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并通過比較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前后的變化,深入分析了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課程 大學課程改革 審視
一、前言
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體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要適應社會的需要,進行改革。本文以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分水嶺,比較了改革前后的變化,深入分析了大學體育課程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為深化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建議。
二、改革前
一是課程目標:辛亥革命時期,受到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體育的目標是學生通過軍事訓練,成為士兵,從而充當統治者的侵略工具;1936年,教育部頒布了《暫行大學體育課程標準》,規定了大學體育的目標:鍛煉健全的體格;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其目標在于增進學生的健康,并使其全面發展;到改革開放時期,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其目的是:有效增強學生體質。
二是課程內容:辛亥革命時期,教材為普通體操、游戲和兵式體操,而后受到西方文化以及幾屆遠東運動會的影響,去除了兵式體操,一些球類、田徑項目開始增加;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是向蘇聯“老大哥”取經,教育部于1951年~1953年組織力量翻譯了蘇聯高等學校體育教材大綱,這為體育教師“教什么”提供參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導致社會混亂,我國高等教育深受其害,使得教學秩序遭到破壞。改革開放時期,強調課程內容要注意反映現代運動技術內容,同時考慮與中學體育教材相銜接。
三是教學方法:軍國民時期,教師主要是以退伍的士兵為主,不會教學,只是教師教,學生盲目的跟從;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引入了蘇聯的“四段教學法”,教學方法也開始由單一向多樣化轉變。
三、改革后
一是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分成了五大領域,增加了對情感的關注,同時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了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
二是課程內容:《指導綱要》指出了“四個結合”,即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表明教育部充分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精選體育課程內容。
三是教學方法:開始注重個性化與多樣化,同時關注了師生的互動,增進情感交流。
四、體育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理念進一步明確
21世紀的高等教育正朝著素質教育發展,我國大學體育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要響應號召,更新其理念,從而與時俱進,更好的指導實踐。2003年《指導綱要》的頒布,正是體現了理念變革的先行。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入,課程目標從過去的“三基”慢慢增加了對情感的關注,目前也逐漸拓寬到5個領域。同時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了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
(二)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課程模式進一步創新
課程模式要立足于整個課程的設計,且具有相對應的時代特征,但會隨著教育理念、學校的具體情況而發生變化。20世紀末,吹起了強勁的學校改革之風,在2003《指導綱要》頒布的推動下,我國國內一些高等學校在課程模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首先《指導綱要》的提出,使得課程模式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其次,在實踐中,大學體育課無法適應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暴露出一些弊端,因此,一些高校開始按照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來構建體育課程模式。例如深圳大學構建了“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清華大學構建了“三自主分成教學”的體育課程模式等具有自身學校特色的模式,進一步深化了大學體育課程的改革。
(三)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內容進一步豐富
21世紀的今天,高等教育正向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發展,希望培養高層次的人才。此外,2003年《指導綱要》的頒布,要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性發展。在此基礎上,大學體育課程的項目逐漸增加,課程內容也逐漸豐富。一些大學結合自身特色,讓課程內容的選擇變得多樣化也具有特色化。例如南京理工大學,設置了可供學生選擇的項目多達31項之多,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項目的選擇提供了充足的選擇。
五、體育課程改革中的主要問題
(一)大學體育課程目標不明確
目標,一般是指想到達到的境地或者標準,這種主觀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因此,課程目標的制定,必須是體現時代要求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通過查閱2011年《體育新課程標準》。2003年《指導綱要》,發現兩者的基本目標之間大同小異,區分度不明顯,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并未體現其特性,如果連目標都沒有明確、那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就會與基礎教育的雷同,出現教材低水平重復現象。
(二)大學體育課程內容有待完善
一些運動項目鍛煉價值高,然而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能開展;其次,大學體育課程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學的重復,沒有體現層次遞進,也沒有體現大學教育的特性。
(三)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沿襲傳統形式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一些大學在課程模式上進行了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這只是在幾所有代表性的學校,大部分的大學仍然是以大班化的教育形式為主,在這種形式中,師生的互動少,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
六、建議
(一)明晰大學體育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確定,與我國社會需求緊密相關。我們應做到:(1)應突顯其個性,大學與中學課程目標要有區分度,并在目標上突出大學體育教育的特殊性;(2)重視認知與技能目標;(3)明確課程目標的邏輯關系
(二)精選大學體育課程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需求也在進一步增加,因此,課程內容選擇上要遵循科學性、實效性、名族性等原則,從而更好的為課程服務。
(三)構建多樣性的大學體育課程模式
體育課程的改革可以在參考美國等發達國家多樣的體育課程模式的前提下,結合我國國情,立足于學校特色,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構建適合本校的課程模式,并加以推廣。
(四)開發大學體育課程資源
充分利用場地設施資源,讓有限的場地、器材發揮大長處;關注校內資源的同時,可加強開發校外資源,讓校內、校外活動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李晉裕.學校體育史[M].海南:海南山東出版社,2003:21.
[2]陳小蓉.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53.
[3]王銳,王宗平.對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解讀[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79.
[4]竇秀敏.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8.
[5]李啟迪,邵偉德.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育課程理念的意義與實施策略[J].體育科學,20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