐洲央行啟動債券購買項目之前以來的最寬水準。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市場進入了一個深度調整的狀態。隨著英國脫歐帶來的“黑天鵝”效應,保險市場更顯脆弱,保險公司股價的下跌,增加了其募集資金的難度,使得保險業無法向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支持;另一方面,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下跌及經濟增長的放緩,保險和再保險公司的資產質量面臨惡化的風險,增大了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同時,大量保險機構入駐倫敦,將英國作為開拓歐洲市場支點和進入歐盟的跳板。脫歐將直接影響保險業務的規模與開展。脫歐引發的緊縮效應和蝴蝶效應也將逐步顯現,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出,英國長期的赤字政策將難以為繼,英鎊也將出現大幅貶值,以英鎊計價的保險業資產將出現大額損失。
低利率環境對于保險業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于歐洲保險市場比較完善,保險業的保證水平期限較長且不易調整,對于利率的敏感性也較之于其他行業更甚。今年3月,歐洲央行全面下調三大利率——主要再融資利率下調至0.0%、隔夜貸款利率下調至0.25%、隔夜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0.4%。英國脫歐之后,歐洲央行實質上的負利率政策必將持續,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將會繼續減少。特別是歐洲壽險市場相比于美、日等國的壽險市場而言,儲蓄型產品占比較高,負利率將使保險公司遭受嚴重的利差損失。
(二)全球實體經濟在動蕩中重塑,保險業難以獨善其身
英國脫歐之前,由于歐債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內部實體經濟并不樂觀,雖然通過量化寬松政策進行購債,促使歐元貶值帶動出口,但總體上經濟仍然處于一個低速復蘇的態勢。2015年歐元區主要國家GDP增長分別為:德國1.5%,法國1.3% ,意大利0.7%,西班牙3.2%。全年歐元區失業率維持在11%左右,仍居高位,結構性矛盾導致的高失業率在短期內難以降低,抑制了消費。
實體經濟通過自我強化的負面反饋回路形式,損害了保險業和保險公司的信心與需求。以壽險公司為例,英國和歐元區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債券(企業債和公司債),壽險業對債券的投資占總資產的比例在2010年約為37%。由于實體經濟不景氣和實際利率的下降,對于壽險公司來說,持有的固定收益債券價值的增加小于負債貼現價值的增加,對固定收益資產(主要是債券)的現金流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
(三)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遭遇挫折,挑戰保險業的穩定性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在巴黎簽署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標志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端。歐盟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一體化努力,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貿易壁壘和國家政策隔閡,創造了一個4.5億人的市場。具體到保險業來說,從1964年2月25日歐盟理事會頒布再保險指令開始,先后頒布了四代保險指令,逐步建立起了統一的交易規則,消除或縮小了各國由于事實上的法律差異而造成的交易壁壘,形成了歐盟的保險法律體系。特別是第四代保險指令的頒布,將壽險和非壽險業務整合,制定了有關償付能力的監管指標體系、針對保單持有人和保險消費者的保護政策、金融混業經營方面的統一監管制度。
英國脫歐可以說是歐盟保險業一體化的重大挫折,時隔多年之后英國選民投出了反全球化的一票,也是對歐洲保險市場合作關系的一個重要考驗。隨著歐元區的深度整合,英國保險公司歐洲大陸業務比重日益擴大。2015年,英國保險公司的純保險費收入有將近1/3來自海外業務。脫歐之后,英國保險企業原有的歐元區業務將面臨洗牌,續存期的保險業務如何兌付,新的業務如何開展,這都給英國保險業留下了一個難題。歐元區的保險企業也受到了脫歐帶來的困擾,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法國安盛保險和荷蘭國際保險的股票大幅下挫,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尚未緩和的意大利忠利保險更是一蹶不振。歐洲保險公司的估值和市盈率都處在低位,明確反映出歐洲保險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境,如何克服脫歐帶來的實體經濟減速,進而刺激保險業的發展,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保險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四)英國經濟復蘇前景再生變數,保險龍頭地位難以維持
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一直是歐洲的保險業中心,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保險市場,保險從業人員占英國金融從業人員的1/3,歐洲養老保險基金42%的資產來自英國,76%的歐洲保險基金的總部設在英國。脫歐之后,歐洲大陸的很多保險和金融企業不得不將總部搬離倫敦,造成高昂經濟成本的同時,也對英國的經濟造成了不小的損害。英國總人口6400萬,英國的保險業從業人員32萬人,保險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0.5%,保險對英國 GDP的貢獻率達到了2.6%。IMF預計,正常情況下今后三年英國的GDP將累計降低1.4個百分點。如果市場出現緊張的情緒,投資和貿易大幅度下降,最嚴重的情況下英國GDP將會損失5.6個百分點。歐盟是英國保險業最重要的市場,英歐貿易占英國貿易近一半份額,2015年英國年度GDP占歐盟年度總GDP的比重約為16%。一旦退出,英國保險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將會面臨較高的準入壁壘。英國保險業想要再進入單一市場,需與歐盟各成員國重新談判,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例如,AIG最近宣布如果英國正式離開歐盟,為了盡可能地確保保險法規方面的確定性,公司將考慮在歐盟成立運營中心。英吉利海峽兩岸的保險市場想要重新恢復絕非易事。
英國脫歐已成既定事實,原本就受歐債危機拖累的歐洲保險業再遭打擊,保費收入下滑、公司資產負債不匹配的風險被放大、企業償付能力受損、融資成本上升。對于遠隔重洋的中國保險業,對于上海國際保險中心的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為了盡快將上海建成為國際保險中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積極探索與歐洲保險業的合作,加大對外開放程度

英國脫歐之后,經濟形勢的下行將進一步壓低歐洲企業的市值,這給中國保險業投資海外提供了良好機會,有助于中國保險業進軍海外市場。同時,歐洲的保險業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特別是英國和德國的保險業,在多年的全球化競爭中積累了大量經驗。英國脫歐后,原有的歐洲保險業市場很可能會分為歐元區和英國兩個板塊。上海國際保險中心作為后起之秀,一方面需要借鑒和學習對方的經驗和長處,吸引高質量的人才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應該抓住機遇,提升自己在國際保險行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加強風險管控能力,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
英國脫歐的“黑天鵝”引起了金融市場的震蕩,考驗了保險業的風險管控能力,對于上海保險中心的建設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方面。風控意識是保險業的核心理念,在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研究控制,以審慎的態度進行風險防范,完善監督的長效機制,對風險監管進行提前的研判,在做好風險控制的前提下,穩步發展。
(三)加強保險業的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戰略服務新,“為一帶一路”
目前,中國保險業的壽險業務還是以保證投資收益的分紅型產品為主,這樣的險種結構和資金配置容易受到金融市場的影響,相對應的是歐洲的保險業就有相當一部分收益來源于實業投資。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要跟上保險資源全球配置需求。在產品層面,保險資金可以以港口、物流、航空、園區建設等“一帶一路”重大投資項目為依托,針對項目打造新產品,為保險資金運用的健康快速發展注入新活力。在制度層面,進一步拓寬保險資金投資領域,完善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功能,推行保險產品注冊制。雙管齊下,助力“一帶一路”政策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