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
今年8月12日是地球超載日,在這一時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產和再生自然資源的能力。
什么是“地球生態超載日”
地球生態超載日,又被稱為“生態越界日”或“生態負債日”。是指地球當天進入了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總量。國際民間組織“全球足跡網絡”是地球生態超載日的發起者。就像銀行對賬單可以追蹤收入與支出一樣,該組織利用其國際化的網絡追蹤人類對于地球自然資源的需求(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載力(即“供給”)。根據“全球足跡網絡”的測算,人類的第一個生態超載日是1987年12月19日。隨后,地球生態超載日一年比一年來得早。根據測算,1993年的地球超載日為10月22日,2002年是10月3日; 2012年提前到8月22日;2013年是8月20日;今年則提前至8月12日。這意味著剩余的4個多月里人類將透支地球的自然產品和生態服務。根據這20年的發展趨勢來看,基本上每隔10年,地球超載日就會提前一個月,按此發展趨勢,人類超額透支地球的程度將日益加深。
A.
地球超載日如同一張記錄人類消費的賬單,追蹤人類的“支出”在哪一天超過“收入”。“收入”即生態承載力,代表生產用地及海洋面積,包括森林、草原、耕地、漁場及建筑用地等;“支出”即人類生態足跡,包括所使用的纖維食品、畜牧、魚類、木材及其他森林產品、城市基礎設施空間以及用于吸收碳排放的土地資源等。用地球生態承載力除以人類生態足跡,再乘以365天,即算出地球超載日。
1961年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僅為地球生物承載力的四分之三。那時的大多數國家都呈現生態盈余的狀態。可到了20世紀70年代早期,地球可再生自然資源總量已無法滿足世界持續增長的經濟和不斷膨脹的人口,人類開始越過臨界點:消耗的自然資源開始超出地球再生資源量。如今,世界人口的86%都居住在那些向自然索取的資源遠遠多于當地生態系統可再生的資源的地區。

B.
溫室氣體排放和糧食生產是地球“超載”的首要原因,此外還有氣候變化。作為“回報”,它引發了連鎖反應:氣候變化催生極端天氣,極端天氣又造成糧食安全問題,最終導致政治和社會沖突。基于數十年的發展軌跡,“地球超載日”明年將更早到來,而后年會比明年還早。
地球還有可能恢復到“收支平衡”嗎?
科學家認為,推廣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是當務之急,因為人類對生態的影響一半以上來自碳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燒。通過改用清潔、充足的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風能等),能夠戰勝吞噬海洋與森林、污染空氣的污染排放物,以緩解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
(選自《百科知識》2015年第19期)
閱讀練習
1.請你給地球超載日下定義。
2.閱讀文章,請你為文章的A、B處擬寫恰當的小標題。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超載日”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4.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方法?說明了什么內容?
5.我們如何恢復到“收支平衡”的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