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當前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和“互聯網+”國家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通過概述互聯網金融從初期發展到未來前景的預測,深度解析互聯網金融發展壯大的市場成因和技術支撐,進一步梳理分析對傳統銀行業帶來的沖擊和挑戰。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未來銀行業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定位,如何發展以及如何改革進行了個人觀點的論述。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 銀行業 發展變革
一、前言
近年來,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出現,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傳統銀行業受到極大挑戰和沖擊。若應對不及時,銀行業將錯失與互聯網金融合作共贏的機會,在與同行業的競爭中也將無優勢可言。因此,傳統銀行應更主動的面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加大改革和創新力度,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二、互聯網+及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一)關于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互聯網金融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具備受眾較多的普惠金融、資源配置去中介化、信息對稱的基本特征。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原因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網民中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88.9%。如此多的受眾,激發了大量的需求,為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土壤。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互聯網金融再次進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明確提出: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
互聯網金融興起時間雖短,但得以跳躍式增長,主要是由于:中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旺盛;互聯網理財改變了我們投資的方式;互聯網銀行、P2P網貸為我們的消費以及個人小微貸款提供了新的途徑;眾籌旅游,眾籌房地產,眾籌產品,眾籌電影帶來了人人可以參與項目的創新模式,這一切將改變我們的衣食住行。
三、互聯網金融使銀行業面臨巨大挑戰
互聯網金融憑借著不斷升級創新的互聯網技術和對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滲透,并在時間、成本上擁有巨大領先優勢,最終對傳統銀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特別是近幾年,銀行的傳統核心業務正逐漸被互聯網金融所蠶食。
(一)貸款業務受到巨大沖擊
隨著網絡借貸的發展,企業融資途徑日益靈活起來,改變了以往只能依靠銀行中介籌款的窘境。對于企業來說,是否具備貸款資質,能否低利率融資,能否及時到賬都是融資成本的重要因素。對于資金持有者來說,放出資金安全,資金收益保障,能否及時回款是決定參與融資的重要考量。對于融資機構而言,互聯網貸款的利率肯定低于銀行貸款,而對于資金所(持)有人來講,收益肯定高于銀行存款利率。有需求就有市場,那么就促使了互聯網信貸迅猛發展。
(二)銀行存款業務大幅萎縮
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一批第三方支付業務與貨幣基金產品組合,既能為客戶保值增值,還可以實時支付提現,極大的提高了金融交易的實效。反觀傳統銀行業,存款利率受到剛性管制、空間限制等因素的限制。隨著80、90后的成長,客戶人群的新老更替,應把客戶人群定位在具有經濟實力和理財觀念的群體上。因此,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大幅萎縮,給銀行負債業務帶來巨大沖擊。
(三)各項中間業務收費來源下降
互聯網企業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可以拿出更多利潤空間改善客戶體驗。通過尖端技術大幅提高客戶資金安全,不斷完善和優化金融服務,承擔部分中間服務費用等。互聯網金融用戶的體驗度極強,客戶逐漸轉移到互聯網金融圈,銀行業的多項中間業務收入不斷降低。
(四)銀行收入來源受到沖擊
隨著互聯網金融業的崛起,各種因素直接或者間接導致銀行業務量減少。必然伴隨銀行利潤相應減少,員工收入也將隨之下降。因貸款、存取款業務量的減少,傳統銀行營業網點勢必壓縮運營成本,裁員將是選項之一。
四、銀行業應對策略
互聯網金融擁有5大技術支撐體系,包括大數據、云計算、搜索引擎、新媒體、社交網絡。具備互聯網支付、P2P網絡借貸、互聯網理財、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等模式及形態。因此,傳統銀行業可以依托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基礎發揮自身所長。
(一)調整戰略,加快產品創新
面對變化多樣的客戶需求,銀行業應充分汲取互聯網金融在技術、客戶、時效、信息等方面的特點,與自身傳統業務相結合,推出更多新興業務,開發電子銀行平臺,讓客戶擁有金融服務的自主選擇權,在滿足客戶更多需求的同時形成特色優勢。
(二)建立大數據庫,拓展互聯網業務
銀行業若想在互聯網金融上大做文章,必須對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設計出針對不同層次客戶不同產品。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商業銀行應當利用多年積累的行業優勢和客戶資源,在銀行業之間構建完備的大數據庫,積累更多客戶數據,以更細致、便利的服務留住更多客戶。
(三)整合資源,擴大收入來源
互聯網金融不論怎樣發展,都離不開傳統銀行這個平臺的支撐。電子銀行的發展不僅給銀行帶來了業務,擴大了收入來源,更降低了運行成本。銀行業應把握機遇,及時創新電子銀行業務,節省運營成本,擴大收入來源。
(四)強化自身競爭優勢,完善綜合性服務
傳統銀行業要重新定義自身市場定位,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戶體驗,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銀行業應充分整合自身資源和優勢,積極與互聯網企業打造合作平臺,進而探索出一條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發展模式。
五、銀行業的發展設想
對銀行業的未來發展我做出了一些大膽設想:
(一)采取收取理財產品浮動管理費率制
將自身的收益與投資者捆綁,即采用浮動管理費率制:當產品收益達不到預期收益率時,商業銀行不收取管理費;當產品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率時才收取相應的管理費。銀行理財產品低風險的特性,恰恰符合國內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而許多高凈值客戶也需要低風險產品為財產保值。
(二)深度擁抱互聯網企業
銀行業應放低姿態,與互聯網企業開展深入合作,獲取更多的用戶行為信息,從而開展“大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技術管理高度專業的金融信息,同時通過自有數據平臺向用戶進行貸款產品精準推薦,對銀行已經存在的“大數據”進行綜合處理。
(三)讓支付更方便,讓貸款更快捷
銀行目前的盈利點仍然是存貸利差,相比于互聯網金融,程序復雜效率低下極大的降低了用戶體驗。如果通過技術手段優化銀行的產品體驗,使得人人都會用人人都愛用,那么客戶數量會以幾何級數量增長。
六、結論
目前傳統的金融格局尚未被完全打破,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對于傳統銀行帶來的不僅是挑戰,也有機遇。對于銀行業來說,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強烈沖擊,應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背景下,將自身特點與互聯網模式相結合,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與互聯網企業加大合作,建立創新機制,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開創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作者簡介:田野(1984-),男,河北省保定市人,現就職于保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互聯網金融管理師,本科,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