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光山東省拳擊跆拳道運動管理中心醫療康復科,山東濟南 250102
骨傷過程中動靜結合運動的康復效果探討
劉晨光
山東省拳擊跆拳道運動管理中心醫療康復科,山東濟南 250102
目的 探討骨傷過程中動靜結合運動的康復效果。方法 選取2010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接受骨傷康復治療的患者85例,按照患者個人意愿分為觀察組43例與對照組4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石膏固定;觀察組采用小夾板固定,并結合早期活動,即所謂的動靜結合運動。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發癥及出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結果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0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9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出院時間(4.71±1.33)周,早于對照組的(13.59±3.12)周,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傷過程中動靜結合運動的康復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骨傷;動靜結合運動;康復效果;康復方法;肌力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static and dynamic fracture.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June 2015,a total of 85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collected,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wishes of patien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43 c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42 cases).Control group was fixed with plaster.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used small splint fixation,and combined with early activities,namely the so-called movement of the combined move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complications,hospital discharge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observ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02%,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0.95%),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scharge time[(4.71±1.33)weeks vs(13.59±3.12 weeks)],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Bone frac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static and dynamic moti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good,it can reduce the economic burden of patients,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Orthopedics;Movement of static and dynamic combination;Rehabilitation effect;Rehabicitation methods; Muscle strength
在骨傷患者的治療及后期康復過程中,前期的復位及固定、后期的功能鍛煉是必須的。三者必須主動配合才可以。但臨床上很多患者存在一些顧慮,擔心后期的功能鍛煉會影響骨折部位的固定,或者擔心移位等,不主動配合功能鍛煉,從而導致骨折的愈合速度慢、肌肉萎縮,出現關節僵硬、關節粘連、骨質疏松等并發癥[1]。我國古代骨傷醫學家一直以來重視根據“動靜結合”治療骨科疾病,中醫養生學認為“動者生陽,靜者養陰”,利用陰陽平衡的理念調節機體生理的平衡,在現代醫學上可以認為是促進人體的內環境的穩定。“動靜結合”是中國接骨學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臨床[2,3]。本研究探討骨傷過程中動靜結合運動的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接受骨傷康復治療的患者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年齡27~75歲,平均(41.2±5.6)歲,病程1~3個月。按照患者個人意愿分為觀察組43例與對照組4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自愿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石膏固定。觀察組:采用小夾板固定,并結合早期活動,即所謂的動靜結合運動,選擇適合的小夾板,對于不穩定性的骨折來說,固定時可以采用1~2個關節的夾板;綁扎時注意松緊適度,對受傷后立即就診的,綁扎應該稍微松一些;注意及時調整夾板綁扎的部位及固定時間放置得當及適宜。不能太緊或太松,對繃帶的松緊度要注意隨時調整;一旦發現患者的腫脹消退,應立即進行調整;另外在患者運動鍛煉過程中,要隨時告訴患者需要注意的問題,運動時注意幅度不宜過大。應指導并鼓勵患者做適當運動,如患肢肌肉等長收縮。
1.3療效標準
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局部壓痛、縱向叩擊痛等消失,X片中的骨折處有連續性骨痂,骨折線模糊,局部沒有異常活動為顯效;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局部壓痛、縱向叩擊痛等表現大部分緩解,X片中的骨折處有骨痂,局部有細微的異常活動為有效;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局部壓痛、縱向叩擊痛等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局部仍有異常活動為無效[4]。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出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1.5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7.0,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0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9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出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出院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出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出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
組別 n 并發癥 出院時間(周) 住院費用(萬元)觀察組對照組χ2/t值P 43 42 2(4.65)8(19.05)5.026 <0.05 4.71±1.33 13.59±3.12 4.567 <0.05 1.024±0.213 2.127±0.376 6.201 <0.05
中醫學認為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存在陰陽兩面。陰陽又依存互根,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物質屬靜、屬陰,功能屬動、屬陽,物質作為功能活動的基礎及結果,而功能則是物質運動的具體表現。兩者互根互用,人體的生命活動才得以維持[5-7]。“動靜結合”也是中醫骨傷康復科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在中醫骨傷康復治療中,不僅注重系統功能障礙的康復,還強調心理功能障礙的康復。形體宜動,正確、有效的主動功能鍛煉和被動功能鍛煉能促進機體氣血流暢,生理功能趨于正常;心神宜靜,靜以養心,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狀況能夠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也有助于機體功能的恢復。二者貫穿于康復治療的全過程,不可偏廢。
動是指傷后患者對傷肢進行功能鍛煉,靜是指相對傷肢的固定。動靜結合具體是指臨床上必須處理好患者的患肢的固定與后期功能鍛煉的關系。動靜結合原則體現了中醫骨傷科關于固定、練功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8,9]。小夾板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實施“動靜結合”,對骨折端進行局部固定,然后根據小夾板靈活的特點,進行早期活動,臨床結果說明愈合率明顯高于堅強內固定[11-13]。“動靜平衡”的原則首要條件是確保骨折內固定穩定性,在此基礎上,以最少活動量、最小的力度,達到肢體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
中醫康復的治療原則是對患者全面地進行整體康復及對病證系統地進行分期康復,從而體現出以整體觀為指導思想,形神一體觀為目的的綜合康復療法。形神一體觀強調康復對象不僅是病證,更重要的是整個人。并且,中醫學認為形是動靜變化的物質基礎,神是物質變化的主宰,人體的 “形”與 “神”在生理狀態下是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統一體,這正吻合了“動靜結合”理念中動以養形,靜以養神的特點。所以在中醫康復治療時必須強調動靜結合及形神一體觀,才能促進人體恢復健康。
臨床骨傷過程中常見并發癥有:血管損傷、神經損傷、關節活動障礙。①血管神經損傷,尤其要注意有無動脈的損傷,必要時行急癥手術治療。②神經損傷:骨折端不同的移位會損傷相臨近的神經,應予以注意。骨折有后內側移位的易并發骨間前神經(AIN)損傷,后外側移位的易并發橈神經損傷,屈曲型骨折易并發尺神經損傷。③關節活動受限。若復位后骨折端出現不穩定,可事先用可氏針進行臨時固定。因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性骨折的軟組織損傷較嚴重,對此在骨折復位時可不必為精確解剖復位反復或多次進行手法復位,以免加重骨折端血運破壞以及軟組織損傷,只要對線對位保持良好就可。在對接骨板進行固定時,可借助于拉力釘再一次對骨折實施復位,當復位以后應于 C型臂透視下進行觀察,且再次實施固定。固定過程中必須注意,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
骨折后的處理目的,一是保證及促進良好的愈合,二是保證或恢復正常生理功能,而恢復患肢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骨科治療的最終目的。為了保證骨折良好迅速的愈合,必須作良好的復位及持續而可靠的固定,包括內固定及外固定。這樣就產生了固定與運動之間的矛盾,而如何平衡骨折的良好愈合與肢體正常生理功能恢復之間的矛盾,就成為現代骨科醫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性也就顯得尤為突出[14,15]。但應該注意動的過程中,小夾板固定的扎帶的松緊度要隨時調整,一切以患者舒適為宜[16,17]。
根據中醫骨傷科骨折病三期辨證原則:在骨折早期“以靜為主,以動為輔”,在骨折中期“動靜平衡”,在骨折后期“以動為主,亦靜亦動”。從整體觀念出發,動靜結合既包括骨折局部和兩端關節,還包括機體全身在內。隨著對微動促進骨折愈合的認識,動靜結合也表現在固定后骨折斷端的微動,而局部微動又受肢體功能鍛煉的影響。但微動在骨折愈合過程中與生物學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清楚。“動靜結合”不單是中醫骨折治療的重要指導原則,在現代醫學的骨折治療中同樣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動靜結合”原則對縮短骨折療程、減少并發癥、促進受損組織修復,有協同治療作用。動與靜是對立統一,在骨折治療過程中要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才能同步實現軟組織的修復與肢體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0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9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出院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動靜結合運動用于康復骨傷過程中,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可心,尚天裕,董福慧.動靜結合骨折治療原則生物力學基礎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8,6(1):9.
[2]唐樹杰,房經武,王志彬.論中國接骨學“動靜結合”理念的先進性[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7(1):43-45.
[3]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
[4]張翠文,李至紅.骨折治療中動靜結合的治療方法分析[J].醫學信息,2010,(10):2784-2786.
[5]孫科兒,王海燕.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動靜平衡康復訓練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4,29(2):81-83.
[6]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動靜互補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三)[J].中醫正骨,2012,24(11):65-69.
[7]侯剛,師建平.淺談骨折治療中的動靜結合[J].內蒙古中醫藥,2012,(21):129-131.
[8]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動靜互補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三)[J].中醫正骨,2012,24(11):65-69
[9]Paulus WJ,Tschope C.A novel paradigm for 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ejectionfraction:Comorbiditiesdrive myocardial dysfunction and remodeling through cor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in-flamm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13,62(4):263-271.
[10]蘇君,陳宗雄.骨傷康復與中醫理論的運用研究[J].中國康復,2011,26(2):135-136.
[11]季向東,舒彬,宋達.動靜結合康復療法在早中期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89-91.
[12]孫玉明.周福貽教授論中醫骨傷科“動靜結合”治療原則[J].中醫藥信息,2011,28(4):20-21.
[13]張向東,曹向陽,王鵬,等.中醫骨傷科的“動靜結合”思想[J].中醫臨床研究,2015,7(25):37-39.
[14]周君權.探討骨傷過程中動靜結合運動的康復效果[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2):74,78.
[15]胡業華,王平.動靜結合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6):1424-1425.
[16]池達智,黃東平,羅晶,等.中醫動靜結合辨治老年下肢創傷骨折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4,46(3):101-103.
[17]郭彥濤,楊少鋒,鄧博.“動靜結合”理論在腰背筋膜炎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22(8):33-35.
Clinical study of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IU Chengua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Rehabilitation,Shandong Taekwondo Accosiation,Ji'nan250102,China
R683
B
1673-9701(2016)12-0085-03
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