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紹偉
摘 要:本文重點探討了體育教學質量的四個關鍵問題:從世界各國的教育專家對體育教學質量的研究入手,對體育教學質量的概念進行辨析;闡述了與體育教學質量相關并容易混淆的幾個概念,以進一步明晰體育教學質量的含義;說明了體育教學質量評價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最后闡明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體育學習質量標準,描繪出體育教學的質量圖像。
關鍵詞:體育教學質量;概念;教學質量標準;成功的體育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1-0007-04
體育教學質量是學校體育管理實踐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也是體育教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但是,由于人們的體育教學價值觀不同、人們的視角不同,對體育教學質量內涵、體育教學質量表達、體育教學質量的標準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基于此,筆者發表一點淺顯的見解,以供討論與教正。
一、何謂體育教學質量?
厘清體育教學質量概念的前提是厘清什么是教學,什么是體育教學。
(一)要認識教學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一書的扉頁上指出了研究教學的重要性:“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1]從一定意義上講,夸美紐斯的這段話也就是講的教學質量標準。
對于教學有很多的界定,日本著名教育學者佐藤正夫這樣表述:“教學一詞包含了教師的活動——教,和學生的活動——學。所謂‘學’就是掌握教材,發展知識、能力技巧。所謂‘教’就是傳授教材,發展知識、能力、技巧。‘教學’也就是組織、指導學生,旨在掌握教材,發展知識、能力、技巧的學習活動。”“教學不僅是教養過程,同時也構成教育過程。”[2]這一概念比較明確地表達了教學的本質內涵與外延。隨著現代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的發展,關于教學的認識有兩個方面的進展:一是教學價值追求和指導思想的轉變,從教授-教學-學習指導,教學的中心正從教師中心向促進學生發展中心轉變;二是教學情境的轉變,從面對面-在線-面對面與在線混合情境的轉變,教學正在從人與人、面對面的情境向人與人、人與網絡以及人與人和人與網絡轉變。這些發展與變化,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行為都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但是,教學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教學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還是明確追求學生教養與教育方面都得到良性改編與發展的活動。
(二)要厘清體育教學
從一定意義上講,體育教學只是教學一門特定課程(學科),它并不能脫離教學的本質與追求。因此可以將體育教學界定為:“是在學生與體育教師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現體育學習目標的認知、情感和交往活動。”我們可以從多種視角來認識體育教學,“從認識論角度看,體育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從結構論的角度看,體育教學過程是在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發展體力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培養能力、發展學生智能和體能的多層次的動態變化過程;從控制論與信息論角度看,體育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之間信息傳遞和反饋的控制過程;從教育心理學看,體育教學過程是以學生認知為基礎的全面心理活動過程和以能力為核心的統一培養、塑造和發展過程;從運動生理與生物化學的角度看,體育教學過程又是遵循人體機能活動變化的規律和人體運動適應規律,發展學生的體能過程;從社會學角度看,體育教學過程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學生個性的社會性教育過程。”[3]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為達成體育學習目標的活動。
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4]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在此基礎上,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學習目標:“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發展體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識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協調、全面的發展。”由此可見,體育與健康課是為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方法,改善對待體育與健康的態度、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待體育的情感的基礎。體育教學必須緊密圍繞教學、指導、引導、激發、培養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并以此作為評價體育與健康課程水平和質量的準繩。
(三)體育教學質量概念辨析
《現代漢語詞典》將“質量”界定為“產品或工作的好壞程度”。在哲學中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一種內部規定性,由事物內部的特殊矛盾規定。量是質的等級、規模、范圍和結構的表現,是一種可以用數量來表示的規定性。[5]由此可見,“質”是性質的特定性,“量”是對質的特定性程度的表達。
教學質量中的質是教學正向體現教育價值與意義的內在規定性,教學質量中的量是教學體現這些教育價值與意義內在規定性的程度。教學質量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與教學的許多因素和條件密不可分。正如一位教育學者所指出的“教學質量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它是師資力量、學生素質、教學條件、管理水平、授課水平、學習質量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6]顯然,這一認識是基于對教學的整體性認知為基礎的。
我國體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中,對于體育教學質量的認識,從時限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廣義,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質量同義,即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大學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質量,它是指數年的系統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質量。中義,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體育教學質量,它是指一個相對完整的體育教學質量。狹義,一節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質量,它是指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的體育教學質量。
對于體育教學質量認識,從內涵上可以將其分為兩個方面:體育教師的授課質量、學生的體育學習質量。
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將體育教學質量界定為:體育教師授課水平和通過體育教學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體育教學質量不僅僅包括體育教師教的水平、教的態度、教的精力,而且包括學生在體育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成效,即體育學習質量。從體育教學價值實現的角度來看,學生的體育學習質量更為重要。體育學習質量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學生的發展與變化,其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結果——學生的態度、表現與行為和預期體育學習目標的吻合度;效率——學生產生這些變化,實現體育學習目標所付出的實際體育教學時間和精力;效益——體育教學的結果和效率對于體育教學活動價值(學習目標)實現的貢獻度。
二、與體育教學質量相關并容易混淆的概念有哪些?
第一個容易與體育教學質量相混淆的是體育教師專業化水平
體育教師專業化水平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前提與基礎。沒有良好的高水平的專業素養很難想象有高水平的體育教學質量,有什么樣的體育教師就有什么樣的體育教學。
為此,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課題組制定的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標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開展多元的學習評價、促進有效的課堂管理、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技能教育、實施積極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7]但是,我們必須明確,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只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不能用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作為體育教學質量的標準。
第二個容易與體育教學質量相混淆的是體育教師的授課水平
體育教師的授課水平對于體育教學質量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學習的水平和質量。著名教育學家巴班斯基從教學最優化思想出發,提出教師授課質量的標準是:“對新事物的感受、教育分寸、本學科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一般學習技能、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以個別方式對待學生、學科課外活動的組織等。”[8]
美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宣言,實際上就是提出了體育教師的授課水平標準:“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安全的學習環境;課堂上教一些能活躍氣氛的身體活動;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去掌握技能;提高學生誠實、正直、公平的競爭精神;指導學生成為一個有技能的、自信的、成功的人;有利于學生發展和維持體適能;幫助學生培養并取得個人目標;提供具體的積極的反饋信息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在競爭合作的環境下取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多做鍛煉,生活中多活動,鼓勵他們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體育教師授課水平就是體育教師的指導水平,體育教師的授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和身心發展的質量。體育教師的授課質量可以分為:一是授課過程的指標,關注和強調的是體育教師指導水平;二是體育教師授課的結果性指標,關注和強調的是學生在體育教師指導下,學生體育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發展水平等。由此可見,體育教師的授課水平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學生體育學習質量,我們不能將體育教師的授課水平等同于體育教學質量。
第三個容易與體育教學質量相混淆的是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技巧
體育教學技能技巧是體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表現之一,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熟練運用各種體育教學技能技巧,對于達成體育學習目標、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各種體育教學技能技巧只是體育教學的手段,且都有一定的適用領域,只有將這些體育教學技能技巧服務和服從于體育學習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這些體育教學技能技巧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因此,體育教學評價不應將評價的重點放在體育教師各種體育教學技能技巧運用的熟練程度上,而應將這些體育教學技能技巧運用置于體育教學價值實現和體育學習目標達成的前提下加以評價。
第四個容易與體育教學質量相混淆的是體育鍛煉效果
體育鍛煉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完成身體練習的質和量,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學生體能發展和健康水平提高的成效。在體育教學中包含運動技能的訓練和體能鍛煉,但是體育教學與一般身體鍛煉和訓練有著明顯的區別。體育教學不能僅僅是身體訓練,因為一方面身體訓練只是運用在體能和技能訓練與鍛煉中,旨在提高體能和運動機能的情境下才是有意義的。我們甚至可以在學生不愿意甚至討厭的情況下,強迫或逼迫學生練習與訓練,達成提高體能與掌握運動技能的目標,而且從測試的結果來看還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無法運用這樣的方法強迫與逼迫學生喜歡這些活動。體育鍛煉效果是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體育教學并不只是身體鍛煉,體育教學是以學習掌握和運用體育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基本追求的。基于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體育教學質量歸為體育鍛煉的效果。
第五個容易與體育教學質量相混淆的是體育學習質量
體育教學質量包括體育教師的授課質量和學生學習的表現和發展水平。體育學習質量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教學后在運動參與、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等方面所發生的良性變化程度表達。體育學習質量與體育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是緊密相關的,但是,體育學習質量并不是評價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教了什么、體育老師教學是否努力、體育教師教學是否認真、體育教師教學是否科學,體育課堂氣氛是否活躍,而是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后的學習進步和發展。簡言之,學生體育學習質量關注的核心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與得,即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三、幾個國家體育教學質量評價說明了什么?
(一)德國專家眼中的成功體育課
1.海克爾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德國著名的體育教學法專家海克爾教授在我國講學時提出成功體育課的主要標志是“汗與笑”,即學生在體育課中能充分合理地運動和快樂地運動。后來被我國部分學者批判,他后來再次到我國講學時在原來“汗與笑”的基礎上加了兩個標準: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明顯提高和師生的關系和諧良好。
2.鮑爾曼的觀點
聯邦德國另一位體育教學法專家鮑爾曼認為成功的體育課是:按照不同年級的教學選擇符合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原理的教材內容;課上師生關系要相處好。師生是和睦的關系,教師應是學生的摯友,而不是以專家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課上應使學生得到樂趣,應滿足學生練習的欲望,為學生終身愛好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運動負荷應適合每一個學生,有利于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美國專家心目中的成功體育課
1.馬格雷特·薩菲特的觀點
馬格雷特·薩菲特在《體育的評定》中提出,成功的體育課教師應是:透徹地掌握所教的內容并能表達清晰;教學的組織計劃合理;能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學熱情、精神飽滿、態度友好、樂于幫助學生,學生的學習取得了成績進步。
2.SOFIT關于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觀點
一是學生活動水平。學生身體活動水平,即以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身體活動、消耗能量多、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表現與效果評價。
二是課堂環境。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體育教學的組隊、更換場地器材、改變位置以及考勤、紀律管理實踐和休息;二是體育教師對技術要領的講解、鍛煉價值的介紹、運動損傷方面的知識講解等;三是學生的準備活動、技術學練、體能練習;四是為了提高運動技能水平而用來進行技能練習的活動時間,在游戲或比賽中應用運動技術的練習。
三是教師行為。教師行為是指教師是否用特別的口頭或非口頭語言提示來促進學生參與身體活動、運動技能或體能的練習;運用口頭或非口頭語言在課內促進學生進行身體活動、運動技能或體能的練習;運用口頭或非口頭語言在課內提示學生課外要進行身體活動、運動技能或體能的練習的水平。
(三)日本專家心目中的成功體育課
1.前川峰雄的觀點
日本著名學者前川峰雄和江橋慎四郎在《體育科教育法》[9]中提出,成功的體育課應從師生兩個方面加以評價。
學生:能夠使學生全力以赴地進行運動,或稱愉快地運動。課的運動負荷適當,學生有竭盡全力、爽快的活動感;能使技巧得到提高,使學生體驗到自己獨創和努力的效果所帶來的喜悅;能和同伴們一起學習,快樂地交朋友;使學生體會到互相協作、友愛信賴和愉快;有新的發現,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學到了知識。
教師:有好的指導法,即內容的多樣化和相應的方法的多樣化,包括發展體力和技能的練習法、器材設備的活用法、增加知識的學習法、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方法等,它應具體解決課上存在的難點,應付和處理課中復雜、變動的情況。
2.日本學校體育學術團體的觀點
1992年在上海中日學校體育教學研討會上,日本學者提出成功的體育課的標準:教師要激發學生對上好課的激情,不僅讓學生懂得上好體育課的價值,而且還要使學生發自內心去實踐,并在實踐中達到教學的要求;師生共同努力完成認識、技能、情感上的教學任務,并取得實際效果;師生要充分交流,教師要熱情指導,學生則在歡快和自由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和鍛煉;教師要有良好的組織教學能力,盡一切可能珍惜課中每分鐘的時間;要使學生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并提高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好的體育課與體育教師本身的教學指導的能力、技巧、基本功等有關。但是,好的體育課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快樂而有效地學習和充分而有意義的獲得發展,而不是體育教師表演方面。
(四)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標準
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衛生分會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規范與基本質量要求(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了體育教師通過單元和課堂體育教學努力達成的反映基本教學效果的表征與指標如下。
知識掌握——學生通過單元和課堂教學,掌握了適量的新知識,對某個體育現象或問題有了新的理解。
技能提高——通過單元和課堂教學,教師全部完成了教學計劃中規定的該單元和課時教學技戰術內容,絕大部分同學掌握了技戰術。
身體鍛煉——學生通過一個單元教學中的“課課練”或專門設計的鍛煉課,有針對性地發展了學生的1~2項身體素質、發展了1~2類身體基本活動能力。
運動參與——學生通過單元和課堂教學,對所學的項目有了新的體驗,在學習和練習中與同學和睦相處并盡情地比賽競爭,大多數同學在運動實踐中體驗到了樂趣與成功感。
心理健康——學生通過單元和課堂教學,在意志、勇敢、樂觀、調整情緒等方面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并將這種新感悟嘗試用于體育實踐。
社會適應——學生通過單元和課堂教學,在與集體共同擁有目標、集體榮譽感、服從領導、完成自己職責、遵守規則、參加集體活動等集體意識及行為方面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并將這種新感悟嘗試用于體育實踐。
上述幾個國家的不同組織與專家對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各有其不同的價值追求和評價重點。但是可以從中找尋到一些大家共同的價值追求——既強調體育教師的教,更強調學生的學,即師生的良性互動和師生交互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快樂、充分地進行身體運動與技能練習;強調對體育教學教育價值的追求與實現等等,這些是很有啟發意義的,是值得體育教學質量評價加以關注的。
四、我心目中理想的體育學習質量標準是什么?
基于以上對于體育教學質量概念與實踐的思考,我更傾向于將體育教學評價的重點轉移到體育學習質量方面上來。
(一)學生充分體育運動
我心目中理想的體育學習質量的標準是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而充分地進行身體練習,具有充足的練習密度,保證有利于提高體能水平、健康水平、運動水平的運動負荷。
(二)學生快樂體育運動
我心目中理想的體育學習質量的標準是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在體育學習練習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獲得運動的樂趣,體驗運動的無窮魅力。學生全身心投入,充滿主動性、創造性的學習練習,以及深層次情感體驗的過程。
(三)學生學會與會用體育運動
我心目中理想的體育學習質量的標準是學生學習、練習、掌握與運用與其年齡身心特點相適應的、與體育學習時間與體育學習進度相吻合的、與所學運動項目特點相匹配的體育運動(人體基本活動能力);學生表現出對所學體育運動(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的正確認識與理解,并能將所學習到的體育運動積極、主動、創造性地運用到體育實踐和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去。
(四)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教益
我心目中理想的體育學習質量的標準是學生通過體育學習獲得具有教育價值的發展。國際學校體育聯合會明確提出體育教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學習運動與在運動中學習。體育教學應該追求但不能唯一追求學習運動與身體鍛煉的效果,體育教學應將學習運動與體能發展、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
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學習和練習中與教師、與同學、與自我、與自然建立積極的、建設性的關系;學會寬容,學會善待他人,學會珍惜師生情誼與同學情誼;學會與教師和同學建立起真誠的、親密的關系;學會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享受自然、珍惜與保護自然;形成快樂、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磁場”,將體育教學與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態度、積極情感、道德規范、合作精神、健康行為等有機結合起來,正如Rinkzhi指出:“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為學生的終身體育作準備,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情感目標,學生可能是技能型的和知識型的學生,他們可能選擇不參與身體活動。”[10]
只有在體育教學中貫穿、滲透、體現、表達、實現“學習運動與在運動學習”有機結合,即從簡單的育體、教技走向通過運動育人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樣的體育學習質量才是高標準的,才是我們體育教學應該追求的。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捷),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
[2]佐藤正夫(日),著.鐘啟泉,譯.教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1-42.
[3]劉清黎.體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011.
[5]辭海編委會.辭海語詞分冊(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1452.
[6]李方.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5.
[7]陳雁飛.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
[8]張玉田,等.學校教育評價[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142-145.
[9]前川峰雄,江橋慎四郎(日).體育科教育法[M],杏林書院·體育の科學社, 1971.
[10]Rink,J.E.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g for Learning (Fifth Edition) [M].The McGraw-Hill Company Higher Education,20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