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一考生
借用王國維先生將學問分為“三重境界”之思路,我也想將語文素養的提升途徑分為“三境”——課堂上隨名師以解惑,課堂外厚閱讀以薄發,生活中重實踐以體驗,從而構建語文大廈,浸潤精彩人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學與問,夯實語文素養大廈的基石,此第一境也。課堂是提升語文素養的主要陣地,學生不能脫離課堂學習,單打獨斗,閉門造車。我們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走入學堂開始,在心靈上寫下拼音,寫下漢字,連詞成句,品咂江浪淘盡后留下的一篇篇字字珠璣的文化精華。在課堂有限的學與問中,逐漸培養起對語文的最初興趣,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通過背誦積累為建設語文素養的大廈鋪上最原始的基石,在課堂有效交流中碰撞思想,升華素養。
“人讀等身書,如將十萬兵。”課外進行大量閱讀來豎起語文素養大廈的支柱,此第二境也。相比濃縮有限的課堂學習,課外閱讀是語文素養大廈的支柱,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閱讀可以使我們充分吸收中外古今優秀文化的養分,讓我們看到莊子的深邃、諸葛的妙計、黛玉的純情……在《老人與海》人魚相搏的精彩瞬間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堅韌頑強;在《琥珀》爾虞我詐的社會里,我們懂得了女性的獨立解放。在街邊的舊書店里、在高大靜穆的圖書館里,我們心接千載,視通萬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何異于統帥十萬雄兵沖鋒陷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豐富的生活實踐來鋪就語文素養大廈的華蓋,此第三境也。社會實踐能將眾多積累的知識沉淀下來,在反復的揣摩與思索中,在切實的理解與運用中,融會貫通,更上高層,受益終生。司馬遷壯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筆,便為獨絕佳作;唐玄奘西行萬里,方獲得無邊智慧,諸法空相,終成一代高僧;孔仲尼周游列國同弟子辯理,《論語》開創儒學大境;蘇東坡被貶黃州與赤壁結緣,前后赤壁賦盡顯其時代風流……
此三境,步步相生,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只有潛心課堂夯實基礎,大量閱讀撐起支柱,實踐體驗鋪就華蓋,才能一步步提高語文素養,建成語文乃至社會文明的自信大廈。
【簡評】
作者借學者王國維“治學三境”的思路,也給語文素養的提升之道立下了“三境”之說——“潛心課堂夯實基礎”,“大量閱讀撐起支柱”,“實踐體驗鋪就華蓋”,并給每一境界配以精心挑選的古詩文名句,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在論述中,作者佐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將每一境界的途徑、方法和效果闡述得非常到位,很有說服力。除了謀篇布局的嚴謹、有序之外,作者的語言功夫和文化積淀也值得點贊。文中大量引用中外文化典故,且用得恰到好處;語言凝練暢達,文采斐然,這都表現出作者平素的修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