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琴
摘 要:“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學全過程中,將各知識點蘊含于具體任務中,通過學生完成任務達到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和教師成為任務的共同體,成為同盟。讓任務成為學生、教師、課程的統一體,最終實現任務驅動學生的發展,驅動教師的發展,驅動課程的發展。同時任務驅動促使學生自我策略的構建和技能的擴充。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特征 任務設計 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214-02
計算機課程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集于一體的學科,對學生實踐和動手操作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教學任務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理論知識,又要熟練實踐操作技能。實踐操作能力是計算機教學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在計算機的教學中,把學生動手操作做為重點,學生邊操作邊掌握知識點,實踐操作以知識點為基點,在實踐操作中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中知識點和實踐操作有機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是非常適用的。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及其特征
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全過程中,將各知識點蘊含于具體任務中,通過學生完成任務達到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通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思來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從而讓學生掌握所學內容,達到教學要求。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它具有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立足以任務為載體,教師引導為前提,學生動手操作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法把計算機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完成。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最重要的是任務的設計
在計算機專業課的教學中,任務不僅是學習知識的載體,而且是教學內容的主體。任務設計的是否合理可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設計時一般須具備以下幾點:
1.“任務”設計要立足知識點,突出重點。計算機課程不同于其它學科,它不以人們意志轉移的自然規律為主,課程學習應用為主。知識點都是為實踐操作服務的,因此要把知識點貫穿每一任務中,并通過完成任務來掌握知識點,對重點知識要在任務中多次出現,讓學生反復操作深入理解。例如:WORD中制作“課程表”,涉及知識點:插入和編輯表格。重點是表格的編輯,學生通過反復操作可以編輯不同樣式的表格。
2.任務設計要注重整體性、難易適中。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任務設計太瑣碎、太小,不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任務設計太多、太難,不利于學生對任務的完成和掌握。因此。任務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生情況又要考慮本節的知識重點和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把握準確,任務設計合理得當。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對知識的認知才能循序漸進,而不是跳躍式發展,讓學生感覺一頭霧水,出現知識斷層。
3.任務設計要注重方法的滲透,能力的培養。計算機重中之中是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而計算機技術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這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區別,剛掌握的知識,不久就陳舊了。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觸類旁通,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例如:POWERPOINT和WORD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知識之間的相互銜接。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終身受益,價值永恒。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突出實踐性,重在“滲透”和“潛移默化”,例如:POWERPOINT軟件,由于有前面WORD的知識,讓學生試探操作,教師巡視。同學們在操作過程中不斷揣摩,相互討論,有什么問題舉手問老師。從操作中、從實踐中去領會方法,做到觸類旁通,發散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
4.任務設計要分層設計,合理安排。由于職業中學學生智力、基礎知識掌握、動手操作能力參差不齊,所以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任務,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將學生分成A(低)、B(中)、C(高)三個層次,同樣要把任務設計成復式性的三個不同的層次。例如:WORD中圖文混排,A類完成老師的樣張內容,B類參考老師的樣張,完成自己的作品,C類給學生布置任務,編輯一份自己設計的作品。任務分層設計有利于所用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5.任務設計要獨立學習和小組學習有機結合。計算機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式組織教學,將教學過程分為基本技能學習階段和作品設計階段。教師對基本操作任務設計時,要求學生根據知識點獨立完成。在獨立完成過程中,教師可以巡回觀察,既可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又可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還可鼓勵基礎好的學生輔導基礎差的學生,教學相長。在掌握基本操作之后,進入作品設計階段。這時,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內部討論、小組與小組之間討論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由發揮,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完成所給任務。小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加深了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和掌握。同時,小組學習也加強了學生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積極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當然,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明確任務并不斷將知識點推向更高層面,進而獲得新知識。小組協作學習則把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交流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增長知識技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提升教學質量水平,增強學生團結互助的能力。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應用
計算機課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將典型案例作為教學實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專業技能,增強自信。每一任務的教學內容做到三要點。首先任務描述:明確完成該任務的主要技術知識,通過完成該任務使學生掌握主要知識以及對完成項目的總體分析。其次自己動手:逐步完成任務的過程,重點介紹關鍵操作技術,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相應的知識拓展。最后舉一反三:回顧學習過程,使用所學知識及相關內容制作與本任務類似的作品。
以photoshop中圖像合成內容為例,具體做法是:教師設計“圖像合成任務作品”展示給學生,向學生介紹完成任務的主要知識點、方法和步驟及完成任務的總體分析。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時教師再給解決和傳授知識點,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師生回顧學習過程,使用所學知識再次完成類似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導,利用任務驅動達到主體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從學生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以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軟件的操作,努力讓學生多動手,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從操作中、從實踐中去領會方法,這樣不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學會如何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和教師成為任務的共同體,成為同盟。讓任務成為學生、教師、課程的統一體,以任務促學習,以任務促教學,以任務促發展。同時任務驅動促使學生自我策略的構建和技能的擴充,使學生成為實踐創新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建軍.淺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j].河南農業,2007(2)
(作者單位:山西省壽陽縣第一職業中學校 山西壽陽 045400)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