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風云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觀課、議課是學校常用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有效的觀課、議課是實施教學相長的通道.通過近兩年觀課、議課課題研究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我縣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促進了具有生命活力的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的形成,實現了提升教學活動品質的追求.
1加強理論學習,為“觀課、議課”打基礎
首先,教研組把崔永漷老師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及陳大偉教授的《有效觀課議課》論著等作為學習的主要參考資料,通過教師自學與開展教研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對觀課議課的目的、觀課議課的具體操作流程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研組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這些主要問題在教研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初步嘗試確定每次觀課議課的主題,每次活動圍繞一至兩個主題展開,聽課老師分視角觀察課堂上的變化,課后再進行研討,共學共進.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為有效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創設了積極的活動氛圍和扎實了理論基礎.
2聚焦課堂,初試“觀課議課”
依據課題實施方案的具體安排,課題組的老師們都嘗試采用課堂觀察量表進行觀課議課.通過課前說課、課中觀課和課后交流三個環節達到解決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研組的第一次“觀課、議課”活動是由鄧淑君老師執教的物理課《光的直線傳播》開始的.課前,上課老師和參與觀課議課的老師就本節課的關注點做了溝通,并在課題負責人的指引下明確了觀課教師們在觀課議課過程中的基本要求,并與觀課議課教師、授課教師一同討論確定了“有效課堂活動情況”、“學生活動有效性”、“提問有效性”和“情境創設有效性”四個觀察點.會后各觀察組根據說課教師的說課內容設計制作了課堂觀察量表:課中,各觀察組根據自己的觀察點,選擇合適的方式觀察記錄;課后,上課教師首先反思自己的課堂,隨后針對各觀察點,教師們集思廣益,依據觀察點對上課教師課上的優缺點進行反思評價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改進建議.一串串數據,一個個分析有理有據.第一次課堂觀察,帶著一份新鮮的沖動,一點成功的喜悅,一絲無奈的遺憾,落下了帷幕.
經過這次與以往聽評課活動方式不同的“觀課、議課”活動,與會的老師一致認為,觀課議課與以前的聽課評課有本質的區別.一位老師在此次觀課議課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以前我一直以為,所謂的觀課議課就是我們以前教研活動中的聽評課,只不過起了個新的名稱而已.今天,才發覺兩者是不同的,這是一次上課教師和觀課議課教師合作參與、平等互助、交流分享的民主平等的教研對話.盡管本次觀課議課活動讓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但值得.這次教研活動太有效了,下次我要上課,你們來觀察我,給我好好診斷診斷,多提些改進的建議.
一位教師后來和筆者交流時說,自從觀課組提供了她上課提問理答的一組數據后,在以后的教學設計時她都盡可能地以問題鏈的形式組織教學環節,問題的指向也盡可能做到明確而具體,讓學生一看就懂問什么.上課時筆者也時常提醒自己盡可能多地以追問的形式指導學生學習.上課盡量避免集體回答問題.
3在觀課中成長,在議課中提升
參與課題研究活動的教師認識到,觀課議課的目的是改進課堂教學,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所以,無論是上課者還是觀課者,都不能僅僅滿足于這一課的順利結束.應該立足于一課而放眼于將來,要通過眼前這一課的研究與思考,對自己教學行為背后的觀念進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學相長.
表1是課題組教師鄧淑君的兩次觀課議課中,提問、理答、回答的統計結果,從中可以看到觀課議課帶來的變化.
案例一: 光的直線傳播
從以上數據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問題指向明確,表達清楚.從最后的統計分析可知:學生能根據教師的提問作答,“無應答”的一處是教師沒給學生回答的機會就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了.
(2)提問的思維層次搭配合理,從分析結果來看識記12次,理解應用5次,綜合分析3次,應該說搭配較為合理.
(3)學生的回答方式有待改進.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學生集體回答問題次數占總回答問題的75%,從這個數據看,顯然學生集體回答問題的次數占的比例太大,這樣提問回答方式不利于教師發現個別學生學習新知時存在的問題.
(4)教師的理答方式有待改進.一般地,教師的理答方式可簡單分為滿意或不滿意,滿意通常表現為稱贊,不滿意通常表現為打斷、代答、批評、不理睬、追問,重復答案則是教師強調或學生回答不夠清晰.對學生回答不滿意的種種表現中,追問是一種更積極的態度,但從本節課教師理答方式的統計結果來看,鼓勵稱贊2次,追問也只有2次,各占總理答次數的10%,這說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答題的情況評價還不到位,多是給學生應答的重復答案.利用追問引導學生作深入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對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還是以老師代答為主.
改進建議:
關于提問,一堂課中教師涉及的問題不宜過多,應該針對本節知識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幾個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通過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教師理答方式應以贊賞鼓勵,追問為主,盡量避免重復學生的答案.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點頭都可以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學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學生還不太理解時,教師要給予恰當的追問,通過追問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始終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使學生的思考有方向性,最終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一次課堂觀察結束后,教研組的教師們感覺盡管建議是針對鄧老師的課提出的,但在自己的課堂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該怎么做?
案例二: 電功率
從以上數據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問題指向明確,表達清楚.統計分析表明:學生能根據教師的提問作答.
(2)提問的思維層次搭配合理,分析結果表明:識記10次,理解應用7次,綜合分析7次,應該說搭配較為合理.
(3)學生的回答方式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學生集體回答問題次數占總回答問題的29.2%,這個數據與第一次的75%相比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說明我們的觀課議課效果明顯,盡管這樣我們仍然認為學生集體回答問題的次數占的比例還是有點大,這樣不利于教師發現個別學生學習新知時存在的問題.在一些學生容易模糊的問題上還是要多采取個別回答的方式.
(4)教師的理答方式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從本節課教師理答方式的統計結果來看,重復答案9次,占總理答次數的37.5%;鼓勵稱贊8次,占總理答次數的33.3 %;追問7次,占總理答次數的29.2%.盡管教師重復答案的比例下降了,但37.5%還是比較高,說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答題的情況評價還不到位,多數時候給學生的應答都是重復答案。評價語言不到位,會直接影響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課堂上如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評價還需要老師好好琢磨.但追問的次數與第一次聽課的統計結果相比變化很大,教師能夠在學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學生還不太理解時,給予恰當的追問,通過追問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使學生的思考有方向性,最終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總之,通過再次對鄧淑君老師的課進行觀察,筆者發現:與第一次觀察到的情況相比較,課堂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一是說明鄧老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能夠針對觀課老師提出的自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二是說明觀課議課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可喜的變化.
4觀課議課,營造了教研組的合作文化
自從課題組開展觀課議課后,課題組的老師就改變了原來單兵作戰的工作方式,從教學上的孤立的個人主義走向合作的專業主義,因為完整的課堂觀察程序不能沒有教師的合作行動.每位課題教師都能主動向課堂觀察合作共同體的成員開放自己的教室,接納不同的力量進入課堂,共同來探討課堂教學與學習的專業問題.通過課堂觀察,課題教師在心理與行為上都發生了一些變化,變得開放、民主與善于合作,使教研組變成合作共同體的聯合體.如在鄧老師上電功率一課前的課前會議上就提出了電功率這一概念的建立問題,以前引入電功率概念時沒有讓學生對其必要性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而是直接給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學生只是死記物理概念而沒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實質,電功率的概念在他們的頭腦中成為空中樓閣.而新課標提出,物理概念教學應由“重知識”向“重過程”轉變,請大家出出主意,想想點子,看怎樣做才能使學生發現、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經過教研組教師集體研討一致認為可以這樣試一試:
(1)演示實驗:將功率不同的燈泡接入電路中,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的情況.
①先將15 W的電燈接入電路,合上開關,燈發光,同學們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的情況.
②將15 W的燈泡取下,換上100 W的燈重復前面①的實驗.
同學們觀察并比較電能表兩次轉動快慢情況.
③將兩只燈泡并聯接入電路,合上開關,兩燈均亮.再觀察電能表的轉動情況,并和前兩次做比較.
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幾種情況下電能表鋁盤轉動的快慢不同,得出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不同.由此引入電功率.
(2)比較下例三種情況下:電流通過甲、乙用電器做功,電流通過哪個用電器時電流做的功多?電流通過哪個用電器時做功快?為什么?
①甲:1 s內電流做功100 J.
乙: 1 s內電流做功500 J.
②甲:2 s內電流做功500 J.乙: 5 s內電流做功500 J.
③甲:1800 s內電流做功72000 J.乙: 120 s內電流做功12000 J.
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實踐證明,教研組老師們設計思路切合學生實際,學生都能夠積極思考、積極參與,電功率的概念在學生的體驗中很輕松地解決了.
分享集體智慧,使得教研組教師們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得到不斷更新、重構和遷移,達到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增進友誼、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目的.課題組的一位教師說得好:“合作真好,要是單干,像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就不會有這么快的進步的.”
5觀課議課,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觀課議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實在在地改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看觀課議課活動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而教師是否用于實踐,并不取決于議課者說了什么,而是取決于他們認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因此,怎么“觀”、怎么“議”就成了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課題研究一年來,教師們始終以研究者的姿態參與觀課議課活動,做到了觀察與思考相結合,將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實際情況與授課教師進行一番比較,在比較中學習借鑒,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在觀課議課的過程中,教研組的教師發現:王巖老師的課堂提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強,學生易于理解、回答,鄧淑君老師的學生活動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學生的參與度高,活動效果好.朱延平老師教學情境的設計既符合教學內容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教研組的老師們這些亮點在其他老師的課堂上也凸顯出來了.由此可見,教師參與課堂觀察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年來,做中學,做中悟,思考著,成長著.觀察別人,被人觀察,一次次觀察、一道道坎,每次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盡管觀課議課的活動使我們的課堂更具活力了,但在觀課議課活動中我們還存在許多的問題與困惑.
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將直面問題,進一步加強對觀課議課活動本質內涵的研究和探索,積極建立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參與研究活動的積極性,確保觀課議課活動的常態化,從而使觀課議課活動成為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