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緩慢,在國家大力支持農村金融市場發展,使之更好的為“三農”政策服務的時候,“互聯網+”的形式為市場提供新的選擇,對互聯網金融助力農村金融實現金融普惠進行討論、分析,并給出相關應對措施,使之真正有望加快完成農村普惠金融工程,并促使我國金融市場的資源合理分配。
【關鍵詞】互聯網+ 農村普惠金融 大數據 風險管控 征信體系
在2015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曾先后兩次提到“互聯網金融”這一名詞,并稱其表現為“異軍突起”。在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并強調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實現金融服務的雨露均沾,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由此翻開了新的篇章。在2016年3月5號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再次提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工作任務,并大力發展普惠金融。[1]在這個大前提下,互聯網金融是否能有效助力農村普惠金融,以及如何有效實現農村普惠金融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文從互聯網金融介入農村金融的可行性、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應對措施,結合希望金融這一網絡服務平臺為例,展開討論,對我國盡快實現農村普惠金融這一目標有著積極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全面助力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可行性
(一)互聯網金融與農村普惠金融
互聯網金融,指的是具有互聯網精神、以互聯網為平臺、以云數據整合為基礎而構建的具有相應金融功能鏈的新金融業態,也稱第三金融業態。[2]而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點為其運營成本低、準入門檻低、業務處理效率高、業務種類多樣化、覆蓋面廣;互聯網金融正以其“開放、創新、分享、合作、平等”的理念為基石蓬勃發展。
普惠金融是聯合國于2005年“小額信貸年”活動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是從小額信貸延伸出來的概念;普惠金融是對小額信貸的發展和超越,它從金融體系的整體來看待如何提供金融服務,即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給讓所有對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務。[3]
農村普惠金融不僅僅是響應國家扶持“三農”的計劃,也是為了促使我國金融市場資源配置優化,使之配置更為合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將大型企業、發達地區過剩的金融資源分配給微小企業、貧困地區那些更迫切需要金融服務的全體,使所有對金融服務有需求的農戶、微小企業等群體都能公平獲得服務。
(二)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不高,由于諸多原因其尚還處于較低水平。首先,盡管國家對“三農”及小微企業有政策大力扶持,但是農村金融的融資渠道匱乏,信貸力量不足,這使得農戶無法在需要的時候籌資到資金;其次,農戶及小微企業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個人信用信息缺乏,加大了商業銀行的投資風險,商業銀行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其業務并不針對農戶等低收入、小額貸款等群體。同時,由于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扶持方面的職能缺失,使得農戶與小微企業不易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農村合作信用社無法獨立承擔農戶及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最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諸多問題,造成了金融機構投資成本高、回報收益低,因此即使國家出臺政策大力支持農村金融發展,但大多數金融機構仍選擇扎堆發達城市,而不愿意在農村地區開設網點,為農村市場提供金融服務。
(三)互聯網金融與農村普惠金融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分析
1.政策因素推動兩者結合。國家政策一直在扶持“三農”以及微小企業的發展,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三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金融,并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在富農惠農強農政策上,強調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積極引導更多的資金向農業現代化建設投入;同時,在財政部的“財稅[2014]10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對農村金融有關稅收的減免政策,這些優惠政策都強有力的支撐著互聯網金融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加速發展。
2.農村金融的廣闊市場。農村金融由于一直缺乏有效開發,農戶和微小企業等群體又迫切需要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包括小額貸款、支付等服務,因此市場廣闊,大有可為。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區別于傳統金融,對網點的要求更低,運營成本更低,因此使得互聯網金融介入農村金融具有較大的盈利空間。
3.互聯網金融有利于實現我國金融市場資源的配置優化,且使其更為合理。互聯網金融利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打破傳統金融在時間和地域上的發展限制,有利于資金由發達地區轉移到貧困地區,提高了資金的利用率,同時使金融資源分配更為合理,使得有金融服務需求的農戶、微小企業能夠平等獲得金融服務,實現農村普惠金融。
4.互聯網金融通過大數據有利于幫助建立農村、微小企業的征信網絡系統的建立。通過數據的處理、積累及分享,將大數據融入互聯網貸款融資服務中,使得數據全網共享,有效建立農戶、微小企業的征信網絡體系,解決農戶、微小企業等群體融資門檻高、融資成本大的難題。
二、案列分析——以希望金融為例
希望金融是由農牧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投資成立,是我國首家定向為“三農”服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希望金融與2015年成立1月30日成立,成立不到五個月,平臺交易額突破1億元大關,截至2016年7月17日,希望金融網絡服務平臺更是創出累計交易額達到20億元的歷史新記錄。
(一)在金融服務項目上
希望金融創新多種服務項目,包括惠農貸、惠商貸、應收貸、股權貸、訂單貸等,涵蓋了養殖戶、種植戶、飼料廠、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微小企業關于定向融資、股權質押融資、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豐富了貸款的方式,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為農戶和微小企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二)在融資方式上
希望金融其本身并非資金借貸的主體,而是利用互聯網提供了一個交易平臺,使借貸信息在城市和農村、個人與企業(個人)之間快速傳播,使金融資金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為都市人群提供投資、理財服務的同時也為農村人群、微小企業提供借貸融資的平臺,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三)在風險管控上
希望金融首先利用新希望集團在全國500多個公司,上萬的基層營銷業務員錄入、技術人員確認的方式了解相關農戶的基本信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技術來降低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之后借貸融資服務形成征信體系支持;其次,希望金融通過聘請專業的擔保公司,對其網絡交易平臺賬戶進行標準化的托管,以保證投資客戶的最低收益能夠達到同期銀行活期存款的本息收益;最后在資金的使用上,采取隨時監控借款人真實情況,并有專人進行催收。
三、互聯網農村金融面臨的困境及其應對措施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困境
1.我國農村征信體系仍不完善。由于目前在我國農村市場中,農戶普遍缺失信用記錄,信用記錄的缺失、征信體系的不完善,這導致互聯網金融進入農村金融時所面臨的風險加大,如何有效的進行風險管控就成了互聯網金融成功助力農村金融的一大攔路虎。
2.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不健全。大部分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網絡設施不健全,這導致大數據的收集不流暢,增加了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風險控制難度,同時也不便于農戶使用互聯網金融。
3.農村市場用戶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識。農村市場中,有一部分農戶由于年齡偏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基本的互聯網操作常識和金融常識,因此不習慣使用互聯網乃至互聯網金融。因此,短時間內改變農村消費者的這一消費習慣的難度可想而知,如何培養潛在客戶成為發展又一難題。
(二)應對措施
1.建立、完善農村的征信體系,投資網絡設施建設。國家一直在“三農”問題上提供政策便利,并多次提出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全面建設,因此可以借助政策的便利先期投資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與政府有關部門和民生繳費機構展開大數據合作,利用收集到碎片化的信息完善大數據,并鼓勵農戶進行自愿登記,建立、健全農村征信體系。
2.加強風險監督管理。風險管理上,國家應當加快立法工作,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以規范、約束企業的投資行為,并做好事前審核、事中事后監督;企業除了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范投資外,還應建立自己獨立的風險管控體系,在審批環節上多層獨立審核,在貸款使用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進行跟蹤監管,同時可以指派專門人員對貸款進行及時催收,并對不良貸款及時處理。
3.與傳統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在業務的拓展和推廣上,互聯網金融進入農村可以與傳統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借助傳統金融機構的資源、客戶、網點、信譽加以推廣,擴大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實體一虛擬”的農村金融新格局,以此切實保障每一個有需求的客戶都能享受到平等、舒適、便捷、優質的金融服務。
四、結論
在大力發展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構建適合農村市場的普惠金融體系的過程之中,既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也不能忽視傳統金融機構的作用,同時還應借鑒以往的經驗教訓,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規范金融市場發展,使互聯網金融真正助力農村金融的發展,使金融真正做到普惠,讓不同群體都能享受平等、舒適、便捷、優質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克強.歷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1954年至2016年)http://www.gov.cn/guowuyuan/2006-02/16/content_2616810.htm,2016- 03-05.
[2]吳曉求.互聯網金融:成長的邏輯[J].財貿經濟.2015(2):5.
[3]晏海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簡介:歐家雄(1993-),男,福建明溪人,安徽財經大學2013級金融學(國際金融方向)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學(國際金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