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瑩
● 點上突破,以課題帶動研究
從2013年11月起,多次參觀兄弟學校和聆聽專家關于翻轉課堂的報告,為我校全體教師植入了翻轉課堂的新理念。因此,學校組建了專門的科研團隊,將各學科的骨干教師、教研組長 集起來,開啟了團隊共同研究、共同成長的道路。2014年3月,學校召開科研會,決定將翻轉課堂理念和原有的自主學習課堂相融合,通過微課突破自主預習的瓶頸,并提出了“翻轉課堂理念下的自主預學方式的實踐研究”的研究課題,課題于同年10月獲得省教科院批準立項。
為了配合課題落地開展,學校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整理了關于翻轉課堂理念和微課的有關資料,不定期地印發給教師,推廣學習。二是以“如何制作微課”為主題對教師進行了培訓,將理念學習推廣到操作層面。三是建立一個教師“微課”學習群,以便他們經常交流微課制作、錄屏軟件CS的使用等。
2015年4月,筆者親自制作了數學微課,開始了微課在預習指導上的應用實驗,并開展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6月起,將這些微課應用于初中數學常態化課堂,開始進行翻轉課堂的實踐。
● 整體推廣,開展校本化課程研究
2015年9月初,學校召開了“翻轉課堂理念下的微課應用”科研課題推進會,參會骨干教師40人,輻射到所有學科,同時邀請信息中心領導和兄弟學校介紹他們的實驗經驗。
2015年9月底,學校開展了“優秀微課作品”評選,鼓勵各學科教師親手制作課件,錄制微課。此后,學校組織了“一人一課”觀摩,許多教師已經自覺地將微課與自主學習課堂有機融合起來,課型包含新授課和復習課。同時,由教管中心組織校本課題申報,多位教師主持“微課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的課題。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筆者主持的中心級校本課題“翻轉課堂理念下的數學自主預習方式的實踐研究”順利結題。到2015年底,優秀微課作品紛紛出爐,學校評選出優秀作品21件,其中理科9件、文科5件、藝術類2件、綜合信息類5件。這些原創作品的學科輻射廣,選題合理,設計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內容講解清晰、易懂、邏輯性強,聲音效果和視覺傳達效果都很好。截至2016年3月,筆者親自制作數學系列微課60余節,并將其用于常態新授課的教學中。
● 實踐后的反思
1.翻轉課堂帶給學生的好處
首先,由于通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收集的學習疑問主要來源于中等生和學困生,所以翻轉課堂主要是把他們的困難問題“擺上臺面”來解決,這樣,中等生和學困生在短期之內會獲益頗多。但從長期來看,優等生也會從翻轉課堂中受益:一方面,優等生提的問題更有層次和深度;另一方面,課堂互動中優等生與其他同學互教互評,使他們在“教中學”的過程中將隱形知識外顯,深化了理解和表達。所以在翻轉課堂中,受益的學生群體并不是某些特定的學生,而是所有學生,只是他們的受益周期不太相同而已。
其次,翻轉課堂在嘗試用新形式“教知識”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我們都知道,能力比知識重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成績分數更持久、更重要。因此,學生在自學微課時,應逐步養成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自學能力,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應通過與他人討論、小組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務,培養團隊協作意識,提高交流協作能力。
最后,有效的翻轉課堂更具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它能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學習、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實無論課堂是否翻轉,能夠實現學生學習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動機翻轉”,才是至關重要的。有效的翻轉教學,才能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立體融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翻轉課堂實踐后的變化
傳統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的,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在翻轉課堂上,這種形式被顛覆,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后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幫助與同學的協助完成。隨著教學過程的顛倒,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也發生了變化。
(1)教師角色的變化——學習的指導者
翻轉課堂使得教師從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這意味著教師雖不再是知識交互和應用的中心,但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推動者。當學生需要指導的時候,教師便會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師成了學生便捷地獲取、利用資源,處理信息,應用知識到真實情境中的腳手架。
隨著身份的轉變,教師迎來了發展新的教學技能的挑戰。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中心。他們需要在實際的參與活動中通過完成真實的任務來建構知識,而這需要教師運用新的教學策略來達成這一目的。新的教學策略需要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但不能干預學生的選擇,教師通過對教學活動的設計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后,教師要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給予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的評測還便于教師對課堂活動的設計做出及時調整,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2)學生思維能力的變化——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
培養和發展學生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一直是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傳統的提問教學的最終目標往往是消滅問題。翻轉課堂模式下的教學形式,必須呈現如何解決好“課前導學”與“課堂指導”的結合問題。把學生課前學習的困惑、問題、典型錯誤,以原生態截圖的方式呈現在課堂,能將學生存在的問題轉化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是一種把“課前導學”呈現在當堂的巧妙方式。同時,教學內容與教學進程必須轉換成“活動設計”,才更有智慧含量,才更吸引學生投入學習的興趣,使其在潛移默化的探究活動中發現和頓悟。實踐發現,用“微課”和“自主學習任務單”輔助預學,能幫助學生發現更多的新問題,因為課前的預學環節恰好是一個課前提出問題、促進思考的過程。因此,翻轉課堂具有問題導學的屬性。促進問題導學策略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是提高翻轉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一個人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大小是創新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微課”和“自主學習任務單”中,教師應盡量選擇開放型和發現型的問題進行探究。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使其在思考中獨自發現和提出更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教材的疑問,并通過多方面的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由學生提出問題,意味著“發現問題”這一環節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只有將“發現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問題在教學的“導學”作用。
(3)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翻轉課堂的核心特點之一是在課堂中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活動時間。這些學習活動應該基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并且能夠讓學生在交互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將原先課堂講授的內容轉移到課下,在不減少基本知識展示量的基礎上,增強課堂中師生的交互性。最終,該轉變將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此外,當教師進行績效評價時,課堂中的交互性就會變得更加有效。根據教師的評價反饋,學生將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
翻轉課堂下的最佳課堂組織形式,是分組合作學習。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交流自學的成果和心得體會,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問題開展深入討論,探究問題的真諦。討論采用“小組互助”的形式,若干個人圍成一組,相互平等。思維呈開放狀態,先討論個體疑點,然后協作啟發,以“悟”為果。此時,教師也加入討論中,保護學生的獨創意識,鼓勵他們對疑難問題各抒己見,并進一步討論問題的分歧點,讓他們不受拘束地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以及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生和家長角色的轉變
在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中,學生多次利用課前時間在家中觀看視頻,能滿足其學習需求,獲得個性化的教育體驗,教學效果更佳;同時學生成為自定步調的學習者,他們既可以控制學習時間和地點,也可以控制學習內容和數量。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更主動,對學習主題更感興趣,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時間也大大增多了。
翻轉課堂的實施改變了家長在學生學習中的被動角色,他們可以給孩子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果孩子看不懂,家長可以陪同觀看視頻,與子女一起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學習。這樣能使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更加直接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配合教師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促進學生提升學習效率。
(5)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
由于通過紙質筆試的傳統測試方式無法測試出學生在翻轉課堂中全部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學校在政策體制上也要支持評價方式的改變。
翻轉,就是處理好一個人和一群人學習的問題,就是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做不同的事。前置學習是學生獨學,那就做需要一個人完成的事情,此時教師的指導和評價是學生特別需要的;課堂上應做需要一群人來完成的事情,翻轉的目的,正是騰出課堂時間組織更有意義的活動。對于活動,教師每天都可以進行有創意的設計,組織小組交流和展示,其本質是提高課堂上群體學習活動的效率。
3.翻轉課堂實踐的展望
云平臺是翻轉課堂有效開展的技術支撐,它可以為翻轉課堂創建個性化與協作化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是一種強大的協作學習、問題解決與反饋評價工具。隨著“三通兩平臺”的搭建,不少學校都有了自己的平臺,這些平臺功能強大,能有效輔助教師教學與管理。
對于翻轉課堂來說,無論是課前學習還是課中學習,學生永遠都是主體,學生只有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學會學習,學活知識。一線教師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能力的培養。課堂是翻轉還是不翻轉,關鍵在于它能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不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能不能讓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期待及挑戰的愿望。未來,學生的學習將不再拘泥于課本和教材,不再局限在學校和課堂;學生會突破學科與課程內容的限制,將課堂與網絡、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通過網絡連通起來,取得最優化的深度學習效果,這才是翻轉課堂教學創新改革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