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

摘 要:預算管理在企業控制管理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爭議。一種名叫超越預算的新型模式應運而生,它克服了傳統預算的許多缺點。隨著西方國家的大企業成功應用超越預算的案例越來越多,中國的企業卻依然用著傳統的預算方式。文章以超越預算的實施前提為主線,結合中國企業的特點分析去研究分析為何超越預算沒在中國企業中被廣泛應用。
關鍵詞:超越預算 預算管理體制 管理結構模型
中圖分類號:F8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271-02
一、引言
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的預算管理制度的實用性被廣泛議論,企業的預算管理制度也有了新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是以歐洲為中心提出的超越預算(beyond budgeting)。超越預算的提出從本質上顛覆了傳統預算的觀念,把預算看作是一種戰略和資源的整合。然而這種新型的預算管理方式并沒有在中國流行起來,到底是什么原因限制了它在中國的發展,本文將結合對中國企業的特點,就超越預算在企業實務中的應用必要性作一探討。
二、“超越預算”的思想及其應用
霍普和弗雷瑟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超越預算,并創立了“超越預算圓桌會議”(BBRT)。超越預算是指企業在不編制預算的情況下對企業業績表現的管理。更確切地說,超越預算主要是通過各種預測、績效管理方法的綜合運用,以及將預測與績效評價獎勵分開等方法來克服傳統預算的種種弊端,將企業管理流程更具“適應性”,權利下放使之能對市場變化及時做出反應并不斷創新的組織。
由此可見,超越預算和傳統預算最大的分別就在于:(1)超越預算不具備預算的編制;(2)評價機制和績效考核不再依據預算的完成情況,而是根據預設的基準,例如競爭者的表現和公司前期表現;(3)超越預算涉及到權力的分散,使公司更快地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變化做出反應,這更大程度依賴于員工的自我約束和判斷;(4)更適合瞬息萬變的行業。
三、影響超越預算在中國應用的因素
(一)中國企業現狀
超越預算模型的提出是為了使企業更好地適應高度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可以說,該模型的提出是為了適應以創新、服務、質量、速度和知識分享為特征的信息革命時代。霍普和弗雷瑟認為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模型已經不適合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化時代里,知識資本成為了企業的核心資源,知識的生產力已經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企業是否能及時把信息自由傳遞及持續獲得信息成為了關鍵,企業管理的模式應該由傳統的M型變成N型。所謂傳統的M型結構就是(見圖1)有效幫助在工業化時代快速發展的企業降低執行多種公司策略的復雜性,因此在19世紀至20世紀末的歐洲受到了廣泛普及。但從20世紀末開始,信息化時代來臨,M型模式的等級制顯然無法及時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決策的滯后阻礙了公司的發展,因此N型結構在1997年霍普和弗雷瑟的著作中被提出。如圖2所示,在N型結構中,根據企業根據不同的業務范圍劃分多個戰略業務單元(SBU),每個SBU有權力提供戰略相關的方法并有一定的決策權,SBU之間相互合作從而幫助活動在相關業務之間的戰略匹配和資源匹配的利益,并不斷通過創新提供給企業新的機遇;中層領導負責支持并整合各項資源;頂層領導負責提供思路和總體布局。
然而,和18世紀就進入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進入工業化進程要晚許多:從1978年中國進入工業化初期的第一階段,1993年進入工業化初期的第二階段,2003年進入工業化中期的第一階段,至今依然處于工業化中期。因此,由于工業化進程不同,盡管信息時代已經來臨,對中國的影響卻不及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大。因此中國大部分企業依然在用M型結構。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大部分中國企業是產品導向,由于中國的生產成本尤其是人員成本比發達國家低,中國企業經常接受國外的訂單,成為世界的代工廠。按流程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是大多數中國企業的目標,側重點在于生產。而在歐洲,大部分歐洲企業屬于第三產業,像大型的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側重的是客戶服務。即便是制造業,大部分將生產環節外包給別的國家,企業的側重點轉移到了分析客戶喜好與市場需求。面對的是日益加劇的競爭,需要一定的敏銳力和洞察力,因此歐洲企業更需要超越預算和N型結構模型。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企業絕大部分還屬于制造行業。從企業內部管理的角度來說,企業的生產涉及到原材料到產成品的轉變,成本是影響利潤的重要因素。企業往往需要嚴格控制成本以達到目標利潤率,這點和看中戰略表現及附加值流程的N型結構的超越預算相悖。
(二)企業規模
盡管霍普和弗雷瑟在提倡超越預算的時候表明公司規模大小并不影響其實施,但不能不承認超越預算更適合大型企業。畢竟超越預算的提出基礎是基于“傳統預算耗費企業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這一研究結果。研究數據表明,歐洲數以千計的大公司花在預算上的時間占了總管理時間的20%,年度花費總計3000~3500萬歐元。對大企業而言,預算不僅是制定一個預算表,還構成了管理上重要的一環。而在中國,中國99%的企業都屬于中小企業,在預算制定的時間和花費上遠不及大公司。對中小企業而言,持續經營才是首要的,雖然預算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內部管理,但由于對利潤率沒有太多貢獻,所以在預算上不會花太多時間和金錢。同時,大公司有數以萬計的產品線,需要用到復雜的預算方法,但大多數中國企業的預算方法相對簡單,且對預算的合理性要求也不高,盡管傳統預算有其缺陷,但尚可滿足企業的需求。
(三)國家文化
超越預算需要良好的溝通和管理層自覺履行責任,尤其強調了員工之間的信任問題。中國企業在這個方面遠比西方國家有優勢。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化區別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西方更傾向個人主義,美國則是個人主義的典型。美國人信奉自由、信奉市場的力量,不愿意政府或別人過多干涉自己的行為。美國人也不太強調社會等級的不同,不愿意服從政治權貴或上級,相信人人生而平等。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和個人主義相反,在孔孟文化的熏陶下,在工作中強調層級觀念,要求要自律、對上司忠誠,要跟同事和諧相處,尊重長者,崇尚集體歸屬感,強調責任和義務。從整體上看,中國企業文化上似乎更容易滿足超越預算成功的前提。
另外,除了孔孟思想下的集體主義能促進信任之外,絕大多數企業里的關系網也一定程度上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根據有關報道,74%的中國企業屬于私人企業,絕大多數的私人企業會雇傭一些親戚朋友進公司,這種情況在中國普遍存在,血緣關系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作上的配合與信任。
因此,在傳統思想熏陶下的中國企業文化一定程度上為超越環境提供了溫床,員工之間的信任為N型結構的設立創造了基礎。從這個角度上,中國企業想要應用超越預算是可行的。
四、結論
盡管西方部分企業通過執行超遠預算獲得不錯的效果,增強競爭力并獲得成功,但在中國沒有實行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本文通過對各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國企業雖然解決了實施超越預算的信任前提,但受到企業規模和行業的限制,預算部分總體上并不占用企業太多時間或金錢上的資源,同時超越預算并沒有給企業帶來業績上顯著的提升,這些就是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依然用傳統預算的原因。在我國現行的企業狀況和行業情況下看,現階段改革預算制度存在較大難度,取消預算制度去實施超越預算也不可行。但超越預算對戰略性經營的重視也給提醒中國企業日后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畢竟戰術性的企業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Buckley,P.J.,Clegg,J.& Tan,H.(2006) Culture awareness in knowledge transfer to China- The role of guanxi and mianzi,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Vol.41(3):275-288
[2] Hope, J. & Fraser, R. (1997), Beyond Budgeting…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er to ‘the third wave’, 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 75 (11): 20
[3] Hope, J. & Fraser, R. (2003), Beyond Budgeting: How Managers Can Break Free from the Annual Performance Trap,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 Leung, K., & Bond, M.H. (1984). The impact of cultural collectivism on reward allo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4, 793-804
[5] Libby,T.& Lindsay,R.,M.(2003),Part two:Budgeting- an unnecessary evil,CMA Management,Vol.77 (2):28
[6] Libby,T.& Lindsay,R.,M.(2007),Beyond Budgeting or Better Budgeting IMA members express their views, Strategic Finance,Vol.89 (2):46
[7] Neely,A.,Boume,M.& Adams,C.(2003),Better budgeting or beyond budgeting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Vol.7 (3):22
(作者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中山 5284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