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穎
[摘 要] 隨著殘障學生數量的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受到挑戰。全納教育中指出“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的思想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全納教育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師科研能力提出新要求。
[關鍵詞] 全納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8-0090-03
目前我國殘障人數量多達8296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34%。國家加大了對殘疾人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2011年~2015年)中指出:普通高校要創造條件擴大招收殘疾學生規模。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中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全國30多位特殊教育專家在2007年中國首屆特殊教育發展論壇中表示普通高校應進行全納教育,讓更多殘障學生進入普通高校學習。從這些要求的提出可以看到,一邊擴大殘障學生進入高校的數量,一邊要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重視全納教育理念下殘障學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對殘障人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現狀
2006~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普通高校錄取殘障學生35272人;2011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殘聯發(2012)6號]數據顯示殘障人中等職業學校(班)131個,在校生11572人,畢業生6449人,其中4781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全國有7150名殘障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877名殘障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共計8027人。2012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殘聯發(2013)3號]文件數據顯示,殘障人中等職業學校(班)152個,在校生10442人,畢業生7354人,其中5816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全國有7229名殘障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134名殘障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共計8363人。2013年共計8926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在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下高校敞開大門,同時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殘障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考入普通高校。
殘障學生人數不斷的增加,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方式方法卻沒有改變。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陷入困境,主要表現在: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集體教學過程中不能做到認真觀察和了解學生基本情況,有課才來,下課就走,忽略殘障學生的加入。第二,在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仍然用傳統教育理念來看待殘障學生,個別出現歧視和排斥這些學生的現象。殘而廢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認為殘=廢,廢=無能。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注意到健康學生和殘障學生的差異性,沒有做到差別性教學,而是根據強勢群體預設教學內容。甚至在課堂交流活動時,因殘障學生行動不便而拒絕讓他們參與其中,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第四,在教學案例設計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忽略殘障學生心理感受,談及社會重大災難事件和殘疾等敏感詞匯時不能體現人文關懷,課堂教學氛圍凝重。甚至造成健康學生對殘障學生的漠視和不關心無所謂的態度。因此,殘障學生數量的增加,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二 全納教育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挑戰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和國家高考招生政策的放寬,殘障學生群體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機會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2003年華東師大黃志成教授指出“全納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種持續的教育過程,它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納社會”。因此,在全國倡導全納教育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節面臨著諸多挑戰。影響有殘障學生參與的集體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即教育理念、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技能和科學研究能力。
(一)對思政教育理念的挑戰
根據全納教育的性質,它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教育理念,不僅是把所有的人接納進來,而是要向所有殘障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全納教育主張促進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主要是通過集體的合作和相互的幫助。因此,能否展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關鍵。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形成了固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但是這些理念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全納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強調它的政治性,即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更要發揮出人文關懷。對殘障學生來說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
(二)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挑戰
全納教育理念指出要“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這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挑戰。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以怎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在有殘障學生參與的集體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師面對多數健全學生和個別殘障學生展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格外困難。殘障學生有特殊性,更有差異性,因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要高于普通教師。教師應該消除歧視,能夠樂于并善于對所有的學生進行教育,同時引導殘障學生進行集體學習與合作。
(三)對教師專業知識的挑戰
根據全納教育的目的,人是有差異的,教育必須適應殘障學生的不同需要。因此在全納教育目標的要求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知識面臨新的挑戰。作為思政課的教師,首先要有很高很強的政治性。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這樣的要求,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自1994年在西班牙召開世界特殊教育大會并通過《薩拉曼卡宣言》之后,對從事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思政理論課教師不但掌握思想政治專業知識,而且針對殘障學生的特殊差異掌握關于特殊群體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心理學。
(四)對教師科研能力的挑戰
科研能夠提升思想政治課的深度和水平,能夠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動力。面對有殘障學生參與的集體思想政治課,如果沒有研究上的深化,沒有新的體會和理解,那么長年累月的重復教學必定成為不堪承受的重負,教學的動力也會逐步化為烏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殘障學生特點有較深入的研究,他就會調動自己的情緒和激情,向學生傳達一種自信,從而能夠產生最大最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 全納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改革新要求
20多年來,中國高校教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教師隊伍,但從數量、質量上都遠遠不夠,還不能滿足和適應殘障人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就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要順應新形勢、接受新理念。現今全納教育已經突破了特殊教育的范疇,成為“大教育觀”中的一種重要教育思想與教育方式,進入到了普通教育領域。全納教育理念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走出困境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要求
1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全納教育的靈魂和精髓。加強人文關懷,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方式去理解學生、對待學生、關懷學生。只有充滿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思想上的對流、心理上的交融,才能真正被學生所接受,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的,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種單純的知識交流,它主要是思想理論的交流,更需要進行互動式的溝通。
2 平等合作的教育觀念
全納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踐行最重要也最困難。高校的態度、教師的態度、同學的態度,還有殘障學生自己的態度,這些都直接決定這種思想的生存和發展。平等合作的觀念就是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從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成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由居高臨下的指揮者轉變成合作型的良師益友。教師要致力于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尤其是對于特殊的殘障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服務者。
3 全納的評價價值觀
由于高校對教師評價方式的單一,從而強化了教師功利性的教育價值觀念,即只有教出好的學生自己的工作才有價值。基于這樣的信念,教師把自己的心思更多地用在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身上,讓他們的學習精益求精,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很少有教師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幫助學習成績差和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因此,要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標準,針對特殊群體建立獨立的全納評價體系。標準體系的多樣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全納價值觀念的形成,積極鼓勵教師用平等的、積極的方式去引導和幫助殘障的學生。
(二)對思想政治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1 全納仁愛的態度
全納教育理念首先就是一種全納態度,態度決定行為。習主席2014年在北師大師生座談中曾說到“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思政課教師要具備接納殘障學生的真誠態度,要給予他們特殊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教師應急需確立全納教育的正確態度,要特別具備熱心、愛心、耐心和細心的態度和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2 甘于奉獻的精神
如何當一名好思想政治教師,筆者認為首先是具有奉獻精神。教師要用愛崗敬業、奮發進取、刻苦鉆研和志存高遠的精神奉獻于教育事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對殘障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更應該體現出一心一意的奉獻精神。
3 有教無類的原則
在教育的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全納教育理念與其具有共同特性,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高校思政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做到“有教無類”更要讓殘障學生“樂學”而“致遠”。
(三)對思想政治教師專業知識的要求
1 因材施教的能力
有殘障學生參與的集體思想政治教育課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到殘障學生身體差異、心理差異、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和學習態度,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手段。因材施教是充分調動健康學生和殘障學生共同學習的積極性,團結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2 融會貫通的知識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它包含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律和心理六大方面。全納教育下針對殘障學生的教育,心理方面更為重要。多參加心理學知識的講座、報告和培訓,學習如何同特殊群體溝通的技巧,適當掌握心理輔導方法等。同時要求思想政治教師要有將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跨越時間和空間,跨越知識領域,把知識關聯起來,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的知識,并能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涵。
3 特殊教育的經驗
在《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中指出“加大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師資能力”。在普通高校,尤其是特殊教育的高等學校倡導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應該加大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到特殊學校的業務實踐和培訓的機會和力度。思政理論課教師應該掌握不同特殊群體的特殊心理和多樣需求,學習專業的特殊教育方法和溝通語言技巧。
(四)對思想政治教師科學研究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科研要求教師不僅能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能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不僅善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現問題,而且善于在理論研究中解決問題。全納教育理念不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研究的基礎,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領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與時俱進,通過科研解決當下殘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問題。
1 拓寬研究對象
在高校殘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諸多困難的時候,作為教育者必須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將殘障學生的問題始終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積極研究、探索與殘障學生教育的相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與發展的新思路。縱向研究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科研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本質、價值、教學效果和隊伍建設。針對具體的教育對象主要集中在以“80后”、“90后”和女生等為主體。近幾年,研究對象有所增加,如貧困學生、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等。因此,隨著高校新教學對象的增加,并具有特殊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也要隨之擴寬。
2 豐富教學方法研究
根據調查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類課題教學方法研究的課題占總量的50%以上。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方法、新載體和新手段的出現,研究日趨加強,單一平面的研究已經不能滿足教學對象的發展和現實殘障學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采用立體多維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研究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3 進行跨專業、跨學科、跨視域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個宏觀的系統,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我們要積極借鑒各學科,如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思路,其理論才能有所創新。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有跨專業、跨學科地進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的困境。在研究視域上,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全景式掃描,又要注重殘障學生個案研究的微觀透析,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參考文獻
[1]黃志成. 全納教育展望——對全納教育發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5)29-33.
[2]郝振軍,蘭繼軍. 論全納教育和教師素質[J].中國特殊教育,2004,7(49):1-4.
[3]吳恒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全納教育的構想[J].管理教育,2008(9):47-49.
[4]滕祥東,楊冰,郝傳萍.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探討[J].中國特殊教育,2011,10(36):9-13.
[5]蔣建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術能力的提升及激勵機制研究[J].文教資料,2013(11):172-173.
[6]劉春穎.聾人大學生主體性缺失的應對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