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摘 要] 大學的理想及大學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大學的教學充滿濃郁的理性氣質,大學課堂追求教學理性既是大學教學的特色又是完善人的理性的需求。然而,直面現在的大學課堂,理性精神的缺失和非理性精神的彌漫正在成為一種不合理的普遍存在。因此,強調教學理性、建構理想模型、提升課堂效力成為亟待關注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 教學理性;大學課堂;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8-0068-02
“大學是最高的學府,這不僅僅因為在教育制度上它達到了最高的一個階段,尤其因為在人類運用它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這探求所獲來謀文化和社會的向上發展上,它代表了人們最高的努力。大學的理想,實際就蘊含著人們關于文化和社會的最高的理想。”這是大學一直以來的價值取向,凸顯了其崇高的理性追求。培養人才是大學最主要的功能,而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應該尊重并應用和發展學生的理性,使他們習慣于通過理性來探索自身幸福和社會理性。
然而,對當今很多大學稍加審視我們就能發現,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大學理想中蘊含的理性精神被極度張揚的非理性精神所遮蔽。科學研究在知識創新方面對現代大學的意義不言而喻,受到熱捧和推崇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大學只能保留一個使命的話,那必然是培養人才。現如今,因教學備受冷落所導致的低效課堂正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一種不合理的普遍存在,由此引發的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結果也被社會廣為詬病。因此,強調教學理性、建構理想模型、提升課堂效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有效教學的理想模型
大學教學理性是“大學教師通過對大學教學本質的理解而內化的教學態度、教學意識及其個人的生活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同時也包括了由此產生的學生相應的理性學習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這是一種良好的教學狀態,體現了大學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養的規律。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和掌握,更是師生借助于理性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
(一)理解教學目標
大學教學目標是人才培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教學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理解了教學目標,才能很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理解了教學目標,才能找準方向,為了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而努力。明確的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引導和激勵作用;反之,整個教學活動就會失去基本的方向。就教師而言,理解教學目標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是什么,怎樣通過教學內容來實現,為什么這樣制定,還有哪些不足要完善,等等;就學生而言,理解教學目標要跟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聯系起來,形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有效地指導學習生活。可見,教學目標不是完全給定的,需要分析、理解、再生成。理解教學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理性思考的過程。
(二)解構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按一定邏輯順序組織起來的,具有歷史性、實踐性、經驗性。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負責準確無誤地“傳遞”知識而學生只負責認真聽講“掌握”知識,雖然表面上了解了這些東西,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地理解。那么,理想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傳遞”和“掌握”上,而要充分運用師生內在的理性力量,解構教學內容本身的邏輯結構,經歷一個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真正體驗其背后的歷史意義、實踐意義和經驗意義。
(三)保持教學張力
理性是而且只是人的一種基本特征,它不僅是教學的條件或工具,也應是教學活動所應追求的目標之一。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教學受課程制度、教材制度、標準化評價制度、課堂管理制度等教學制度的制約,多多少少會對理性的自由產生限制,但完全放任的自由也是不科學的。因此,教學應保持適當的張力,在合理的制度下,為師生留下理性思考的余地。
(四)認同教學倫理
“倫理學是生活的先決條件,因為我們每天都必須做出決定,我們必須知道決定我們行動的價值(倫理標準),或者至少隱約地想到它們。”教學活動是一種倫理性的活動,教師和學生遵循一些倫理要求才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而“遵循”的前提是“認同”。認同教學倫理要求師生雙方“知道”“接受”并“愿意遵循”,這個過程的關鍵在于對關乎雙方的教學倫理要求的理性思考,探討其合理性,使其成為支配師生行為的一種緘默力量。
(五)注重師生交往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可以說沒有師生交往就沒有教學。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只認識到“應該互動”是遠遠不夠的,更要認識到“如何互動”,這就涉及到了“交往理性”。哈貝馬斯通過對交往理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交往的四項有效性準則:“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正確性”,認為“一個交往行為要達到不受干擾地繼續,只有在參與者全部假定他們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已得到驗證的情況下,才是可能的。”對于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交往來說,除了要遵守這四項有效性準則外,還應具有“教育性”。所謂“教學相長”,就是師生之間通過交往互動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二 課堂效率的提升路徑
(一)教師
1 教師自身的反思和改進
教師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和反思的職業,這就注定了反思是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自覺地對之前的教學進行反思和改進,再在今后的教學中檢驗自己的想法,進而進行再反思。這個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獲得發展的過程。
2 提高自身理性人格特質
所謂教人者必先教己,大學課堂想要充分發揮教學理性,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理性人格特質。具有良好理性人格的人善于在自身理性、倫理道德和社會規則中找到平衡點,把理性行事當做行為的基本準則,并以自己的力量影響周圍人。
3 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完整的人格在教學活動中自然交往、平等對話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大學課堂效力提升的現實土壤,師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正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促使教學健康運行,向著理性的方向發展。
4 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
大學生作為身心趨于成熟的成年人,有個體差異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希望教師視自己為鮮活的生命個體,充分參與課堂。那么,教師就有責任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自然傾向組織教學,為學生提供機會,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感到心情愉快,實現個人發展。
5 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組織,他們有不同的特征和訴求,卻因為同樣的目標而聚在一起。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較高的期待和適當的鼓勵、積極的強化和友善的建議、引導學生自我矯正等,都有助于輕松的課堂氛圍的形成。這樣,他們在課堂上既能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又不喪失個性。
(二)管理者
1 加強課堂教學的常規管理
學校制度尤其是針對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是每所大學都有的,但實際效果卻與制度設想相去甚遠。內容表述模糊、沒有違規處罰細則、有章不循的漠視或僥幸態度等原因,使得外在規范不能發揮其效用。
對于大學課堂上出現的非理性現象,在師生沒有達到完全自律的境界時,就需要加強課堂教學的常規管理,爭取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比如,天津師范大學在全校課堂實行“禁手機”;揚州大學將上課玩手機、聽音樂、吃零食、看雜志總結為課堂“四害”行為,開展除“四害”活動。類似于這樣的規章制度是提升課堂效力的重要外部保障。
2 充分發揮教師發展中心的功能
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影響因素在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由于組織機構的缺失,制約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使課堂教學低效問題成為教學管理中難以克服的頑疾,影響學生的成才和發展。
“教師發展中心”是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大學打造“內部質量文化”的重要舉措。比如,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高校陸續建立了教師發展機構;日本對高校教師發展問題的關注始于上世紀80年代,政府于90年代開始出臺措施引導高校實施教師發展活動;2003年,英國政府頒布《未來高等教育》法案,擬撥專款建立“卓越教學中心”。
“2008年,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教師教學方法與技術研究支持中心,目的是加強大學教師教學方法與技術研究,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推動教師專業發展,這是我國在這方面的第一次嘗試。2012年9月,教育部對擬入選的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進行公示。部分省市區教育主管部門也督促省屬大學設立了一批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從零星的個別大學成立到成為國家和地方的政府行為,反映了大學教師發展開始受到高度重視,成為大學管理和政府施政的重要領域。”以專業為保障,以服務為宗旨的教師發展中心將為教師專業培訓、教學咨詢和能力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教師管理能力的發展也將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綜上所述,理性是教學的基石,教學是理性的探索。由于種種原因,現代社會對教學理性的忽視導致了低效課堂的產生。我們應該清楚,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生在學,而是“一場靈魂之旅的邀請”。有效教學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啟迪智慧,是師生雙方愉快的學習體驗,是彼此自我價值的共同實現。而想要實現教學理想的關鍵就在于使教學活動充分理性化。
參考文獻
[1]楊東平.大學精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2]譚桂榮.大學課堂教學理性的缺失與重建[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3]W·海森伯.物理學和哲學——現代科學中的革命[M].范岱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樹博,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5]別敦榮,李家新.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性質與功能[J].上海:復旦教育論壇,2014(7).
[6]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李德林.教學理性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