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農村養老的現狀及問題
王亞軍*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農村養老的問題關系著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社會保障制度,也是體現我國社會文明進程的一個明顯標志。農村養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關系著中國八億農民的生活,關系到他們老齡化以后的生活,養老問題就是社會穩定的問題。目前,我國在農村養老問題上還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但大方向總的是向好的地方發展。本文從農村老人自養能力、子女為養老提供的經濟支持及社會養老供給情況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從老齡化問題嚴重、養老方式單一、自我養老方式不長久和社會養老保障能力低四個方面找到了當前農村養老的問題。最后從建立完善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投入和借鑒先進經驗幾方面提出了解決辦法。為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提出一套可行的途徑。
農村養老;老齡化;現狀;問題
隨著我國的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一直執行著城市農村支援城市的政策,因此城市能夠有現在的經濟條件農村的支援有著很大的作用。但是社會養老的保障問題卻忽視了農村老人的利益,因此讓農村老人同樣享受養老福利是每個農民的權利。
(一)農村老人自養能力情況
通過對中國山東、湖北、河南、遼寧、吉林、黑龍江五個省的農村養老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目前中國農村老人有積蓄和退休保障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微乎其微,分別占總數的7%和1.5%。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村老人沒有生活保障,仍然要依靠自己種地維持生活。同時,還有超過40%的農村老人要通過兼職其他的工作增加收入來養活自己和家庭。
從實地調研的情況能夠發現,農村地區的老人有養老保障金的占總人數比例非常少,走訪遼寧錦州市太和區蘇家溝村村民,僅有18位老人有養老保障金。有3位是因為部隊退役后回到農村,目前每月有80元的退伍軍人補助。其他15位老人每個月享受國家發放的60元養老。他們目前都從事農業生產,并且還要去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因為土地收入不穩定,糧食每季的收購價格也不一樣,農村老人養老收入得不到保證。而且現在農村的土地流失嚴重,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村里有部分已將土地轉包給他人進行耕種,每年轉租費用大概300元左右。依據調查情況來看,中國農村老人如果僅靠土地收入保障自身生活遠遠不夠,不得不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收入保障生活必需,但受到用工單位的不確定性這種收入也有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穩定因素。
總之,目前中國農村老人因為自身的身體原因影響,在從事農業或其他工作獲得的收入均不是很多,國家提供的養老保障金也較少,90%以上的老人缺少自力更生的能力,靠自身養老的狀況不容樂觀。
(二)子女為農村老人提供經濟支持情況
目前,我國在農村老人無法自養的情況下,子女提供的經濟支持是老人養老重要的經濟途徑之一。其中外出打工的子女要比留守的子女給老人經濟支持的比率要高。在農村老人的養老經濟方面,外出打工子女提供的經濟支持是農村老人養老的重要經濟來源。但是由于農村外出打工子女的經濟收入普遍不高,且經濟收入不穩定,因此對農村老人的經濟支持不會很大。另外,由于中國傳統思想影響,老人也不愿意給兒女增加負擔,向兒女們索要較少。通過對山東、湖北、河南、遼寧、吉林、黑龍江五個省10個行政村的調查,農村老人在子女處每月獲得經濟支持2000元的占1.3%,支持1000元的占19%,支持500元及500元以下的占69.7%,得不到子女經濟支持的占10%。從數據可以看到,由于受到個體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大部分農村老人在子女處得到的經濟支持是極為有限的,還有10%的農村老人因為其他原因無法在子女處得到經濟支持。在對農村老人走訪過程中,老人受到身體和年齡影響,明顯表現出對子女的經濟支持有很大依賴性,然而無論是子女對老人提供多少的養老經濟支持,老人普遍表示對于當下物價的迅速增長,提供的經濟支持基本上是不足以滿足養老生活的。
通過以上調查數據能夠發現,農村外出打工子女給老人養老提供經濟支持是無法滿足養養老條件的,大多數打工子女給老人提供的經濟支持是相當有限的,少數子女甚至不為老人養老提供支持,這些條件都給農村老人的養老帶來較大的經濟困難。
(三)農村養老社會供給現狀
目前經過對山東、湖北、河南、遼寧、吉林、黑龍江五個省調查,社會養老在我們以上幾個省起步較晚,發展受限,許多政策舉措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顯露出很多的不足,降低了農村養老預計的效果。
現在的農村社會養老供給管理應該遵循的個人上繳、國家管理、個人使用三個部分,三個部分相互制約相互平衡,使農村養老供給制度能夠安全、有序的長期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大多數的省份都是將權力交由地方民政部門一家負責,沒有有效的制約、監督機制,致使農村社會養老資金被挪用、揮霍。在云南省曾出現過600多萬養老資金被揮霍的案例。這樣的事件給農村參保的積極性打擊很大,同時也給社會養老供給制度增加了負擔。另外,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因缺乏時間檢驗仍存在不穩定性和許多不確定性。農村老人認為長期繳納養老金之后沒有機制約束,害怕地方政府把此事做為“臉面工程”來實施,最后一哄而散。社會養老金是長期繳納,且農民無法進行收回的資金,如果一哄而散將產生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
社會養老金保障水平較低也是社會養老存在的一個較為現實的狀況。因為農村居民能夠自由支配的資金較少,因此在繳納養老保障時交納的都是最低保障金,因此在等到5年或10年后每月只能夠領到100元左右的社會養老保障金時,農村居民多數是不情愿的,還不如將錢存在自己的銀行帳戶上更能在短期內看到效果。
現在的社會農村養老金一般以縣為單位進行覆蓋,想在一個縣的區域內將養老金系數與社會收入水平趨同,可能性極少,系數互補共濟性基本沒有。因此,農村社會養老發展持續性不好。在社會養老金繳納中曾有過規定,這部分資金必須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第三部分由國家進行扶持。目前,我們的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地區經濟實力強,因此在補助方面就多,有的地區經濟發展較慢,社會農村養老制度的可行性就會較差。在我國的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養老金的補助基本為零,就使社會農村養老失去了意義。農村的農民是不會把錢交給無法實現承諾的單位去管理的。
我國農村養老的社會保障在總體上來說是多樣化的存在,運行過程出現了許多缺陷,因此社會供給農村養老的功能發揮不好,無法滿足目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目的。
通過對以上五個省農村養老現狀的情況調查,能夠發現目前我國農村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為:
(一)農村老齡化程度高,養老問題嚴重
國際通行貫例一個地區六十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數量的百分之十,該地區就被認定為老齡化地區,根據2014年新制定的標準,當一個地區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七時,認定該地區為老齡化地區。目前,山東、湖北、河南、遼寧、吉林、黑龍江五個省按標準已經全部進入了國際標準的老齡化社會。
老齡化社會的主要特點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基數隨時間增長會幾何倍的增加。能夠肯定的說,我國農村的老人會越來越多,趨勢會日漸嚴重。老齡化社會的人口發展會出現失衡狀態。隨著社會的老齡化,經濟的發展也會下滑。經濟越是不景氣,年輕人越會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會出現大面積的老齡化地區。另外,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普遍延長,人口平均壽命已由原來的六十七歲提高到了七十四歲。人均壽命的提高也導致了老年人口的數量增加。
(二)家庭養老為主,農村養老方式單一
因為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目前我國形成的養老模式多以家庭為主,養老送終成為農村家庭日常生活的道德責任,“三字經”和“道德經”等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時刻制約著人們的倫理孝道。雖然受到西方養老方式的影響,但是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家庭,家庭養老仍然是農村養老的主要途徑。家庭養老的觀念認為家庭養老能夠促進家庭感情培養,讓老人晚年有歸屬感,年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感情寄托,尤其是在農村,每個家庭都是農村老人奮斗一生的財富,每個地方都留下老人的感情標記,在家庭生活養老能夠使老人有滿足感和親切感。
雖然農村家庭養老方式的作用不能忽視,但是受到西方養老方式的影響,農村養老也面臨新一輪的變革。農村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因計劃生育導致的家庭規模越來越小以及農村人口價值觀的改變,養兒防老的古話已經越來越不容易實現。在走訪中,能夠發現,農村養老雖然有養老金及社會供給等方式,但家庭養老方式仍占主要地位。有些省份地區雖然有社會養老機構,條件和設施也比較完善,但農村條件較差,傳統觀念束縛,選擇以這種方式養老的農村居民數量少之又少。
(三)農村自我養老方式不能長久
自我養老方式就是農村老人依靠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生活提供保障,自己進行自我生活照顧的一種方式。通過五個省份的調查來看,農村以自我養老方式生活的老人都具有多種的經濟來源,但農業勞動收入要占到總收入的大部分,所以一旦身體條件不再允許重體力勞動,農村老人的養老條件就會消失。農村老人在生活上能夠對自己養老,但老人在精神上卻無法得到滿足,長期的這種生活會給農村老人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多重傷害,有害健康。
(四)社會養老保障能力低
社會養老保障必須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社會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在居民到達一定年齡后會發放養老基金,保障養老問題。通過五省抽取的數據能夠發現,我國目前農村老人參保的具體情況如下:

表1 五省60歲以上農村老人參加養老保險情況
從表1可以發現,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針對農村養老問題涉及到的農村老人的資金十分有限,為農村老人提供的保障很低。農村老人除了國家給予的這部分補助外沒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商業養老和保險了。在該種情況下,如果以家庭方式進行養老,子女在家對老人進行照顧,沒有發生重大疾病一般的農村老人還能夠正常生活,但是老人突患重大疾病的話,各類保障就使得農村的養老問題日益突顯了。
本文從農村老人自養能力、子女為養老提供的經濟支持及社會養老供給情況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從老齡化問題嚴重、養老方式單一、自我養老方式不長久和社會養老保障能力低四個方面找到了當前農村養老的問題。最后從建立完善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投入和借鑒先進經驗幾方面提出了解決辦法。為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提出一套可行的途徑。
[1]白敏.我國老年人養老問題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5-10.
[2]曹國麗.咸陽市秦都區農村新型養老保障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7-10.
[3]鄧小銘.老齡化趨勢下農村養老問題思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11-17.
[4]黃廷博.新時期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12:15-22.
[5]高勝艷.休寧縣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的調查報告[D].合肥:安徽大學,2013:17-21.
[6]吳東坡.我國農民養老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9:13-37.
[7]殷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研究 [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32-36.
[8]劉婧婧.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與政府責任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2:10-14.
[9]張鴻雁.吉林省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4-17.
[10]周麗麗.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養老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2:13-19.
王亞軍(1991-),女,遼寧建昌人,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2014級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D669.6;C924.21
A
1006-0049-(2016)18-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