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亮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理論基礎
戚亮*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沈陽110000
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制造業要想轉型升級不僅要考慮“互聯網+”的特點,也要考慮到中國實際的國情以及遵循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規律。基于此,本文將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探討相關的理論,即微笑曲線理論、雁型模式理論、競爭優勢理論。
轉型升級;微笑曲線理論;雁型模式理論
首先在學術界的領域內目前還沒有對產業轉型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不過倒是存在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比較微觀,它是指關于一個行業的存量資源在多個產業間進行重新再分配,也就是說將生產要素像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從落后的產業轉移到新興的產業中去。另一種解釋就相對宏觀一點,它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根據當時全球的經濟發展形勢,來制定相應的措施(例如財政貨幣措施、產業政策措施)改變其本國經濟構成的過程。這里的改變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的改變、產業組織結構的改變和生產設備的改變。其實轉型的關鍵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的發展方式,具體的來說就是要把低產出、低效益以及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轉型為高產出、高效益以及低污染、低投入、低消耗。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轉型并不是轉行業,因為他們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系。
其次關于產業升級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產業內的升級,二是產業結構的升級。關于產業內的升級,它是指某一產業的企業將生產加工制造向產品的研發設計、產品的營銷服務逐步轉變升級的過程,它是一種價值鏈上的升級。
(一)微笑曲線理論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經歷了十年多以迄今日,施振榮先生將"微笑曲線"加以修正,推出了所謂施氏"產業微笑曲線"[1]。該曲線因相似于微笑嘴型,所以才叫“微笑曲線”,是一種類似于U圖的類型。在微笑曲線的兩側分別是流通服務、研發設計,處于該位置上的則附件值和利潤率都高;在微笑曲線的中間則是加工制造,處于該位置上則是附加值和利潤率都低。
微笑曲線理論的形成,源于國際分工模式由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轉變,也就是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國企業,由生產最終產品轉變為依據各自的要素稟賦,只完成最終產品形成過程中某個環節的工作。最終產品的生產,經過市場調研、創意形成、技術研發、模塊制造與組裝加工、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鏈條。以制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全球產業鏈可以分為三個環節即產品研發與設計、制造加工、流通與服務,產業鏈上各環節創造的價值隨各種要素需求稟賦的不同而不同。
在下面的微笑曲線圖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個生產的流程。附加值和利潤率低的則是處于微笑曲線中間環節的加工組裝;附加值和利潤率低高的則是處于微笑曲線的兩側,它們分別是品牌與銷售渠道、售后的服務及其研發設計、主要零部件的生產等。微笑曲線的右側是以營銷服務和品牌形象等為主導的生產流程,微笑曲線的左側是以創新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等為主導的生產流程。我國的制造業是大而不強,附加值和利潤率都比較低,所以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朝微笑曲線的兩側發展。

圖為微笑曲線
(二)雁形模式理論
在1932年日本經濟學家赤松根據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歷史提出了雁形產業發展形態說,這也是最早的產業轉移理論。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認為本國的產業發展要緊密結合國際市場的變化,使自己本國的產業結構國際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可以根據雁型產業發展形態學說的特點,加速本國工業化的進程。也就是按照以下四個階段來實施,即第一階段是出口、第二階段是當地生產、第三階段是開拓出口、第四階段是出口增長并以此呈現周期性的循環。在某一產業中不斷地增加進口,國家或者地區的生產與出口規模就會形成像三只大雁那樣依次展翅翱翔的形狀,所以就形象化的將它稱為“雁形產業發展形態”。[2]
(三)競爭優勢理論
“競爭戰略之父”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不僅提出了競爭優勢理論,還提出了廣為流傳的“競爭三部曲”,即《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競爭戰略》。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這本書中提出了五種競爭力,即同類型的替代品威脅、潛在的進入者威脅、供給者議價的能力、消費者議價的能力、同行業的競爭者。波特認為在這五種競爭力的博弈中存在三種成功的戰略思路,即專一化戰略、差異化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其中專一化戰略是指該公司具有針對性的產品,這主要是因為目標市場和目標客戶存在著特殊性;差異化戰略是指將該公司提供的服務和生產的產品進行差別化,也就是說該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要具有特別性;總成本領先戰略是指要有高效規模的設備,盡量減少自己的陳本,把握好管理費用和控制成本。波特同時還認為這些戰略思想可以使行業內的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在某些產業中甚至可以決定企業是否可以獲得高收益。波特認為這三種戰略的實施條件和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果企業徘徊在三種策略之間那么結果一定是失敗的。因此,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出一種理性的主體性戰略。
本文在探討產業升級的基礎上闡述了相關的理論,即微笑曲線理論、雁型模式理論、競爭優勢理論。
[1]蔡海志.論珠三角產業轉移[J].嶺南學刊,2003(1).
[2]曾丹.區域傳統產業轉型決策理論及模型研究[D].湖南:中南大學,2011.
戚亮(1987-),男,安徽宿州人,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F424;F719
A
1006-0049-(2016)18-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