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燕
摘 要: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和諧利益。灌區要發展,最好的辦法是各個利益主體實現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文章針對當前灌區發展緩慢、實灌面積萎縮等問題,從利益方、利益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和諧利益共同體模式。
關鍵詞:灌區 利益方 利益因素 和諧利益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288-02
一、概況
汾河灌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位于省境中部太原盆地底部,受益范圍北起太原市上蘭村,南到介休市洪相村,南北長約140km,東西寬約20km,跨三市(即太原市、晉中市、呂梁市)、11個縣(市、區),共58個鄉(鎮)、488個自然村。全灌區控制土地面積13.7萬hm2,其中耕地面積10.5萬hm2,設計灌溉面積10萬hm2,有效灌溉面積8.8萬hm2,屬大Ⅱ型灌區。
二、供水市場存在的問題
1.實灌面積萎縮。實灌面積萎縮是灌區現階段的主要問題。新中國建立前,灌溉面積不足4萬hm2,1950年增加到5.9萬hm2,1956年達到9.8萬hm2,截至1978年灌溉畝次最高達到24.7萬hm2次,灌溉次數達2.5次。現因城市擴建、新農村建設、工業及道路占地等原因,控制面積萎縮到8.5萬hm2,實灌面積3.3萬hm2。
2.灌溉用水量下降。據《汾河灌區志》1992年統計,多年平均各渠道農業用水3.1億m3。根據近些年的供水資料,上世紀末平均農業灌溉用水量1.82億m3,2000年至2009年平均農業灌溉用水量0.8億m3,2010年至2014年為0.9億m3。經過20年的演變,用水量從3.1億m3降為現在的不足1億m3,代表著實灌面積的極度萎縮。
3.用水戶灌溉積極性低。用水戶是灌區灌溉的消費者,也是末級灌溉的組織者,其灌溉的積極性對灌溉面積和灌溉效果影響頗深。無人組織用不上水,組織不好用不好水。現有的用水戶組織形式有村集體組織、個人承包、農民用水協會等,這些組織沒有專業人員的管理,管理也沒有可持續性。近些年隨著社會發展,農產品價格不高,靠田吃飯不能糊口,受益區內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種地的只是村中年齡較大的老人,對農田的收入期望不大,灌溉心態也比較消極。
三、灌區灌溉利益方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定的重要條件。灌區受益區內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灌溉效果好作物豐收,灌溉效果差或墑情不好作物欠收,各方利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1.受益區群眾。莊稼收成是受益區群眾的主要收入,作物欠收,群眾是最直接的利益損失者,影響著正常的生產生活。近年來,汾河灌區內的主要作物是玉米,產量好時能達1000kg/畝,不好時300kg/畝,相差700kg,折合價格1200元,按一戶10畝計算,每戶損失1.2萬元。
2.專業管理組織。汾河灌區渠系干、支、斗、農、毛五級健全,干、支渠道是灌溉的主動脈,由汾河灌溉管理局管理。管理局成立于1950年,轄從事灌溉管理的5大分局、3個壩站和1個專業從事灌溉試驗的中心試驗站(灌區灌溉和種植的智庫),現有專業技術人員300余人,專業管理人員200余人。由于是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收入來源主要靠水費,灌溉用水收入牽連著職工的工資。
3.群眾管理組織。群管組織負責管理受益區內的末端渠道包括斗、農、毛渠道,農田田間工程以及田間灌溉等,包括:多年延用的村委會組織,但近些年因為每3年的換屆選舉,組織者不穩定;個人承包組織,因為有的村莊村委會組織灌溉不力,于是就由個人和村集體簽訂協議負責組織灌溉;農民用水協會,由村中有灌溉經驗的人聯合組織。末級灌溉組織是灌溉效果的關鍵,直接關系到灌溉水的利用率、灌溉水費的收取以及灌溉的可持續性等。
4.河井雙灌區域的機井承包者。灌區河井雙灌區域的機井承包者是該區域內井灌的組織者,也是河灌的主要障礙。河灌適時,則井灌無利益,機井承包者無收入;不進行河灌,井灌短時利益充分,機井承包者受益;如果連續多年井灌,則地下水位下降,有井無水,機井損壞,地面鹽化板結,不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
5.當地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灌溉意識薄弱,支持和關注也相對較少。
四、影響利益的主要因素
利益因素是利益得失的主要影響因素,平衡好各利益因素的杠桿可以事半功倍地增加各方的利益。
1.水量。灌溉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農民的灌溉成本。一般情況下,灌溉定額在1800m3/hm2到45000m3/hm2,單位用水量主要取決于田間工程。
2.水價。根據灌區區域種植情況,區分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水價。據測算,水價糧食作物為1.24元/m3,經濟作物1.62元/m3。根據國家政策,灌區按糧食作物0.17元/m3、經濟作物0.21元/m3的水價收取,計算下來為750元/hm2,為農民相應收入的5%左右。
3.灌溉次數。科學的灌溉次數是根據作物需水量結合自然墑情而進行的。不同的作物需水量和需水時間不同,所以用河水大面積灌溉,在包產到戶、種植結構復雜的今天不太現實。汾河灌區受益區群眾一直存在“一水定乾坤”的灌溉理念,大部分的受益區在春季灌溉一次,進行夏灌、秋灌和冬灌的區域比較少。三壩灌區因為地理位置處于下游,春灌有時水不到位,十幾年前采用秋灌后效果很好。
4.利用率。水資源利用率反映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率低意味著浪費。灌區渠系水利用率,2007年以前為80%~87%,近幾年平均利用率為73%。利用率下降的原因是根據用戶需求水源調配頻繁。
五、利益共同體模式
汾河灌區要發展壯大,利益是永恒的主題,只有達成共同的利益才能實現灌區的繁榮。將利益方統一起來,建立利益共同體模式,各利益方相互溝通協調,達成共識,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需要堅持一切從農民的利益出發,集體利益勝過個人得失,最終形成規模化和個體化的有效結合。
1.運行模式。當地政府、灌區、村集體和用水戶之間相互協調,在灌區和灌溉區域,根據地形、土壤的適應性、灌溉的方便度、灌區群眾的種植習慣等規范種植,形成規模化。根據種植需水,由用水戶和灌區簽訂用水協議,協議要體現多用水、多次灌溉的優惠政策。
2.運行程序。政府協調各方利益,并提供科學種植技術支持。村委會組織群眾種植,并和灌區簽訂用水協議。灌區根據需要和村委會協調組織灌溉。
3.運行優點。汾河灌區地處太原盆地底部,地勢平坦。在灌區組織規模化種植,有利于機械化作業,節約成本;有利于科學化管理,根據作物用水需求實現多次灌溉,實現作物高產、農民收入增加、灌區效益提高的目的,從而提升社會效益,增強政府公信度,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另外,灌區收入增加,就可以多做水利建設節約工程等,減少供水成本。井灌區域通過科學管理地下水可得到補給,真正實現適時灌溉,真正實現良性循環。
4.運行中的困難與問題。從全國范圍內看,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傳統一家一戶糧食種植方式正向規模化、現代化轉變。目前,灌區只有少數村莊實現了土地流轉,流轉后的用途也不固定,大部分種植經濟林。要實現利益的同步和農業產業化,現階段主要的困難是政策不完善,資金扶持難。只有資金到位、政策支持,才能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比較效益,才能把分散農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才能促使弱質農業轉變為商品農業,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經營中的推廣,才能推動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
另外,現有的用水戶組織者多數屬于傳統農民,缺乏專業知識和創新意識,管理經營往往流于粗放,組織也沒有連續性和穩定性。亟待國家出臺針對農業利益共同體的專門法律,加大專業人才培養,更好地促進農業基礎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汾河灌區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 山西祁縣 0309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