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乙超 于婕 翁志強
摘 要:藝術對于開拓新的經濟發展空間,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藝術經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形態和生產力,是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文章分析了藝術與經濟的關系,總結了藝術經濟的實現過程,并就藝術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藝術 經濟 藝術經濟 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058-02
藝術是為更好地滿足人們對主觀生活的慰藉需求而創造的“公眾審美”,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人類文化的起源和傳承中,藝術起到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推動者的作用。藝術除帶給人們精神享受外,還與市場聯姻,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從未止步。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開始追求高雅生活情趣,各種琳瑯滿目的藝術產品競相走進人們的視線,步入人們的生活,藝術市場的開發、交易、炒作如火如荼。感性的藝術與理性的經濟相生相伴、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不僅拓展了經濟發展的領域,提升了經濟的品味,使理性的市場變得感性,而且優化了藝術的發展空間,提升了藝術的發展境界,使感性的藝術變得理性,藝術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
一、關于藝術與經濟的關系
藝術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而發展的,主要從事精神產品生產,而經濟活動則是滿足人的現實生活需要,主要從事物質生產。當今社會,人類追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統一發展,藝術與經濟日趨一體化,二者的關系十分密切。
(一)經濟為藝術的繁榮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經濟基礎決定。雖然這種決定方式不是直接的、機械的,但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么樣的藝術形態,相應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藝術內容和形式。藝術作品所揭示的各種社會關系,表達的各種觀點、傾向、思想情感、審美趣味,再現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無不決定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
其次,經濟活動為藝術創新提供物質保障。藝術創作雖屬精神活動,但與物質生產一樣需要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做保障。藝術設計的技術性、經濟性決定了只有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才能推動藝術文化的繁榮。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巨匠之所以能創造出光耀千秋的傳世之作,與他們身后大的財團支持密不可分。
再次,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可以為藝術生產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社會經濟高度發達時期也是社會觀念大變革、思想大解放的重要時期,為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如文藝復興后的歐洲,經濟的繁榮造就了藝術的盛世。從17~18世紀的巴洛克、現實主義、洛可可,到19世紀大革命到來后的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工業革命之后的歐洲,經濟進一步壯大,藝術發展也百家爭鳴,涌現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巴黎畫派和立體主義等畫派。而當經濟蕭條衰退時,藝術家迷茫,創作減少,收藏家因受經濟影響,收藏也減少,對藝術家的創作熱情會帶來影響。
(二)藝術對經濟的發展具有能動作用
在藝術純粹服務于“信奉”的歷史階段,人們對于藝術的利用有極其嚴格的尺度。那時的藝術主要是為了宣揚某種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藝術沿未進入經濟領域,人們否定其功利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藝術,越來越顯示出對經濟發展的能動作用。特別是當今時代,市場經濟高度發達,藝術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優化了經濟發展環境,而且藝術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本身就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愈發具有生產力的性質。上世紀末,美國文化藝術產業已達到其GDP的6.3%,規模超過了工業和農業,基本和零售業持平。而英國的博物館每年獲得15億英磅的盈利,成為英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數。現在各地都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底蘊,打造和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藝術節或藝術展,使藝術與經濟互惠互利、互相滲透、良性循環。藝術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的新生產要素,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
(三)藝術與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藝術與經濟良性互動,并不是線性的,也會產生不平衡。既有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平衡性,也有處于同一發展階段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平衡,還有不同藝術種類對經濟的發展的不平衡。
藝術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基于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水平的不平衡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并不代表意識形態的發展水平高。歷史上許多落后民族,在社會意識形態的某個領域卻超過了經濟發達的民族。對于藝術也是如此,經濟發展決定藝術發展也不是絕對的。在社會發展歷史的某些階段,藝術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不總是同步,有時藝術超前于經濟發展,有時落后,有時甚至與經濟發展呈反方向變化,表現出經濟發展,藝術下滑,經濟蕭條,藝術繁榮的現象。如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蕩,經濟衰敗,災荒連年,戰爭不斷,是中國政治上最黑暗、經濟最蕭條的時代,“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那時創造的詩歌、舞蹈和各類工藝品卻頗有特色,有的甚至超過了前代經濟繁榮時期的創作。又如19世紀俄羅斯的經濟遠遠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但藝術領域卻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局面。
二、關于藝術經濟的實現過程
藝術產業的形成,使藝術品這種具有審美本質的精神產品,成為按照產業規模生產、流通和銷售,并且可以通過經濟價值的實現滿足人類物質生活需要的特殊商品。由此,對藝術品經濟價值的追求便成了藝術產業發展的直接目的,通常也被認為是藝術產業與藝術事業相區別的關鍵所在,經濟因素在藝術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也就不可避免地占據重要地位。藝術經濟實現的主要環節包括:藝術創作、藝術制作、藝術流通和藝術消費。
(一)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藝術創作是人類為自身審美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一種獨立的、純粹的、高級形態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以社會生活為源泉,但并不是簡單地復制生活現象,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獨創性”是藝術創作的顯著特征。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藝術創作中的經濟因素,最直接的例子是工藝美術。有理論認為,工藝美術屬“本元文化”,兼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其實,在藝術領域,經濟因素無處不在,但又似乎難以捉摸。
(二)藝術制作
藝術制作是把藝術創作的獨創性藝術作品,付諸生產實踐,完成藝術品生成的過程。藝術制作既可以是藝術創作者本人完成的,也可以創作者以外的生產團隊完成的。藝術制作是藝術成品生產的過程,是把創作的藝術品投入到市場流通的中間環節。藝術制作者要想獲得理想的市場效益首先必須有高超的制作水平。藝術生產是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是經濟直接反映,具有市場及其一切相關的經濟因素。
(三)藝術流通
藝術流通是連接藝術生產與藝術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是實現藝術商品價值、藝術交流、藝術消費的重要途徑。從藝術經濟學上看,藝術流通是藝術商品和藝術勞務使用價值的交流,也是藝術信息和審美信息的交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藝術流通或藝術交流,首先要取得藝術的使用價值,這樣才會給人們帶來在藝術交易、經營、消費等方面的可能,人們才會去購買藝術商品和藝術勞務的消費權。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品的交易不再僅僅是創作者和消費者個體之間的簡單流通,而是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在內的全方位的流通模式。藝術流通模式的轉變一方面節省了時間,一方面促進了藝術交流和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四)藝術消費
藝術消費是指為了滿足人們對藝術美的享受需要,用貨幣購買、欣賞藝術產品和參與藝術娛樂的經濟活動,藝術市場則是藝術消費發生的場所。藝術在消費過程中創造經濟財富,是因為藝術消費是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一般來講,在初步解決了溫飽條件后才能有所萌芽,進入小康社會才能更加活躍,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當人均GDP達到一定階段以后,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會大大提高,能夠滿足人們文化、娛樂、健身、旅游、休閑等需要的藝術消費正在逐步成為消費熱點。經濟持續增長,人們的收入提高,是藝術消費興起的根本原因,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是藝術消費興起的直接原因,閑暇時間增多為藝術消費提供了必要條件。
三、關于藝術經濟的運行
藝術屬于文化范疇,這種無形的資源對國民經濟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融合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已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藝術經濟,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規范藝術市場運行秩序
一是要鼓勵自由競爭。發展藝術經濟,必須尊重藝術創作自由創新,藝術市場自由運行,打破行政利益區隔,排除行政干涉,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藝術生產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支持藝術產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自主經營。二是要講究效益觀念。處理好藝術企業經營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鼓勵在推動藝術市場發展上突出特色、體現差異,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競爭,注重延伸藝術產品的價值鏈,增強藝術產品的輻射力。三是要尊重價值規律。樹立市場觀念,遵循價值規律,合理配置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和價值規律來調整藝術生產的結構、規律、分配社會勞動,堅持以市場方式配置藝術產業資源,推動民間藝術進入藝術經濟領域,鼓勵藝術行業融資上市,促進藝術資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四是要推動藝術創新。藝術創意和科技創新已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雙引擎。藝術創意就是藝術經濟的觀念、內容、方法、技術的創新。要提高藝術創意水平,使藝術創意成為藝術經濟發展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動力。
(二)完善藝術市場運行機制
完善藝術市場要素和藝術市場機制,促進藝術經濟蓬勃發展。完善藝術市場相應的中介服務,為藝術企業提供科技創新信息,提高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功率,提升藝術產業核心競爭力與藝術產業發展核心驅動力。支持與藝術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藝術市場的發展壯大提供的配套服務。規范藝術投資人、藝術經紀人、藝術鑒定人、藝術企業家、藝術品收藏家等藝術市場要素,為藝術品鑒定、信用評級、藝術經紀、交易機構、信托公司等相關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支持藝術產業發展孵化。加強藝術產業與金融資本的互動,提高藝術產業資本投資與運作效益。處理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辯證關系,積極引進國外藝術機構的創作方法、運營經驗、科技成果和市場管理規則,結合我國藝術特色,發展自己的藝術市場,通過主體投資、合資、股份制或藝術交流方式,在國外生產藝術產品或輸出藝術作品,提高我國藝術產品的國際影響。
(三)提升藝術與經濟的融合層次
藝術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藝術。藝術與經濟融合催生“藝術經濟”這個新概念,特點就是藝術和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以經濟為依托的新藝術形態,或以藝術為內涵的新經濟形態,即“藝術經濟化”和“經濟藝術化”。藝術對經濟的滲透力越強,影響力越大,藝術的社會價值就越突出。
時代發展到今天,經濟與藝術融合在一起,使藝術尋覓到了積極保護和發展自己的方式,經濟找到了持續可靠的效益。這既是經濟發展的“文化覺悟”“藝術境界”,又是藝術保護與開發的“經濟覺悟”“經濟層次”,對于經濟和藝術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下,許多經濟實體都在爭相與藝術掛鉤,不是藝術在求經濟,而是經濟在求藝術。一些遠見的經濟實體早已快鳥先飛,把自己置于高等級、高品位、高知名度的文化藝術背景下,使藝術與經濟相互增輝增效。各地通過舉辦藝術節,宣傳本地的特色文化,如濰坊風箏節、大連服裝節、盱眙龍蝦節、淮南豆腐節、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節等,把藝術亮點和賣點,轉化成產品的亮點和賣點,藝術已在經濟發展上最先奮翮,這既是經濟碩果,又是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1] 胡惠林,李康化著.文化經濟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2] 林語堂著.生活的藝術[M].華藝出版社,2001
[3] 蔡醒善.淺談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J].大慶社會科學,2010(3)
[4] 程恩富主編.文化經濟學通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5] 趙敦華著.當代英美哲學舉要[M].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翁乙超,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于婕,南京藝術學院;翁志強,南京軍區總醫院 江蘇南京 210000)
(作者簡介:翁乙超,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現于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工作;于婕,現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翁志強,現于南京軍區總醫院工作,教授。)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