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發新,徐立峰(江蘇大學管理學院,鎮江 212013)
企業低碳制造戰略分類研究:以水泥企業為例
程發新,徐立峰*
(江蘇大學管理學院,鎮江 212013)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低碳發展已成為政府和學者關注的重要議題。降低工業碳排放成為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低碳制造戰略是工業企業實現戰略轉型、應對碳排放約束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可行策略之一,但企業低碳制造戰略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還缺乏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的認識。為此,本文在拓展企業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的基礎上,增加能源利用率和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構建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分類指標,由此探索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本文以國內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的137家水泥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聚類分析方法,識別企業低碳制造戰略的類型,結果表明:企業低碳制造戰略可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設計者、看守者和低碳踐行者。研究結果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水泥企業低碳制造戰略特點,為我國水泥企業低碳制造戰略制定和實施提供決策依據,而且其理論成果也可推廣至其他高耗能產業,創新引導企業有效實施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企業低碳制造戰略。
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分類研究;聚類分析;水泥企業
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利馬召開,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已經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15年年底完成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由于碳減排目標通過層層分解,最終落實到各行業相關企業,因此工業企業作為碳減排實施的主體已經面臨巨大挑戰和壓力。而水泥企業作為中國碳排放大戶,其“兩高一資”的生產方式面臨更為嚴峻的碳減排壓力。據國際能源署(IEA)報道,2014年水泥行業碳排放占中國工業生產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同時,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發展,水泥產品需求的增加引致水泥企業碳排放進一步攀升[1]。尤為重要的是,“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面臨嚴峻挑戰,政府減排政策、能耗標準以及低碳產品標識迫切需要中國水泥企業戰略轉型,低碳化是水泥企業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為此,程發新等在制造戰略與碳減排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從產品全生命周期視角出發,將企業制造戰略演進為低碳制造戰略[2](low-carbon manufacturing strategy,LCMS),并認為企業LCMS是低碳轉型的可行策略之一[2,3]。制造戰略作為企業贏得競爭的有力武器,其分類研究已成為制造戰略理論形成和完善的主要方式之一[4]。一些學者通過分類研究識別企業戰略類型,探索制造戰略內部和外部各要素的關系,并為制造戰略形成提供理論研究基礎[5]。同時,另有學者研究發現制造戰略分類能夠揭示戰略、環境和組織之間的關聯關系[6]。根據制造戰略分類研究的經驗和作用,本文認為企業LCMS作為一種新的低碳策略,探索其分類也是企業低碳制造戰略理論體系構建和形成的基礎。
由于企業LCMS由制造戰略演進而來,所以制造戰略分類研究成果將為企業LCMS分類提供參考。根據文獻[7]的研究結果,我們推斷低碳制造戰略分類與其外部環境的有效匹配,能夠影響企業低碳制造戰略的實施效果。例如,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考慮到碳減排成本可能影響其收益,一些企業趨于采取“抖空竹”策略,“抖空竹”策略的后果是企業漠視政府碳減排法令、法規,而“抖空竹”策略可能是企業LCMS類型之一。那么,“抖空竹”策略的側重點是什么?這需要探索企業LCMS分類,但企業LCMS分類研究的相關成果還很少看到。在這種情況下,本文從制造戰略分類研究出發[4,6],識別企業LCMS類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企業LCMS分類指標是什么?如何通過分類指標確定企業LCMS類型?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以水泥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索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旨在識別擁有相似競爭側重點的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集合。在實踐方面,本文有助于了解中國水泥企業LCMS特點,發現不同水泥企業競爭側重點選擇和市場定位,為水泥企業LCMS的形成和實施提供決策依據。
本文從研究問題出發,梳理制造戰略分類研究的相關成果,文獻述評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制造戰略分類指標構建;二是制造戰略類型確定。
1.1制造戰略分類指標構建
在制造戰略理論體系形成和完善過程中,通過將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作為制造戰略分類指標,探索制造戰略類型是一項開創性的研究。Hayes和Wheelwright首次提出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并將其定義為企業在目標市場中決策的競爭側重點。他們認為,競爭優先權由質量、成本、交付及柔性構成[8]。隨著產品技術周期縮短和新產品的市場需求,創新能力成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9]。同時,Thürer將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界定為質量、成本、交付、柔性和創新[10]。此后,由于人們對企業服務職能和環境問題的進一步關注,服務[11]和環保[12]也成為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的結構要素。Grant等認為競爭優先權由成本、質量、交貨、柔性、服務和創新構成,并將其作為分類指標探索制造戰略的類型[13]。Cheng則從戰略性社會責任視角出發,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競爭優勢[14]。
上述關于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劃分的觀點,主要是基于市場競爭環境進行的。本文的研究目標是構建企業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探索企業LCMS的分類指標。但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學者提出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程發新等對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進行了界定,并認為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既強調資源利用率和減排目標,又重視產品在質量、價格、創新能力及交貨等方面的競爭維度[3]。
1.2制造戰略類型確定
制造戰略類型的確定以競爭優先權作為分類指標,通過聚類分析進行識別,已經產生許多成果。Miller和Roth首創制造戰略分類研究,他們將成本、質量、交貨、柔性及服務作為制造戰略分類指標,對美國164家大型制造企業的樣本數據進行聚類分析,識別制造戰略類型為看守者、市場者及創新者[4]。Frohlich和Dixon在文獻[4]的研究基礎上,以南美、西歐和亞太地區制造業企業為調查對象進行橫向研究,研究結果在肯定Miller和Roth制造戰略類型有效的同時,也發現在不同經濟體中,制造戰略類型不盡相同[15]。Kathuria以質量、成本、交貨及柔性作為分類指標,通過98家美國中小型制造企業的調查數據,將制造戰略類型聚類為全面關注者(do all)、速度追求者(speed conformers)、效率追求者(efficient conformers)與起步者(staters)[16]。Grant等根據愛爾蘭199家中小制造企業的樣本數據進行聚類分析,研究發現利益最大者(best value)、預算者(budget)和全面重視者(multi-focus)三種類型[13]。通過文獻[13]和[16]研究結果比較分析可知,不同國家中小制造企業制造戰略類型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制造戰略類型也在發生變化。Zhao等通過天津地區的175家制造企業的調查數據分析,將制造戰略類型確定為質量定制者(quality customizers)、漠不關心者(low emphasizers)、大規模服務者(mass servers)和專業承包者(specialized contractors)[17]。田也壯等根據IMSS調查的177家歐洲制造企業數據,通過聚類分析確定制造戰略類型為質量導向者、創新導向者和成本導向者[6]。
綜上所述,諸多學者對制造戰略分類研究的探索,將是本文低碳制造戰略分類研究的基礎。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低碳制造戰略作為企業一種新的低碳轉型策略,對低碳制造戰略進行分類研究是其戰略形成與實施的前期基礎研究。由此,本文對企業低碳制造戰略分類研究的主要貢獻是:①分析企業碳減排策略目標的具體特征,拓展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構建企業LCMS的分類指標;②以企業LCMS競爭優先權結構要素作為分類指標,探索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③研究對象具有特色。首先,以水泥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更具有針對性。從制造戰略分類研究可知,針對不同時間、區域和行業,以及同一行業不同規模企業,其制造戰略類型存在較大差異。其次,水泥企業高能耗、高碳排放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做到在滿足水泥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實現節能減排,是目前需首要解決的難題。本文通過典型的水泥企業調查分析,探索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據此制定和實施水泥企業低碳制造戰略,引導水泥企業向低碳化發展。
企業制造戰略研究邊界存在對產品碳重量測度“失靈”的問題[2],因此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是對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的進一步拓展。鑒于水泥行業是高耗能重工業,其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除了需要聚焦市場競爭目標外,還需要關注環境變化問題。因此,本文從水泥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在整合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維度的基礎上,構建企業LCMS競爭優先權分類指標:首先,產品價格、產品質量、產品柔性和交貨可靠性四個指標對于不同行業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作用已經得到諸多學者的廣泛認可[4,6,9-11,13]。其次,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產品偏好,水泥企業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產品升級。再次,售后服務作為聯系企業與客戶的紐帶,其良好的內涵有助于增加客戶忠誠度。最后,隨著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加快,企業強強聯手打造品牌產品也將是水泥企業的重要競爭維度。盡管競爭優先權指標體系隨著環境及時代不同而變化,但考慮到水泥行業自身的區域性、季節性和低庫存特點,上述7個競爭目標是其不可或缺的競爭要點。與此同時,考慮到水泥企業淘汰及關停力度不減,節能減排規劃繼續推進,企業能耗和排放標準是影響其市場生存的關鍵因素。綜上所述,本文在參考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的基礎上,增加能源利用率和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的重要維度,具體分析如下。
2.1能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是指生產系統中有效能源利用量與實際能源投入總量的比值[18]。在水泥企業生產實踐中,衡量能源利用率的指標包括熟料綜合能耗和水泥綜合電耗。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16780—2012),明確提出水泥企業單位產品能耗的市場準入值。在理論研究方面,文獻[19]認為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水泥行業最佳節能減排途徑。顧阿倫主張提高能源利用率需集中在產品生產過程,以期通過減少產品碳足跡來降低能源成本[20]。可見,能源利用率是實現企業減排降耗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2.2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
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指企業生產單位產品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1]。相較于鋼鐵、電力等資源型企業,水泥企業碳排放的顯著特點是二氧化碳的產生不僅來自于熟料煅燒,還來自于生料加熱分解。為有效降低碳排放,環境保護部制定了國家標準——《水泥生產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方法》,依此為標準,單位水泥熟料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準線小于860 kgCO2/t 熟料。與此同時,中國學者針對水泥工業碳排放途徑提出新型干法水泥、余熱發電和高效粉末技術等一系列減排措施。因此,企業需要技術進步,以降低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有助于減輕水泥生產對環境的負荷。
3.1問卷設計
本文是在企業LCMS競爭優先權分類指標構建的基礎上,設計初始量表。隨后邀請相關專家和部分水泥企業管理人員針對初始量表進行商討,根據反饋意見對初始量表進行修正,最終形成正式的調查問卷。正式調查問卷由問卷說明、基本信息和問卷主體構成,問卷主體指標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測量得分,由受訪者對問卷中“近5年內企業對競爭優先權關注程度”的描述進行打分,按照“不關注、較少關注、一般、較多關注和非常關注”,依次賦值“1、2、3、4、5”。
3.2問卷調查
2013年3月,在《中國水泥網》、安徽省水泥協會、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工業調查處以及鎮江市水泥散裝辦公室等單位的協助下,項目組成員對江蘇、山東、浙江、安徽、福建、寧夏等國內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水泥企業進行大樣本隨機抽樣調查,以獲取相關數據。通過郵寄、電子郵件以及實地調查等方式發放問卷350份,截至2013年6月共回收問卷112份,其中無效問卷14份,因此有效問卷為98份。2013 年7月在安徽省水泥協會的協助下,通過郵寄和電子郵件方式向安徽、福建、甘肅等地所轄水泥企業發放問卷200份,截至2013年10月共回收問卷46份,其中無效問卷7份,因此有效問卷為39份。兩次大樣本調查共發放問卷550份,有效問卷13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24.9%。
3.3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在有效問卷數據處理的基礎上,采用Cronbach'sα系數檢驗問卷的信度,由表1所示,各題項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介于0.748至0.796之間,均在可接受范圍之內[6],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在效度檢驗方面,問卷所使用的競爭優先權測量題項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據對水泥企業的實地訪談進行調整,在聽取有關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的意見后進行反復修改和檢驗,可認為所使用的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此外,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潛變量與其測量指標間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6,依據結構效度的評價標準[28],認為該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表1 信度和效度分析
4.1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確定合適的分類數[5,7]。Lehmann認為分類數應該在n/30~n/60(n為樣本數),因此本文分類數介于4~2(137/30~137/60)。隨后,根據Frohlich和Dixon的方法[15],首先采用層次聚類確定分類數為3,然后通過快速聚類將樣本分為三類,具體見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對于類型1企業,競爭優先權得分最高的指標包括CP1、CP3、CP4、CP8和CP9(均值大于4.30),說明對能源利用率、價格、質量、服務和交貨重視程度較高;對于類型2企業,競爭優先權得分最高的指標包括CP3和CP4(均值大于4.40),說明對價格和質量高度重視;對于類型3企業,競爭優先權得分最高的指標包括CP1、CP2和CP7(均值大于4.40),說明對能源利用率、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品牌關注程度較高。方差分析檢驗顯示,在5%顯著性水平下,9個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要素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Sig.<0.05),能夠有效判別數據集的三個類別。

表2 關于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的樣本聚類結果
4.2分類結果判別分析檢驗
為進一步保證分類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判別分析對分類結果進行檢驗。如表3所示,本文所使用的137份有效樣本中,有127個樣本分類準確,占92.7%。其中,第一類的106個樣本中有96個被判正確,占90.6%;第二類的16個樣本全部被判正確,占100%;第三類的15個樣本全部被判正確,占100%。以上數據表明,聚類分析所得出的三個類別比較理想,不同類別之間的區分度顯著。

表3 判別分析交叉驗證
4.3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的確定
由表3所示,類型1、類型2和類型3是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它們依次定義為設計者、看守者和低碳踐行者。設計者、看守者和低碳踐行者的定義是根據表2中不同類別間企業對各競爭優先權重視程度最大差異為依據。
4.3.1設計者
設計者戰略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所有競爭優先權給予較高關注。尤其是準時交貨率、產品價格、能源利用率和售后服務,重視程度分別為4.45、4.44、4.38和4.33。創新能力受重視程度最低(為3.73),其余要素則處于中間位置。數據結果表明,采取設計者戰略的企業致力于探索外部市場機會,重視與顧客合作交流,以優質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并實現準時交貨的承諾。同時,企業對節能減排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關注(高于看守者)。然而對創新能力重視不足是該類企業最主要的問題,意味著產品或技術創新是其進行市場滲透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因為創新能力不能提供直接超越競爭對手的優勢。設計者戰略與Kathuria提出的全面關注者(do all)[16]以及Grant提出的全面重視者(multi-focus)[13]較為接近,說明企業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動態復雜的外部環境,必須兼備多種競爭能力。設計者是所占比例最大的群體,約占樣本總數的77%。
4.3.2看守者
看守者戰略忽視競爭優勢的整體均衡,即使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壓力,仍很少做出改變。這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抖空竹”策略,對節能減排法規、標準等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由表2可知,能源利用率及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關注程度在所有類別中最低,分別為2.92和2.69,因為碳減排成本會導致其短期內收益降低。而這類企業的最主要競爭側重點在于產品價格,其次是產品質量,重視程度分別為4.53和4.45。此外,對涉及服務、創新、品牌等能夠提升產品附加值的競爭優先權要素重視程度均低于3。在本文研究背景下,企業可能迫于市場競爭環境變化以及碳減排的強制壓力面臨關停的風險。該戰略類型與Zhao描述的漠不關心者(low emphasizers)[17]以及田也壯描述的成本導向者[6]基本一致。采取看守者戰略的企業相對較少,在所有的樣本企業中僅占12%。
4.3.3低碳踐行者
低碳踐行者戰略在市場競爭選擇過程中,重視企業低碳發展。與其他戰略類型相比,這類企業表現出強烈的低碳意愿,能源利用率、產品品牌及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其關注的最主要方面,重視程度分別為4.93、4.4、4.27;但對產品品種與準時交貨率的關注度顯著低于第1、2類戰略類型,其平均重視程度分別為1.6和1.8,表明企業容易忽視顧客的顯性需求,最終導致在盈利方面可能落后于其他兩種戰略采取的成本領先策略,使得企業在探索碳減排的進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然而企業傾向主動提升創新能力開展節能減排,同時鑒于消費者偏好“綠色產品”的事實,應給予這類企業充分的稅收優惠措施以及相應的財政補貼,激勵企業探尋新的市場機會,積極打造顧客滿意的環境友好型產品。采取低碳踐行者戰略企業所占比例最小,約占樣本總數的11%。
上述三種低碳制造戰略類型下企業的競爭優先權均值雷達圖如圖1所示。由圖1能夠更直觀地觀察不同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的水泥企業在9項分類指標中的得分情況。

圖1 三種低碳制造戰略類型下企業的競爭優先權均值雷達圖
在碳減排剛性約束背景下,探索低碳制造戰略分類是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本文以國內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的137家水泥企業為調查對象,構建企業LCMS競爭優先權分類指標,對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進行分類研究,識別三種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為設計者、看守者及低碳踐行者。據此,得出以下結論:
(1)企業LCMS競爭優先權分類指標反映了企業在減排壓力視角下對于市場需求的偏好。這一結論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首先,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是企業考慮碳排放約束情況下制定的戰略決策,決策結果將直接決定企業在競爭中的定位,而定位的差異需要通過分類指標進行識別。其次,隨著外部環境約束與市場競爭要素的整合,企業的競爭側重點體現為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企業的競爭方式發生了變化。
(2)采取設計者戰略的企業正在進行全面升級,實施多元化的競爭策略。在低碳約束視角下,企業以市場開發為導向,可以勝任多個競爭優先權,這一結論與“創新者”[6]基本一致。盡管有研究認為,多元競爭策略可能導致缺乏戰略聚焦,甚至存在戰略決策沖突[22],但本文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的企業均可采用多種競爭策略,表明在環保、產品和服務等環節擁有超越對手的優勢時,將為企業提供持續的競爭能力。因此,采取設計者戰略的企業應繼續協調自身資源,嘗試產品升級和業務創新,進一步提升低碳競爭優勢。
(3)采取看守者戰略的企業主要關注產品質量和產品價格。在有限的產品和服務中,產品質量和價格已成為訂單贏得要素。從表2可以看到,對于水泥企業而言,無論選擇何種戰略,企業都在這兩個要素上給予較高的重視程度,表明企業可以同時實現產品價格和產品質量兩個方面的競爭維度,這與制造戰略分類研究認為中小企業需要在兩者間做出選擇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對產品價格重視程度更為顯著,表明企業管理者傾向于采用成本領先戰略進行市場競爭。但在碳減排剛性約束背景下,采取看守者戰略的企業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采取“抖空竹”行為而漠視環境政策。為此,應依據切實可行的取締實施方案,對其依法關閉整頓,加快淘汰違背環境政策的落后企業,促進行業企業低碳轉型有序發展。
(4)采取低碳踐行者戰略的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表現突出。這類企業受制于環境保護政策及減排標準的壓力,從追求短期利潤轉為增強產品品牌價值。但在配置企業資源提升環境行為這一過程中,碳減排成本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市場競爭優勢。這時此類企業應加強低碳聲譽,通過低碳運營獲得政策優惠及減排補貼,樹立生態產品知名品牌形象,打造低碳綠色產品,贏得消費者回報,因為環保方面的社會形象能夠增加市場份額。同時,企業需要主動提高創新能力,主導產品多樣性,并關注其他競爭優勢,實現差異化競爭。
基于上述實證分析結果,低碳制造戰略分類研究可為水泥企業LCMS的有效實施、政策制定以及企業的低碳轉型提供決策依據。
(1)就政府有關部門而言,在制定環境政策的過程中,應結合不同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特點有的放矢。①對采取“抖空竹”策略的企業實行低碳整改或勒令關停等強制性政策,建立落后企業市場退出方案,加強企業危機意識和管理者低碳認知水平,從而提高企業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一致性程度。②對節能減排資質相對較差但具有低碳行為的企業給予綠色獎勵,制定減排補貼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從而進一步增強企業低碳生產意愿。③對企業減排效果突出的企業利用現有政策增加節能減排資金投入,制定激勵性政策引導企業樹立減排典型形象,進而推動行業開展低碳生產的積極性。換言之,有關部門需要針對不同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的企業,分門別類地制定相關減排政策,加大政策執法力度,有針對性地推進企業低碳制造戰略的實施進程,并根據其實施效果反饋完善相關環境政策及減排標準。
(2)就水泥企業而言,在低碳轉型的選擇上應調整競爭重點與其外部環境相匹配。①在從看守者向低碳踐行者過渡時,應顯著提高對能源利用率、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創新能力要素的重視程度。②從低碳踐行者向設計者轉變的過程中,應該提高對服務、產品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在轉型過程中,管理者應結合企業自身競爭重點,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制定適宜的競爭策略,同時嘗試不同競爭優先權要素的組合,為不同戰略階段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更大的彈性空間。
戰略管理研究需要以具體行業為分析背景,這已被戰略管理學者所倡導[22]。水泥企業是CO2排放量的重要來源之一,已經成為政府、學界和實業界關注的焦點[23]。因此,本文選擇我國水泥企業作為樣本是必要的,不僅對拓展水泥企業碳減排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推進高能耗產業向低碳化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提及的是,不同資源型企業對低碳制造戰略競爭優先權的側重點不同,未來可進行跨行業研究,探索鋼鐵、電力等資源型企業低碳制造戰略類型的異同點,從而指導中國高能耗、高碳排放行業低碳轉型。
[1] 石建屏, 李新, 呂淑珍, 等. 中國水泥工業CO2排放現狀及減排對策[J]. 環境科學學報, 2012, 32(8): 2028-2033.
[2] 程發新, 孫立成. 企業低碳制造戰略形成與實施的機理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6(5): 23-29.
[3] JOHANSSON G, WINROTH M. Introduc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cision criteria[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0,33(9): 877-899.
[4] MILLER J G, ROTH A V. 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3): 285-304.
[5] 李剛, 孫林巖, 汪應洛, 等. 制造戰略研究回顧與中國問題的展望[J]. 科研管理, 2008, 29(3): 3-14.
[6] 陸力斌, 賈勇, 田也壯. 歐洲制造企業戰略分類研究[J].管理科學, 2007, 20(3): 9-15.
[7] WARD P T, DURAY R. Manufacturing strategy in context: environment,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manufacturing strateg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18(2): 123-138.
[8] HAYES R H, WHEELWRIGHT S C. Restoring Our Competitive Edge: Competing Through Manufactur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1984.
[9] TSENG M L, WANG R, CHIU A S F, et al.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ractices under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40: 71-82.
[10] THüRER M, FILHO M G, STEVENSON M, et al. Competitive priorities of small manufacturers in Brazil[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3, 113(6): 856-874.
[11] AWWAD A S, AL KHATTAB A A, ANCHOR J R. Com-petitive priorit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Jordanian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3, 6(1): 69-79.
[12] MARTíN-PE?A M L, DíAZ-GARRIDO E. 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in Spanish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8, 28(5): 455-477.
[13] GRANT N, CADDEN T, MCIVOR R, et al. 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Ireland[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3, 24(4): 488-510.
[14] CHENG B T, IOANNOU I, SERAFEIM 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ess to fin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 1-23.
[15] FROHLICH M T, DIXON J R. 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revisited[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 19(5): 541-558.
[16] KATHURIA R. Competitive priorities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y of small manufacturer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18(6): 627-641.
[17] ZHAO X D, SUM C C, QI Y N, et al. 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24(5): 621-636.
[18] 原毅軍,郭麗麗,孫佳. 結構、技術、管理與能源利用效率——基于2000-2010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2, (7): 18-30.
[19] 陳敏,溫宗國,杜鵬飛. 基于AIM/enduse模型的水泥行業節能減排途徑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22(S): 234-239.
[20] 顧阿倫,史宵鳴,汪瀾,等. 中國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潛力與成本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8): 16-21.
[21] SUN J W. The decrease of CO2emission intensity is decarbonization at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J]. Energy Policy, 2005, 33(8): 975-978.
[22] HOSKISSON R E, EDEN L, LAU C M, et al. Strategy in emerging econom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43(3): 249-267.
[23] ROSENTHAL E. Cement industry is at center of climate change debate[N]. New York Times, 2007-08-26.
A Taxonomy of Low-carbon Manufacturing Strategy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an lnvestigation of Cement Enterprises in China
CHENG Faxin, XU Li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climate change,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s. In addition to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by the public, but how to reduce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has been a matter of urgency to China. The Low-carbon Manufacturing Strategy (LCMS) is a feasible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deal with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and enhanc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the study of LCMS is not just in its infancy, but also lacks the understanding of type to it. This paper took sample data of 137 cement companies from domestic 22 provinces, expanded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2per unit of product to competitive priorities, and structured competitive priorities classification index of LCMS, so as to explore the LCMS types by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CM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designer,the caretaker and the low-carbon practitioner. The results not on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CMS to cement enterprises, but also provide policy decision for the effectiv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CM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other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guiding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LCMS that based product lifecycle effectively.
low-carbon manufacturing strategy; competitive priority; taxonomy; clustering analysis; cement enterprises
F272.3
1674-6252(2016)04-0101-07
A
10.16868/j.cnki.1674-6252.2016.04.1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制造戰略形成機制與驅動模式研究:以水泥行業為例”(編號:71273118,程發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服務型制造企業服務衍生機制設計及其邊界識別研究”(編號:71472077,羅建強)。
程發新(1966—),男,博士,江蘇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低碳運營管理。
*責任作者: 徐立峰(1990—),男,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低碳運營管理,E-mail: xulifeng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