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玉貴
特蕾莎·梅:接盤脫歐困局
文‖章玉貴

英國“脫歐”已不可逆轉,擺在特蕾莎·梅面前的任務清單多得數不清
處于國運變遷微妙時間窗口的英國,在“脫歐”黑天鵝飛出之后,隨著卡梅倫首相掛冠而去,也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瑪麗·梅。這位做事雷厲風行的前內政部長,盡管作風強硬曾被黨內同事詬病,但在英國國力與國際影響力呈現邊際衰退之勢的大背景下,要想重現昔日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的輝煌,幾無可能。
如今,英國“脫歐”已不可逆轉,擺在特蕾莎·梅面前的任務清單多得數不清。但是在實力決定國家行為空間的規律面前,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能力,即便大英帝國的雄心猶在,即便特蕾莎·梅如何強勢,恐怕也敵不過趨勢變遷的侵蝕。
英國曾經是這個地球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也是全球安全與經濟體系的主要擔保人,其帝國底蘊深厚,尤其在制度文化與金融領域,長期保持對世界的重要影響,甚至在其經濟總量不足中國三分之一的今天,英國依然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金融強國,倫敦依然是和紐約比肩的超級金融中心。但英國在撒切爾夫人時代結束之后,在過去25年里,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政治與經濟大手筆,甚至在守成方面的成績也是乏善可陳。
英國之所以從英倫三島擴張成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除了得益于工業化的驅動和海上力量投送體系的不斷發展之外,另一個極為重要的推手便是英國在促進貿易與資本全球化方面的不遺余力。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英國在“自由貿易”的旗號下,以當時獨步全球的軍事力量為后盾,以先進的工業品和金融制度文化為抓手,迅速占領全球市場,成為19世紀全球真正意義上的擔保人,更是金融帝國主義的早期代表,英鎊也是最早實現真正意義上國際化的貨幣,英鎊本位制曾長期主導全球金融體系。甚至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耗空之后,盡管英國國力大不如前,但英國依然憑借其帝國慣性與精明的國家戰略,與美國一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領導者。
如今,英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競爭排名中不斷下滑,倫敦在英國“脫歐”之后的全球戰略地位亦將不可避免地下降,預計法蘭克福、巴黎乃至盧森堡的金融中心地位將上升,英國能否最大限度分享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需要打個問號。如何處理好與中國關系,也成為英國當政者的頭等大事之一。
當然,特蕾莎·梅及英國相關政經領袖不會坐待英國沉淪,英國一定會在保持國家理性和區域安全與經濟關系的精致均衡之間不斷探索,至于成效如何,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