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范圍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發展,我國也在逐漸地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極力協調資源與經濟、環境以及人口之間的關系,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業務收入已經成為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我國提出的重大創新改革理念,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航標。本文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背景,探討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思路和策略。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小企業 國際貿易 基本概念 思路 策略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概念分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對產業的不斷調整和規劃來實現經濟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的終極目標,并且進一步鼓勵創新和科技研發,不斷提高行業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一理念在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被提出,以倡導提高供給效率和供給質量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主要依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范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作為重點任務,采用了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放松行政管制、減免稅、以及減少對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等一系列手段,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供給側改革也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最徹底的一次功能轉變。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思路
(一)去產能化,改變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定位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要務,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業務多以傳統的制造業為主,例如:鋼鐵加工業、紡織業、機械制造業、玩具制造業以及制鞋行業等等,這類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行業,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技術含量較低,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主要以“薄利多銷”占據市場地位,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取得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的產品一般具有相似度比較高、品牌效應差以及產品附加值低的特點,這些傳統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模式已經與我國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相背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產能及重新定位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方向才是硬道理。中小企業應該放眼未來發展趨勢,在加工制造的基礎上,努力向資源集約型靠攏,改變以量取勝的發展戰略。
(二)依靠科技謀求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家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勵新興產業的崛起,希望幫助更多企業實現自身的升級與轉型,讓更多傳統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突出重圍,做到由大到強的轉變,將智能制造、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以更快的速度搶占國際制造業的有利競爭地位,實現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把握自身靈活、多變、易轉型等優勢,將科技研發以及技術人才的培養作為企業進步的重要動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擴大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力,提高制造業發展的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以科學技術為導向立足國際市場,依靠科技實現國際競爭力的增強,謀取更長遠、更穩定的發展,所以,依靠科技謀發展是未來企業規劃重要思路,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唯一選擇。
(三)資源優化配置
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原因和根本目的。傳統的制造行業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密不可分,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需要將制造業與相關的貿易行業、運輸服務行業、互聯網推廣行業等相關企業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從而實現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優化配置的雙重目標。中小企業更加需要生產成本的節約,資源的融合能實現企業直接成本節約和資源優化配置。中小企業應該將生產、銷售、運營等環節的資源進行有序安排,在開發國際市場的同時,充分利用將客戶的體驗放在重要位置,把服務、效率和產品質量等一系列做到極致。中小企業對于資源的整合更加迫切,應該把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優化作為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的重要環節。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
中小企業的外貿業務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和目的,管理者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將企業的發展規劃與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市場的走勢結合在一起,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首先,中小企業需要引進較為先進的機器和設備,在生產的工藝上進行提高,增加產品的價值,把相對低端的加工制造產品逐漸提升為高品質的搶手商品;其次,追求產品的質量和服務也是經營理念不斷進步的表現,嚴格的審查、篩選以及高標準的要求自己的產品,這不僅能夠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也能夠為自己省去“反傾銷”、違反國際貿易法等一系列麻煩,將企業“價廉”的特征轉化為“物美價廉”,增加產品本身的質量對于客戶的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經營理念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生產模式,管理者需要具有長遠的經營目標,對于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劣勢地位,需要進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將企業的市場定位進一步明確,樹立科學、長遠的經營理念。
(二)加大科研創新投入
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的軟實力,對于節約生產成本,占據市場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中小企業具有資金相對短缺、經營規模較小的特征,在增加科研投入這一環節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給資金運轉帶來許多壓力,使得這類企業在市場競爭上處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從國際市場的產品生產上看,同一行業的產品具有雷同性的特征。中小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和政府的科研優惠政策,在經營的同時加大科研投入,對生產工藝、產品改良、以及風格變換等內容進行重點研究,更快地挖掘出新的市場和消費人群,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其次,對于人才的培養以及招聘也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在這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將經營支出合理分配,為科研人員和技術人才提供更高程度的安全感、歸屬感,從而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經營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業選擇進行科研創新是非常明智的選擇,發展國際貿易業務不僅需要從價格上打動國外的顧客,更要從產品的質量、性價比以及獨特性來進行競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下,加大科研投入對于許多中小企業來說具有很大必要性。
(三)促進生產制造與服務貿易的結合
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小企業在國貿易發展中具有相對專一的特性,生產和服務的領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加快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業是中小企業在外貿運營過程中的必然選擇。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與物流公司、貨代公司以及國際網站運營公司的合作,將自身的產品制造與其他的貿易服務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各個環節的優勢,使自身產品的價值得到不斷的提升。在產品的銷售和公司運營的部分,企業需要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百度推廣、谷歌等瀏覽量相對較大的電商平臺,與其進行合作進行產品推廣和國際貿易運營,在銷售過程中更要懂得使用facebook、MSN、ins、skype等社交軟件發掘客戶資源,增加銷售的多重可能性。并且通過速賣通、敦煌網、AMAZON、EBAY等不同的跨境電商平臺發展不同貿易地區的跨境貿易。同時,也需要積極接受銷售市場的轉移,完善客戶需求資料,與更多的貿易服務行業企業開展互利共贏的國際產能合作,充分協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資源,在合作與資源融合的過程中實現雙贏與共同進步。所以,促進生產制造與服務貿易的結合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營效率有著非常明顯的效用。
四、結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的提出對于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節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這一改革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外貿業務發展也產生了新的思路和發展動向。本文從去產能,改變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定位、依靠科技謀發展以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這三個方面明確了未來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發展道路上的新思路和遵循的重要原則,也進一步體會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對于緩解我國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的深遠意義,更加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在未來經濟發展方面的指導性作用。依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的具體要求和任務,本文從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加大科研創新投入以及促進生產制造與服務貿易的結合這三個方面,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出了具體的策略和建議。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長久發展的經營觀念才能真正做到企業運營符合市場的要求,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和喜好度,才能夠實現國際貿易業務的持久發展和經濟利益的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李建剛.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破解市場主體新動能生成的障礙[J].《大慶社會科學》2016(02).
[2]粟增富.供給側改革,中小企業迎來發展良機[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01).
[3]呂劍李澤廣.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戰略創新[J].華北金融.2016(01).
[4]黃劍.論創新驅動理念下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流通經濟.2016(05).
作者簡介:楊楚欣(197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澳大利亞TAA四級認證培訓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商務、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