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海 侯英
摘 要:建設法治國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宏偉目標,伴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證券業發展也迎來重大機遇。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改革與法治無疑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兩個輪子,只有主動適應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背景,以法治護航、以改革推進,證券業才能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特征 含義 供給側改革 證券業變革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107-02
新常態反映中國經濟當前發展進入一個全新時代,法治建設則表明中國市場經濟未來向法治經濟發展。新常態、法治和改革共同構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三角,這既是證券業發展依托的大環境,也是發展的方向和途徑。我國證券業發展處于經濟新常態之下,沿著法治資本市場建設前進,通過改革的方式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小康社會和中國夢積蓄資本市場的力量。
一、依法治國對經濟改革與市場化影響深遠
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歷次中央會議上首次專門討論依法治國,為中國法治建設開啟新篇章,對經濟改革與證券業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法治建設與經濟改革一脈相承、互為深化?!蛾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由四中全會專門討論法治問題,表明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注重經濟改革與法治框架相結合,深化改革需要法治護航,依法治國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有效執行。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自成立以來,已經召開19次會議,對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決定一一落實。四中全會確立了“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法律框架下保證改革具備相應的法律基礎,確保改革平穩發展;“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以及“根據不同層級政府的事權和職能,按照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則充分說明,法治要適應改革需要,促進改革的效率。
2.市場與政府權力邊界的法律地位逐步清晰。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也如此。市場與法治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缺一不可,我國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率先發展,而法治建設相對落后,特別是政府的計劃經濟思維影響深遠,常以有形之手干預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從提出依法治國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市場法律體系,具備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各種經濟平等發展的基礎。只有市場與政府權力邊界清晰界定后,也才能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兼顧,提高經濟發展的內涵質量。
依憲治國、依法行政,用法律來明確政府權力和社會權益的邊界劃分,通過“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2014年,國務院先后取消和下放8批共690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依法治國《決定》還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以及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等,政府權力的越權和缺失情況正在逐步好轉,市場活力逐步激發和釋放。
二、經濟新常態特征及深層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提經濟新常態,得到各界共識。此后,在APEC峰會指出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速的換擋、經濟結構的優化以及增長驅動的轉變,指出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新常態進行系統全面的詮釋。
1.新常態特征。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辯證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為新常態即高速向中高速、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增量擴能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
2.新常態的深層含義。
(1)新常態源自對新時期經濟發展階段的精準描述。我國經歷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經濟的內在推動力已經“后勁不足”,若按照傳統的高耗能、高投資、高污染的粗放增長模式無法持續,三駕馬車對經濟的拉動也無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在當前階段,經濟增長驅動需要轉變,進入新常態。
(2)新常態對應的是供給側改革。眾所周知,過去30余年的經濟是來自以人口紅利和世界經濟快速增長下投資、消費和出口為核心的需求端持續發力使然。同時,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4金融財政領域改革、1997國企改革、2001加入WTO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增強經濟的內生活力和外生開放度。2015年11月,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與新常態一脈相承,互相對照,代表經濟增長的驅動從依賴需求端向供給端過渡。
(3)新常態離不開市場化、法治化。無論是新常態,還是未來改革的深入推進。都依賴市場化的深入實施,以及法治建設為市場保駕護航。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需要市場化釋放內在活力,而新常態下,傳統政府為主導的投資驅動模式亦需要根本轉變,向市場讓渡資源配置權力后,僅靠市場自身,無法實現公平有效的運行,法治成為新常態下市場化最有效的保護神。
三、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下宏觀經濟政策轉型
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下,傳統的需求端政策刺激作用微乎甚微,宏觀經濟政策需要結合新常態背景,圍繞供給側結構改革實施,其政策內容要市場化,程序要合法化。
首先,政策的總體思路需要政府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鼓勵民營經濟,清除市場荊棘,提高市場的定價權和資源配置權,并形成完善的法律。換句話說,用法律約束政府權力邊界的無所不往,給市場留下足夠的空間。
其次,具體政策而言,過去經濟增長靠的是高增長的貨幣投放,大量的財政支出和投資刺激,以及鼓勵出口的退稅政策,鼓勵消費的家電下鄉,消費補貼等。而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后,按照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未來政策重點放在去產能、去庫存上。通過供給端的政策,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再平衡。
再次,投融資方面,鼓勵直接融資。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企業經營的財務負擔。直接融資是歐美發達國家(個別除外)企業獲得資金的最重要方式,而我國由于長期銀行一枝獨大,企業過渡依賴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供給側改革下,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成為降低企業成本的最有效方式。在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證券業發展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最后,證券業改革和開放歷史性突破。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證券市場改革沿著市場經濟路線成為先鋒軍。多層次資本市場方面,新三板、戰略新興板紛紛建立,發行制度上,注冊制即將實施;資本市場開放方面,滬港通已運行一年,深港通2016年推出,與倫敦等資本市場合作正在推進;法治方面加大中小投資者保護、強化信息披露,落實《證券法》的修訂等等,證券業發展迎來新常態下大變革、大發展和健全法治的重大歷史性時期。
四、法治與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證券業變革
證券業發展只有與依法治國、經濟新常態相適應,才能順應潮流,把握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下,證券業亦迎來發展的行業“新常態”,只有熟悉行業新常態的趨勢和規律,證券公司才能迎頭趕上,跨越發展。
1.證券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法治時代。十八屆四中全會帶來經濟立法的加快,會議決定“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發展規劃、投資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礦產資源、農業、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規,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2014年10月24日,證監會會議上表示,積極配合做好《證券法》修改和《期貨法》制定工作,配合做好《上市公司監管條例》和《私募基金監管條例》的立法工作,表明資本市場的立法和修改完善也將提速。
2.牌照放開,證券行業迎來更為激烈市場化競爭。支持民營資本、專業人員等各類符合條件的投資主體出資設立證券公司,允許符合條件機構申請證券業務牌照;擴大對外開放,在CEPA和ECFA框架下,在擴大對港澳臺資的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境外開放的政策,支持證券公司開拓和發展跨境業務。滬港通、深港通,中德、中韓交易所互聯加速證券市場開放。資本市場迎來更激烈的競爭,券商只有進一步建立市場化的制度,掌握市場化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交叉持牌,金融混業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發達國家經驗告訴我們,金融脫媒與混業化是經濟發展向高級階段過渡的重要組成部分?!靶聡艞l”指出,實施公開透明、進退有序的證券期貨業務牌照管理制度,允許證券、基金、期貨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金融混業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由此帶來的各大金融集團混戰也不可避免,只有不斷完善金融業態,才能穩中有進,跨越發展。
4.產品更加豐富,住房金融市場迎來發展良機。經濟增速換檔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通過引入資產證券化引入資本市場,分散轉移風險十分必要。央行等部門9月30日公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鼓勵商業銀行通過發行MBS、開展REITs試點等,為資本市場送來前所未有的大蛋糕,能否設計出具有競爭力且滿足風險管理要求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成為檢驗證券公司產品設計與創新能力的重要參考。
5.服務范圍拓展,證券業服務于實體經濟大有可為。資本市場成為新常態下經濟改革的重要場所,國有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引入混合所有制,市值管理來提升股東價值,股權激勵員工持股完善治理結構,滬港通給證券業帶來的更多是服務能力的延伸。切實降低融資成本、真實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升級,滿足新興產業的投融資需求,將成為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支撐。在此背景下,只有服務實體經濟的券商才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3] 萇樂.淺論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從依法治國角度出發[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4(11)
[4]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作者單位:鄭良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北京 100142;侯英,上海電機學院商學院 上海 201306)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