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
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以及實現經濟和生態可持續性發展的歷史大變局中間。這一轉折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有益的。考慮到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緊迫,又面臨轉型的緊要關頭,建立一個更加穩固和安全的國際貨幣制度來應對風險,不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香港環球經濟電訊社首席經濟學家江濡山:
中國的改革應該設定一個改革期限及期限內的改革目標,使改革成為一個有開頭、有結尾的“創新發展”過程,然后進入到常態化的良性循環發展狀態。否則,就容易在改革這個問題上滋生投機心態及投機策略。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崔建華:
中國未來的“新經濟”從根本上說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新經濟”重在“新”,重在全面的“新”。近年來,對于中國經濟的“新”,提法非常多,如新常態、新結構、新引擎、新動能、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大眾創新等等,“新”得有點眼花繚亂。它們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領域提出的,各有其理,并不矛盾。“新經濟”應該是一個綜合的范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不懈的實踐,將各種各樣的“新”均包含其中,全面提升中國經濟的內在品質,以“新”帶動發展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要從上世紀90年代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中,吸收經驗和教訓,走出中國真正的“新經濟”道路。
知名評論家廖保平:
在投資與出口都壓力增大,須靠消費來提振經濟的當下,提倡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追求,更是一劑現實的藥方。
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總裁德米特里耶夫: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但中國有足夠的資源和工具緩沖,實現平穩著陸,維持經濟的穩健增長。俄羅斯經濟界人士相信中國能夠實現經濟“軟著陸”,并看好中國經濟長期發展。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如何把錢花好,這比提高赤字率、擴大債務更加重要,這是當前積極財政政策應當著力的,但目前的積極財政政策熱點放在了債務上,有點偏差。
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
不同監管機構對應監管的理財產品理論上都應屬于投資基金,并劃歸為由證監會監管,并以區分公募、私募的方式進行統一監管。理財產品的分割監管會掩蓋金融風險和杠桿程度,埋藏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