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益民 白衛星
摘 要:杜潤生先生的經濟改革與發展思想非常豐富,文章就四方面作簡述:一是關于“農民定、天下定”的戰略思想,二是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三是改革要過“市場關”和“民主關”的思想,四是關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思想。學習研究杜老的思想,對于做好“三農”工作,推進改革深化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改革 “三農”工作 家庭承包經營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043-03
杜潤生先生是公認的深刻影響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個中央一號文件。對于家庭聯產承包制在中國農村的推廣和鞏固起到了巨大作用。為了中國農民的自由和幸福,為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之路,杜老畢生為之艱辛探索,殫精竭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因此,學習研究杜老的學術思想,對于我們更好地做好“三農”工作,推進改革發展意義重大。杜潤生的經濟改革與發展思想主要體現在山西經濟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杜潤生文集(1980—2008)》中。
一、關于“農民定、天下定”的戰略思想
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了解中國國情,了解農民,看到了農民的力量。他領導中國共產黨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完成民主革命,并提出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由點到面分期分批發展農業合作化的方針。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和認識上的偏差,違背自愿、互助、民主的原則,對農業合作化的工作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一夜”進入高級社,使農村發展及社會主義建設遭受挫折。進入改革開放初期,杜潤生認識到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問題,他指出,我國人口多,農民多。“農民不富,中國不會富;農民受苦,中國就受苦。農業還是落后的自然經濟,中國就不會現代化。農民定,天下定。世界上有許多偉大事業,如果能使中國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可以說是最偉大的事業。”(《文集》32頁)
隨著農村改革的突破和生產力的解放,糧食超常規增長,杜老在1984年1月指出,“農民的命運,也就是國家的命運”;“農民的前途,也就是國家的前途。”(《文集》164頁)在當年11月12日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吃飯問題是第一需要,只有解決了吃飯問題,人民才能發展,國家才能發展。”“吃飯問題非要自己解決不可。”“沒有飯吃的時候,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有了飯吃的時候還是基礎。”(《文集》233頁、234頁)
改革農產品統派統購制度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得農村工副業發展較快,農業的比較效益下降,加之價格波動,局部地區農民向農業投入,尤其是向糧食生產投入的興趣減弱。杜老針對這一問題,在1986年11月提出,“保護農業的經濟地位,提高農民的收入,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逐步靠近,應成為農村經濟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文集》306頁)
農村改革的成功和成就,使廣大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以后,農村改革和發展還是不斷有進展。特別是十六大以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密集出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狀況都有了明顯改觀。但是,中國農民問題依然嚴峻,面臨著諸多難題。
杜老在2001年6月就強調:“當前農業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不能動搖。”“我們必須處理好農民問題,”(《文集》1150頁)杜老告誡我們,“農民可以是順民,安分守己,努力勞動,如果生活不下去,走投無路,也會成為暴民。”“總的來說,我國農村、農業、農民如何進入現代化,需要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路。”(《文集》1154頁)杜老認為,“解決‘三農’問題涉及中國深層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個系統工程,不要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文集》1173頁)
“農民定、天下定”的戰略思想始終是杜潤生經濟思想的重中之重,從中可以看到杜老熱愛農民的深刻原因,可以看到他一生為農民代言、始終牽掛農民福祉的深刻原因。學習研究杜老的這些論述,有助于我們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把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把鞏固農業基礎的弦始終繃緊,高度重視農村發展和農民的發展進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始終堅持。
二、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是杜老改革思想的核心,是我國農村政策的基石。
他通過對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歷史經驗的總結,分析了包產到戶的幾起幾落,指出“包產到戶是受經濟法則驅使的,可導而不可堵,堵是堵不住的。”(《文集》12頁)杜老認為,“有人說包產到戶表現了農民對社會主義的動搖。你搞的社會主義不能使農民生活得到改善,吸引力不強,難怪農民動搖。他不是反對社會主義,是不贊成‘大鍋飯’式的社會主義。”(《文集》17頁)“絕大多數農民想擺脫的,不是社會主義道路,而是那種多年來得不到解決的令人難以忍受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過重的負擔、缺乏民主的行政命令和少數人的專斷橫行現象。而包產到戶,可以幫助農民實現這種擺脫,所以受到群眾歡迎。”(《文集》52頁)
杜老認為,“生產責任制,不同于過去的私有經濟,它是集體經濟的內部結構,是統分結合的形式。”“包干是包產的變型,是把分配也包進去了。”“這比起‘大鍋飯’、‘大呼隆’是個大進步。這種責任制,就提高生產力而言離社會主義更近了,不是更遠了。它是我們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的一種形式。”(《文集》63頁)“如果脫離了生產力發展水平,追求大而公的形式,會成為一種空架子,阻礙生產力發展。”“大腳穿小鞋,受不了;小腳穿大鞋,也走不了路。”“尋求我們改革的道路,要既區別于‘一大二公’、‘窮過渡’,又不等于放棄合作化,推倒重來。”(《文集》50、51頁)
杜老認為,公有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既符合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使農戶獲得充分的經營自主權,能夠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又符合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可以使農戶根據氣候、環境、農作物生長和市場情況,及時作出決策,保證農業生產不誤農時順利進行。“農業不同于工業,尤其不同于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工業,一個相同的生產程序、勞動程序,在不同地點,甚至不同國度,都可以進行。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勞動過程和產品質量,都可以按同樣的標準實行嚴格控制。而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土地和有生命的動植物,他受著許多變動因素的影響。”“及時了解、掌握這些因素的每月每天甚至每小時的變化,并加以調節,使之向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方向發展,不是靠別人的力量,而是靠人,靠勞動者自己。”“農業生產特別需要生產者對生產的高度關心。同樣一塊地,關心和不關心就不一樣,多平整一次和少平整一次不一樣。”“如果說工業企業還需要建立責任制,那么,農業就更需要建立一種適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能喚起勞動者個人高度關心的責任制。”“農業和工業不同的另一個特點,是工業有許多階段可以出產品,叫做零部件、中間產品,每天每個人都可依產品數量和質量計算他的勞動量,農業卻沒有什么零部件,勞動時間同生產時間不一致。耕地、播種、施肥和除草等,每一環節并不體現為產品,只是勞務投入,勞動價值凝結物只表現為最后的產品。因此,衡量勞動成果是看最后的收獲如何。”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集勞動者和經營者于一身,提升了農民對土地的親和力,“可以使農民直觀地感到勞動和報酬的聯系,心中有數,干起來勁頭大。”“中國農業又有中國農業的特點。中國人多地少,為保證食品需求,必須保持土地生產率的不斷增長,因此要在更大的程度上靠精耕細作,而精耕細作不能不靠農業勞動者的主動性。”(《文集》47—48頁)“包產到戶”有利于農戶自主安排剩余勞動力和剩余勞動時間,增加農戶收入。2002年1月,杜老在一次研討會上說,“有的同志列舉不搞包產到戶的南街村、華西村、劉莊為范例,否定家庭承包。但是已經過了很長時間,這幾個典型的好經驗長期以來難以推廣,而家庭承包制一經啟動,即形成改革之潮。”(《文集》1248頁)
杜老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家庭農場大量存在的事實。他說,“一家一戶可以是自給自足經濟,即自然經濟或小商品經濟,也可以體現大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的農業多數是一家一戶為經營單位的,但它是社會化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農戶種幾百畝地,種子、肥料、機耕、收割以至運輸、貯藏等由其他專業戶或企業承擔,形成了一個農業生產的整體,互為依存。”(《文集》70頁)杜老還進一步指出,“全世界的農業,包括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農業,都是以家庭農場為主要經營形式。”(《文集》1281頁)說明這種家庭經營方式,不僅適用于當前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也能適應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的現代農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家一戶的經營,隨著生產發展,就要慢慢從‘小而全’發展到‘小而專’,‘小而專’變為‘專而聯’。專業化生產發展起來以后,就必然要和社會協作,在自愿互利基礎上聯合,形成社會化生產。”(《文集》71頁)
杜老認為,農民的家庭經營機制是廢除不了的,我國必須長期堅持。要切實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使之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要穩定完善雙層經營體制,絕不搞“歸大堆”,關鍵是,穩定完善土地承包關系,這是為了穩定農民對土地的預期,鼓勵農民保護好、利用好十分稀缺的土地資源,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培肥地力,逐步提高生產率,發展勞動密集和知識密集的精細型生產。要堅持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當然穩定家庭承包制并不意味著止于至善。家庭經營的生產功能,將隨著農業生產函數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需要和國家政策的取向,將找到適合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聯合形式,實現第二次飛躍。學習研究杜老的思想,對于我們當下理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取向,提出改革的系列舉措,賦予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關于改革要過“市場關”和“民主關”的思想
在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重建農村微觀經濟主體的同時,杜老強調農村深化改革要與改革宏觀經濟運行體制相配合,加快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好“市場關”。在《認識改革,堅持改革》《抓住改革的主攻方向發展市場經濟》《改革目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等文章中反復闡述了這一思想。杜老以改革前30年和改革后的10年的實踐說明,在社會主義社會,計劃經濟體制引起的經濟運行僵化與扭曲,阻礙經濟持續發展,在我國這樣一個欠發達國家,自身發展尚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進行產品交換,只能是商品貨幣關系,等價交換關系,像對待國有制那樣計劃調撥產品方式,”國家與各種經濟成分之間,“各方都不會自愿接受。事實證明,即便是國有制也不可能長期接受違背價值法則的產品調撥制度和全國統收統支的財政管理制度。”“現代經濟,產業結構、資本技術結構、產品結構,隨科學技術進步而日趨復雜。交換前提條件是將不同量不同質不同手段的勞動,抽象為社會必要勞動,取得價值形態以便實現平等交換。對于計劃經濟體制來說,這簡直是一個無法操作的巨大工程。靠市場經濟體制則可以由交換各方根據自然形成的價格信號來解決。政府可以也有必要運用經濟為主的調控手段影響市場,但無法替代市場。”(《文集》496—497頁)杜老指出已經“到了全面地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候了,要下決心加快過好“關口”:一是過“發育產品市場”關。二是過“發育要素市場”關。三是過“所有制完善”關。四是過“城鄉市場緊密結合”關。五是過“走向世界市場”關。六是過“轉變政府職能”關。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杜老指出,“政府職能應從直接經營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轉向整個國民經濟總體設計的管理、制定法律、政策、提供信息指導等方面。”(《文集》486頁)“政府應大膽徹底放棄直接經營企業,實行政企分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應代表整個社會,執行調控經濟運行職能,制定共同遵守的競爭規則。學習研究杜老的這些系統的思想,啟示我們今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市場經濟,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類社會不僅面臨著經濟發展問題,同時也面臨著政治發展問題。推動政治觀念更新、政治制度完善、政治行為進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杜老主張改革不僅要過“市場關”,“用市場制度激勵群眾”,而且要在政治體制上實行以建立民主法治為基本內容的改革,過好“民主關”。他認為,要“用民主制度團結群眾”(《文集》925頁)。杜老認識到,要健全民主制度,使人民大眾能夠參與國家事務,懂得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并對任何專制傾向和來自各方面的侵犯人民權利的行為保持警惕。要發揚民主,才能使不同要求、不同聲音得以充分表達,以便集中起來實行科學決策。“反對活躍思想,反對意見分歧,最終可能導致決策錯誤。有不同意見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允許充分表述。”(《文集》938頁)因此,必須使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給市場經濟以民主的環境和法制基礎。杜老強調,要給農民以國民待遇。他認為“我們欠農民兄弟太多!”(《文集》1175頁)農民還沒有取得國民待遇,有些方面還受到歧視。他建議“明令廢除原有的歧視性的法規制度”,給農民以基本的公民權利(《文集》1174頁)。杜老從上世紀80年代就一直呼吁建立農民協會。“全世界農民都有自己的團體,都有農民協會,只有中國農民沒有。”(《文集》1147頁)他為農民代言,就是代表農民的利益,就是反映農民的訴求,維護農民的利益,提升農民的話語權。
四、關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思想
杜老致力于推進農村改革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十分重視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推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根據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趨勢,杜老認為,“現在當機立斷,急起直追尤為未晚。但有多種趕法,亦步亦趨不是好的趕法,要保持中國特色,走出一條捷徑。”(《文集》840頁)他認為,“無工不富是對的,但需要補充一句:務農也能致富。”(《文集》229頁)他強調,“農村要想富裕起來,就是要搞多種經營,要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農商綜合經營這條路。”(《文集》165頁)要“建立一種新的產業結構,搞農林牧、種養加,農民所得也很高,同樣可以致富。”“林業大有文章可做,園藝化農業,搞立體農業、庭院經濟,”(《文集》229頁)“我國區域如此之大,各地自然條件不一樣,資源稟賦不一樣,各有各的區域特色。”“各地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選擇不同的發展途徑。”“這種選擇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其前提則是思路創新。”(《文集》1030頁)要提高糧食的優質率,發展特色農業和健康養殖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盡可能延長農業鏈條,增加附加價值。要發展都市農業,有條件的地方還要提倡休閑農業、觀賞農業,多種林木瓜果蔬菜和花卉,增添旅游設施,興建天然公園,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
杜老認為,“從大農業領域,即農、林、漁、牧、園藝著眼,為發展商品生產,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必須加快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將“一系列機械向農村普及”(《文集》806—807頁),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美國的現代化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消耗能源太多。它的農業機械化成本太高,不經濟,是石油澆灌起來的。”“我國的人口多,特點不一樣。世界上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都是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過程中,不斷把半數以上的農民轉移到城市。這一點我國在短期內辦不到,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子來。”(《文集》34頁)“我國農村不能像那些土地資源大國,光靠投入機械替代人力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或光靠增加土地投入以提高糧食供給率,這樣的路子是走不通的。我國的資源結構只允許走集約經營的道路,這就是用適合條件的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的農業技術,并實行深度加工,綜合利用,農業工業化,延長產品增值的區段,用科技的投入來突破資金、資源的約束。”(《文集》323頁)各地農民要興辦多種樣式的專業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產業,一村一品,發展特色農業,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文集》1421頁)“有條件的地方還要提倡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多種林木瓜果蔬菜和花卉,增添旅游設施,興建天然公園,為都市居民提供一個休閑的場所,為青年學生提供一個參加農業勞動的機會。”(《文集》772頁)
杜老認為,“家庭經營不但在中國,在全世界持久不滅。但是家庭農業的缺點是,家庭經營規模并不經濟。”“家庭經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隨著生產力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結構,終究要找到適當的聯合方式,這是必然的發展。”家庭經營,“呼喚聯合,呼喚規模。”“我們一直提倡多種形式的雙層經營,供銷合作社是一種形式,村里的社區組織也是一種形式。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也是一種好的形式。這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的制度創新。”(《文集》976頁)
中國農業現代化前景廣闊,現在要“推動農業向知識經濟轉化,重視提高農業發展的知識含量”,“重要的是培養農業人才”,要加強農業信息化手段,使“農業成為知識產業。”(《文集》1459—1460頁)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為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制定分區推進戰略。”(《文集》407頁)
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杜老指出:“可持續發展乃是當代經濟發展戰略的唯一可行的選擇,也是開創農業現代化新路不容回避的選擇。”(《文集》845頁)他在組織起草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時,就強調要保護耕地和合理利用耕地,基本農田不得改變用途,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制止濫占耕地,要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工作,開展多種經營,不要破壞水土保持和生態平衡。他認為,“應該設計與選擇一種合適的制度,從產權結構、利益分配到市場流轉等方面作出安排,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愛護土地、利用土地、改善土地質量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文集》685頁)他告誡我們,“人類必須從單純使用甚至破壞森林時代,進入到創造森林、營造森林時代。”“重采伐、輕營造,缺乏遠見,以至于今天受到懲罰,若再不覺悟,就要受到更大的懲罰。”(《文集》265頁)“一切城市與鄉村必須注意節省水、電、油、化肥,節省各種石油加工品,提高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提倡有機肥的加工利用,提倡節水灌溉,提高利用再生能源,提倡科學栽培、科學施肥,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環境結合起來。”(《文集》773頁)
杜老的文集中,還深入闡述了關于走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的思想,關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思想,關于發揮文化軟實力的思想等。對我們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和科學發展,實現全面小康具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杜潤生.農業生產責任制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81(5)
[2] 杜潤生.《中國農村改革二十年》序. 農村研究,1998(12)
[3] 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1998(12)
[4] 余展,張太英.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讀杜潤生著《中國農村制度變遷》.農業經濟問題,2003(3)
(作者簡介:白益民,山西省城市經濟學會研究員 山西太原 030000;白衛星《經濟學家周報》編輯部副主編 北京 10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