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華 任萌 魏東輝 劉瑤
[摘 要] 課堂教學質量是提高大學生綜合教學質量的關鍵和核心,更是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本文探討了目前影響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潛在因素,并針對各成因提出了通過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來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8-0072-02
現如今,我國高等教育已走入大眾化階段,按照全面的教育發展觀,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實行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統一的發展方針,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1]。對于作為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師而言,高水平的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衡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標之一,好的教學質量是教育得以發展的保障[2]。其中課堂教學作為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提高高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則是提升教學質量乃至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此,積極創新,努力營造滿足大學生口味的課堂教學氛圍,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作為高校最主要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其質量卻在逐日下滑,學生漸漸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和活力,課堂上,逃課、替課、“低頭族”等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新常態,學生課堂學習質量下降的同時,高校整體教學質量也在隨之下降。因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校教師面臨的必要思考。
一 高校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1 課程設置較固化,教學評價方法單一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多元化,高校對于學生課程的設置也改變了往日“大一統”的格局,除必選課外,大部分課程學生都可以根據專業性質或個人所需進行自主選課。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可選范圍卻往往局限性很多,因為課程仍多以傳統模式存在,設置相對固化。例如,選修課程一般學分都比同課時的課程少一半的學分,這樣學生雖然選修了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同樣的學習時間下卻只修得了一半的學分,所以為了修滿學分只好忍痛割愛。同時,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較為單一,多以教學效果乃至學生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判依據,單方面、單層次的教學評價,忽視了對教學過程、師生互動程度、學生的參與價值等的評價,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體系的完善。
2 授課形式局限,教學內容停滯
目前,多數高校課堂仍是“一言堂”的教學現狀,教師多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填鴨”,課堂參與形式單一,多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傳統互動式,強制性地一味輸送,已嚴重打壓學生的學習熱度。這也跟學校對教師的要求有關,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體系中無法體現和衡量。同時,教學內容的停滯、教學內容的“書本化”也都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因。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信息的日新月異,現今的教學內容已經不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經驗、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高校教師要借用新的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查缺補漏,完善教學內容。
3 課堂參與度低,學生主動性差
人的發展不單要靠遺傳、環境和教育,更要依靠自身的主動性。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曾對主動性提出,教育是師生之間主動并互動建設的共同過程。課堂教學中學生應以問題回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PPT匯報等多種形式參與其中,然而現今的高校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無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無交流,課堂氣氛沉悶,教師多以課堂點名或全班討論的形式來打破這種尷尬,迫使學生被動的參與,學生毫無主動意識,更無主動行為,致使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4 學習方式改變,學生適應性差
受當今中國教育體制形式的影響,大多數的高校學生在高中以前由于學業壓力較大,學習緊張,對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學習疲勞癥。而走入大學,突然的獨立生活、時間的相對靈活以及課程性質、授課方式和學習模式的改變,使得多數學生產生了對學習和生活的不適,更有甚者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缺乏對知識的渴望,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在課堂教學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完全被動,使得課堂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二 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思考
1 自主興趣選課,考查形式多樣
目前,本科生的課程性質主要包括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必修課課程中包含大部分的基礎理論課程和本科生的通識課程,如大學數學、大學英語等;限選課一般包括專業課的前期基礎課程和一些必要的專業輔助工具等,例如電氣工程專業的計算機輔助畫圖等;任選課是學生根據自己對本身專業知識的需求程度,在專業學科范圍內選修的一些課程,比如為電氣類學生開設的PLC的基本應用等。從課程設置本身來看,有足夠的各類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習,但實際上,真正能夠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去修足所需學分,還是存在著許多不靈活性。如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所需課程,那么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肯定會大大改善和提高。同時,高等教育中的傳統教授形式依然根深蒂固。隨著互聯網甚至是互聯網+的發展,許多課程的考試形式已經不適合高等教育了。如今的計算機速度、存儲的長效和即時查找功能,已經不需要去背誦公式和法則了,運用分析方法和提高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許多課程的考查形式需要進一步的調整和探索,做到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2 授課形式不拘一格,教學內容最優化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如今,多媒體教學已替代了大部分的高教課程。但是,更多的授課形式并沒有在在無線傳輸技術的發展下開發出來。無論是板書形式還是多媒體形式的授課,學生還是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已經在全校范圍內覆蓋WiFi信號,這樣,在交流學習上,老師和學生應該可以建立更多的教與學的形式。例如,學校的信息化中心可以參考某些高校開設的“易班教學”,開發一種學習型APP,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APP來進行互動,以一種學生更樂于實踐的方式來完成課前的指導、課堂上問答的互動和課后復習的交流,甚至開發多種新形式的考查方式。同時,完善優化教學內容,將基礎性、時效性和前沿性相結合,教師一是要扎實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要時時關注本學科甚至是交叉學科的前沿動態,拓展教學視野,提高教學敏銳性,積極主動地將新知識和新技能引進課堂,盡量避免教育的延后性。例如,在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新型可應用芯片要實時的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隨時了解電子技術的前沿。三是要重視專業的科研研究,將科研成果和科學技術深入學生課堂,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擴展教學內容,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帶教學,形成雙向助推,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 構建課堂參與氛圍,完善教學組織形式
高等學校的許多課程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課程完成理論基礎的介紹,實踐課程中開設驗證性或設計性實驗來輔助理論教學。實踐課程的內容一般是按照教學大綱設計的實踐內容來完成的,但是由于學時限制,學生只能按照老師的指導,完成很少部分的實踐內容,教學過程不完整。如若在實踐課程上,包括題目的設置、材料的準備、可行性分析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或探究性的設計與參與的話,會很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3],形成良好的課堂參與氛圍。同時,在高等教育中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生社交技能的提高以及人文道德素質的建設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大班教學和小班分組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小組學習中提高組內每個學生的人文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程度,也可增加一些競爭類的相關知識題目,以搶答形式促發組與組之間的良性競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開設團隊積分制、主動加分制、免試制等多種靈活的考核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設計自己的課程,以達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修學分制,從提高學生參與度方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 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生對學習方式改變的不適,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打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突破這一困難的過程中,不僅要通過學生內在學習主動性來解決,更要通過外部因素來引導,也就是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來推進。作為高校的教師,要以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出發點,把握本專業課程學習的特點,實時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動態和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從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形成適合當代大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師還可就本專業或本學科的學習方法進行滲透式的教育,在授課過程中,將自身或其他優秀學生的學習方法適當代入,也可以通過教學感受或學習經驗交流的形式,幫助學生加強對本專業或本學科的感悟與認識。同時,通過適當的外部誘因引發學生的內部動力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加入本專業或本學科的未來就業方向和應用領域,一方面使學生認清當今的就業形勢,一方面使學生對未來滿懷期待,有的放矢,幫助學生將壓力變動力,樹立危機意識,端正學習態度,從學習的“奴隸”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浪潮再次來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已成為其首要解決的問題,在深入研究提高高校的課堂教學質量時,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發展規律,真正從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要出發,師生和諧,教學相長。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又復雜的體系,在對其進行剖析和評價時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同時,要認識到高等院校的學生已具有了獨立學習和更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主見,他們不需要再在老師的監督下離開網絡,將思路鎖定在90分鐘的課堂內容上,是時候由學生、學校和教師共同關注這一問題了。
參考文獻
[1]紀花. 保障教學質量建立普通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J].科技創新導報,2011(26):184.
[2]李征,何在玉. 促進教學質量發展的關系模型的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15(30):223-224.
[3]楊繼新.論高校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 27(2): 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