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一駿
關注
他山之石未必攻玉
——中國污染場地治理的思考
堯一駿
據央視報道,2016年4月,常州爆發了“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事件”(以下簡稱“常外事件”):常州外國語學校自2015年9月搬到新校址后,很多學生出現了各種不適癥狀,而原因被懷疑與附近化工地塊所產生的污染有關。“常外事件”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并引發了人們對我國污染場地治理的討論。
“常外事件”的發生是偶然的,但也存在其必然性。在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隨著“退二進三”、“退城進園”等發展規劃的執行,成千上萬的工礦企業被搬遷,余下的空地建上或者計劃建上新的住宅樓、商業樓以及學校等。然而,2014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超過30%的前工業用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不對這些受到污染的地塊進行合適的處理就直接利用,可能會對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
目前,關于國內污染場地總數并沒有準確的數字,一般只能通過個別省份公布的數據,依據GDP、人口和面積進行反推。例如,江蘇省在“十二五”期間關閉了7000余家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至2014年2月,中國臺灣地區累計發現污染場地5411處。依據這些數字,可以推斷我國的潛在污染場地總數大致在10萬~100萬之間。

根據2013年中國產業信息網整理的部分數據,平均每修復一塊污染場地,需耗資4600余萬元。以上文統計的全國污染場地的數量下限,即10萬處為計,要盡數修復國內的污染場地大約需要46000億元。然而,事實上,2015年國內在污染場地修復上的投入僅僅為20億~30億元,約占當年GDP的0.003%,而美國同期投入是其GDP的0.1%,意大利是其GDP的0.25%。以美國占GDP0.1%的比值計算,我國每年應該投入約600億元人民幣。
但事實上,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必須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再生產過程中,因而暫時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對環境保護高投入,即使我國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問題比西方發達國家要嚴重。即使從現在開始,中國每年投入約600億元人民幣進行土壤修復,相對于全部修復10萬塊污染地塊所需的46000億元也是杯水車薪。
而且,我國的污染場地總數并不是一個靜態的數字。歐盟的統計數據表明其污染場地數量年均增加約3%,如以此標準衡量我國的污染場地,則意味著污染場地數至少年均增加3000。事實上,這個數字可能還過于保守。因為我國仍是一個處于工業化的國家,相比處于后工業化時代的西方發達國家,土壤污染問題更為嚴重。
綜上,目前制約我國土壤治理的主要障礙是極其有限的修復資金和不斷增長的污染場地之間的矛盾。
要解決或緩解這個主要矛盾,有兩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很簡單,投入更多的錢來治理土壤。撰寫這篇文章時,正是《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即將頒布的前夕。之前業內人士均對此抱以厚望,希望在“土十條”的刺激下,國家和社會在“十三五”期間每年投入4000億元,5年投入2萬億元進行土壤污染的治理。然而,這個期望不大現實。早在今年1月,針對社會上流傳的“‘土十條’可以帶動國家和社會幾萬億元投資”的說法,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作出了針對性解釋。他說,“土十條”治理土壤污染,是個“大治理”過程,不是要投入幾萬億元。我們強調的是風險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風險,而不是簡單依靠巨大的資金投入”。伴隨著“土十條”的出臺,相信在“十三五”期間國內對土壤治理的投入會增加,但這僅夠對某些具有高度商業價值(相對修復費用)或污染狀況特別嚴重,對附近居民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地塊進行修復,對于大部分污染場地的治理,還必須另尋他策。
另一個辦法,就是陳吉寧部長強調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即不修復或不完全修復土壤,通過改變土地使用方式,管控土壤污染的健康風險和生態環境風險。


從理論上講,污染物要作用于人體,必須同時存在污染源、暴露途徑和受體三個條件。改變暴露途徑,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例如,在危險固體廢棄物的傳統處置方式中,放射性污染物有兩種最終處置方式:深海填埋和廢棄礦井處置。在這里,污染物并沒有去除,但由于沒有暴露途徑,因而對人體不存在風險。類似的,一塊污染場地,如果要蓋住宅樓,那么它的主要暴露途徑可能是氣態污染物的室內吸入,因此風險控制就相對比較嚴格,修復標準就要很高,花費也很高。但如果不蓋房子,改成綠地或者公園之類,暴露途徑就變成室外吸入或者就不存在了,風險控制就相對寬松,修復標準就很低甚至可以不用進行修復,投入也相對較低。通過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就可以達到減少治理費用但控制土壤污染危害的目的。這里要注意的是,風險管控并不單單指改變整個地塊的使用方式,通過調整地表建筑物的布局以及通過末端防治等措施,同樣可以達到不修復或者不完全修復污染土壤但控制土壤污染危害的目的。
無論是純粹的土壤修復還是風險管控,均建立在對污染場地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風險評估的結果決定了污染場地修復的范圍、深度和強度,也決定了污染場地風險管控方式的選擇。風險評估的主要手段包括采樣監測分析和模型預測。
由于我國污染場地治理的歷史較短,在實際工作中借鑒了不少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經驗。然而他山之石,是否可以攻玉,還有待商榷。
例如,環保部2014年頒布的《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就借鑒了很多美國ASTM-RBCA技術文件的內容。然而,美國的風險評估技術往往是針對典型的美國污染場地,上面已蓋有建筑物,其風險評估的目標是當前場地上居住或生活的居民,因此其對風險的判斷以實地監測為基礎,模型的預測只是作為輔助;而中國的污染場地往往是搬遷場地屬于棕地再開發項目,風險評估目標往往為未來場地修復后蓋好房子住進來的居民,因此對其健康風險的判斷無法以當前監測結果為基礎,只能依靠模型進行預測,當前土壤和地下水的一些調查和監測數據只能作為輔助間接的手段或者作為模型參數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模型并不單純指的是狹義的數學方程,美國環境保護總署指出,根據以往經驗總結的污染物濃度衰減系數等方式同樣屬于模型預測。
直接套用美國的現成技術對國內復雜的場地進行風險評估,往往會造成風險誤判。在美國,風險評估往往是多層次逐步排除風險的結果。例如,風險評估的第一步,往往是對場地的調查,進行初步的土壤和地下水采樣分析,確定一個大概的污染帶范圍:我們可以虛擬一個場地,假設第一步我們判斷有100座房子在污染帶上,居住可能存在風險;第二步,通過風險篩選模型的計算,可以進一步排除一些房子里的居民的健康風險:在上面那個虛擬的場地上,假設通過第二步我們排除了90座房子里面居住的人的健康風險,只剩下10座房子可能不安全;第三步,針對污染物的性質及其暴露途徑,對每個房子采取基于場地特征的監測方案以最終確認污染物的暴露風險是否超過限定值:在虛擬的場地調查中,第三步的結果是最后確認只有兩三座房子可能具有風險,這樣就可以對具有風險的房子采取末端風險控制的方式,而不需要將整個場地進行修復,從而大大降低場地治理成本。
而對我國的污染場地進行風險評估,第一步的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樣分析和第二步的運用風險篩選模型的計算都沒有問題。但第三步,由于我們的污染場地大部分屬于搬遷場地(即棕地再開發,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上面并沒有任何目標建筑物,風險評估的目標人群需場地修復或者改造后才會進入場地,因此無法像美國那樣進行第三步的基于場地特征的監測方案。只能依據第二步的風險篩選模型計算結果預測風險,這樣就容易造成風險誤判。以此制定的場地修復標準往往太過嚴格,或以此制定的風險管控措施往往選擇較為有限,不利于場地的實際修復。
美國的特征場地類型決定了其主要利用監測來判斷風險,而模型僅作為輔助用,其應用的模型往往較為簡陋,離實際情況差別較大;中國的場地類型決定了其必須依靠模型(廣義)來預測判斷未來的風險,完全依靠美國的技術是走不通的,必須根據我國的國情,發展符合自己需求的風險評估技術,而這有待于土壤治理投入的提高和土壤治理實踐經驗的積累。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