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衛華 魏曉恬
2016年6月,德國聯邦教研部公布《德國2016年度教育報告》(Bildung und Forschung in Zahlen 2016),對2010-2014年的德國教育和科研狀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2014年,德國教育科研經費達到2655億歐元,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9.1%。報告認為,研究、研發和創新是德國繁榮和強大競爭力的基礎。在創新方面,德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面臨挑戰。
在過去的幾年里,德國的研究和研發投資額之高前所未有。2016年,德國在研究和研發方面的支出高達158億歐元,與2005年的90億歐元相比,增幅超過75%。德國政府和經濟界在2014年的研究和研發方面的支出大約為840億歐元,占德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9%,這也幾乎達到“歐盟2020戰略”所要求的研究和研發方面的支出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的目標。
德國在研究和研發方面的支出占歐盟在研究和研發方面支出的30%,歐盟中10家最具有創新力的企業中便有5家是德國企業。德國于世界范圍內在創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另外,德國科學出版物的優秀率創下新高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德國,每6篇科學論文中就有1篇屬于在國際上引用率最高的論文。德國的高科技含量貨物出口量一直增長,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中國,領先美國。
為了使德國在世界范圍內長期保持強勁的競爭力,研判未來趨勢和應對挑戰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數字化、應用領域的新成果(如人工智能和人機互動的研發),以及中小企業持續提升創新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對此,聯邦教研部部署了諸如“中產中小企業優先計劃”等結構性和可持續性的措施。
在教育方面,報告認為教育為個人生涯、社會的未來和富足創造條件。不論他的出身和財富,只有人人得到好的受教育機會、個人天賦得以充分發展,德國才能應對當前人口變化和專業人員數量不足所帶來的挑戰。為應對挑戰,相關各方應該團結協作。自2008年以來,聯邦政府和德國培訓框架協議里的聯邦各州致力于保障教育系統更加公平、高效和透明。
報告顯示,教育支出從2010年的1760億歐元提高到2014年的1910億歐元,這是德國各方共同努力帶來的豐碩成果。自2008年以來,通過中學畢業考試的中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占畢業總人數的50%以上,同時未能中學畢業的人數不斷下降,且同齡人中超過50%的人進入大學學習。2014年,51%的人選擇進入高校深造,創下歷史新高。學校生均經費達到6500歐元,比10年前增加33%。德國國民受教育程度繼續提高。2014年,德國普通中學和職業學校獲得高校人學資格的畢業生比例達41%,比10年前提升了35%。學校中未獲得中等教育畢業文憑學生的比例從10年前的8%下降到5.8%。全日制學校建設得到持續推進,2014年,全日制中小學的比例達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持續提高,2015年,適齡段學生進入高等教育就讀的比率達58%,比10年前提高了60%。
報告也提到,當前的難民危機對德國的教育系統提出了很多挑戰。數據表明,移民背景對于國民教育實施的影響在減弱。2015年,90%的移民家庭子女進入幼兒園學習;同樣社會家庭條件下,移民和非移民家庭子女進入中小學學習的比例相同;高等教育階段,移民和非移民家庭子女入學比例已無差別。但在中學學習成績上,移民背景家庭的兒童還處于劣勢,通過教育進行融合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必定成為教育領域的重點。德國聯邦教研部通過一攬子措施,從學習德語、接受職業培訓、高校學習等方面支持難民融入德國社會。
通過國際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在全球化中的表現突出。在歐盟委員會2015年創新指數中,德國位居第四位。德國每100萬居民專利數量和科學出版物發表量與其他國家相比處于領先位置。2014年,德國每100萬居民科學出版物發表量為1318篇,領先于美國,超過歐盟平均水平27%。
德國在教育領域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12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結果顯示,德國學生在數學(514分)、閱讀(508分)和自然科學(524分)領域的成績顯著領先于經合組織平均水平(數學494分、閱讀496分、自然科學501分)。與2000年第一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數據相比,德國在上述三個專業領域的水平不斷提高。
德國教研部部長婉卡(Johanna Wanka)認為,目前人類處于一個數字化的時代。在這一背景下,教育、研究和學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它們也是數字化時代發展的推動者。促進教育公平是未來德國教育政策的另一個中心任務。每一個小孩、青年和成人,無論其所處的社會、物質和文化背景如何,都應獲得最好的受教育機會,這一點對移民子女來說更為重要。她表示,聯邦政府將在當前任期內追加90億歐元促進教育和科研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