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布蘭德
在一次聚餐中,康奈爾學院的一位數學教授發現康奈爾學院的“一次一門課”(One Course at A Time)的課程安排(學生會有8個不同的為期18天的小學期,在每個小學期中只學習一門課程)是學生最佳的學習方式,并向我們分享了課堂中的故事。在他的近世代數(modern algebra)課上,一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分享了她的夢,在夢中,數學將她的母親綁到了樹上。在得知班上有1/3的同學也夢到過數學之后,這位學生原本試圖戲謔的念頭發生了改變,轉而問教授在她的夢里數學意味著什么。那時,教授知道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已經與數學相融了。
康奈爾學院沉浸式的“一次一門課”的課程安排引人入勝,使每一堂課真正成為學生的一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與課程相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一般的學期制之下,學生難以真正實現與課程相融,因為學生會同時學習多門課程。而在康奈爾學院“一次一門課”的課程安排下,學生可以實現與每一門課程相融。
在《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創新專刊上,戈爾迪·布魯門(Goldie Blumenstyk)寫到,許多學校正在嘗試更具創造性的校歷,希望抓住校園生活中每一分未被發掘的點滴價值,并將其打造為亮點,以期未來申請該校的學生和其家長能夠認同這種新形式。盡管知道“一次一門課”能夠帶來長期教育利好的人們希望這種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但是這種方式的運用并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程度。康奈爾學院是美國少數幾所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大學之一。
即便只有很少的學校認同我們校歷的優勢,卻難以在他們的學校實施,因為體制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配套的支撐。它不僅需要額外的設備(如教室、實驗室、餐廳)和資源支持,還需要與課程相融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來實施。全體教員必須與眾不同。例如,康奈爾學院的化學系和物理系重新將有機化學和物理序列導論(the organic and introductory physics sequences )設計成每天且全天進行的實驗課程。這樣一來,康奈爾學院的學生就掌握了其他大學學生難以掌握的實驗技能。
或許“一次一門課”對于學生最大的助益是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成功需要踏踏實實地努力,而康奈爾學院的學生不會無所事事,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虛度光陰。他們對待學習始終如一,并且養成了令人欽佩的職業道德。在他們畢業之后,這樣的學習效率也會給他們帶來益處,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這種生活節奏。雇主希望一個項目在2~3天內完成,這時學生在學校的訓練就會展現出來。模塊計劃(block plan)的進度和強度也體現了研究生學習的要求。康奈爾學院的學生不會被時效性強的挑戰打垮,反而會泰然沉著應對。
通常,師生之間的接觸越多,教育效果就越好。“一次一門課”促進了師生之間的高效協同。因為在沒有其他課程干擾的情況下,教員可以增加面授時間。課表服務于課程,而不是課程服務于課表。這不僅影響課上時間,還影響課后時間。
在“一次一門課”的課程安排之下,一位教師每天不會講3~4小時的課,因為講授時間太長會很快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因此,我們能夠吸引那些對教學有嚴謹思考并且需要一定的自由去實現這些想法的教育家。甘于奉獻、有創造力的教師往往會來到康奈爾學院,并在此扎根。
“一次一門課”帶來了多重附加效益。
第一,它吸引那些從不同視角考慮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會由此自如地展開對某一未知領域的探究,學習相關知識,并基于實證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法。
第二,學生對任何領域都會充滿興趣——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仔細思考。
第三,在一個知識點變得耳熟能詳之前,我們會“翻轉課堂”。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在為期18天的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閱讀、調查,還要為課堂辯論做準備。
第四,科學實驗室炙手可熱,因為學生每天都可以進行實驗。他們可以每天在實驗室花費2.5~3個小時來完成持續1天、1周,甚至幾周的實驗。
第五,校外學習變得更加理想,因為學生最多有3.5周的時間游學而不受其他課程的影響。作為課堂一部分的一日游學也同樣易于安排。
第六,學生能夠較為容易地獲得為期3周甚至更長時間的實習,并在此時間段不被其他課業打擾。實際上,從9月到次年5月,學生擁有為期3.5周的實習時間使得他們非常搶手,因為許多雇主需要全勤實習生來幫助他們完成重要項目。這樣的實習經歷對學生而言也是受益匪淺。
第七,在模塊式和沉浸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和學生-學生之間的深厚關系得以深入。
第八,學生在參與一門課程的重要項目時不用擔心忽視了其他課程。
第九,康奈爾學院的學生可以參加許多活動,因為所有課程統一安排,不存在時間沖突。
康奈爾學院的教授知道,在18天的課程學習中,他們增加了學生課業的深度,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知識的廣度。對于很多康奈爾學院人來說,深度優先于廣度并不是一種權衡利弊之后的選擇,而是遵從了教學的真諦。許多其他學校的教師正在探索康奈爾學院教師已經明白的道理:廣而不精難以成功,聚焦于較窄的領域深度挖掘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有一種觀點認為,像語言、數學這類需要花費長時間系統地去學習的科目在我們這樣的校歷中學習效果不高,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實現長期理解。我們的學生一般會在10月學習微積分或語言課,然后在來年5月繼續學習微積分或語言課的下一門課程。這樣能夠確保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長期理解。
我們也在思考為什么還沒有學校接受這樣的創新校歷。康奈爾學院超過35年的探索和積累知道“一次一門課”為學生創造了不同的學術體驗和成效。通過為學生提供走向成功的強大的工具,該課程安排以其獨特而有影響力的方式,在微妙環境下以日益顯著的方式,幫助學生為人生之路做準備。眼下,或許正是其他機構去體驗該教學法獨特之處的好時機。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