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10日消息,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了“工匠精神”。一時間,“工匠精神”一詞備受社會關注。
點評:近年來,中國人去日本搶購商品的消息頻頻被媒體提及,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這不能不引發我們對“中國制造”的反思。支撐日本制造不斷進取、獨立鰲頭的初始原動力,其實就是“工匠精神”。在日本,如果你能被別人稱為匠人,就意味著你已經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受到了社會的極大尊崇。這種社會的認可,讓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撲下身子,幾年如一日甚至幾十年如一日鉆研一個事情,直到將其做到極致。
“工匠精神”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不光引發代表委員熱議,也引發社會較大關注。有媒體將其與大眾旅游時代、“人地錢”掛鉤等一起,列入“政府工作報告10大新詞”。一方面,這折射出我國目前已進入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全社會對“工匠精神”的推崇和重視。
弘揚“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現在,“干技工不如坐辦公室”的偏見在一些人當中依然存在。實際上,兩者之間只是分工的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另外,我國已進入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為順應發展需要,教育部負責人在談到高考改革方案時提出,可能考慮將現有的一個統一高考拆分成“學術型”與“技術型”兩個高考。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