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業將站在時代風口?

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經濟結構轉型能否成功取決于新興行業的增長速度
在過去20多年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制造業投資成為主要財富來源。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將發生前所未有的巨變。經濟轉型期,哪些行業將站在時代的風口?
觀察行業風口,可以立足于三大維度:宏觀結構、制度變遷和產業升級。具體而言,在宏觀結構上,經濟增速下滑促使政府改變資源配置的機制——例如推動國企改革和市場化等——以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從根本上釋放市場活力,重塑盈利格局;在制度變化上,以財稅、投融資和地方融資平臺的變革倒逼和推動金融改革,從而使金融要素價格實現市場化,提高實體經濟運行的效率;從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看,在健全的產業體系基礎上,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品質生活和消費模式改變深刻影響著產業生態環境,現有企業的架構、組織模式和營銷形式都將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從上述邏輯出發,未來能夠持續領跑產業升級的三大風口值得關注。
其一,以信息服務和智能設備業為主的中國制造,將成為中國重塑產業競爭力的新興行業。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新商業模式帶來了無限可能。在互聯網模式下,中介從實體劃分為線上與線下兩大陣營,眾評模式對商品與服務的售后、品質、個性需求等方面發揮了以往所不曾有過的社會監督覆蓋網狀結構,企業與消費者在互動性、即時溝通性等方面大大加強,相應改變的還有企業因應變市場需要而更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在互聯網經濟的需求端,中國有著最為龐大的互聯網人口。中國互聯網人口達3.84億人,為國內人口的近1/3,但已經超過了美國與日本總和;中國互聯網經濟占GDP的5.5%,已經超過了美國(4.7%);而在供給端上,全球前20名的互聯網企業中,美國上榜11家,中國6家,共同形成了全球互聯網產業的G2格局。依托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結合中國在集成電路、物聯網、高端裝備制造等硬件領域所積累的研發能力,“中國智造”將成為中國工業轉型的主攻方向,而《中國制造2025》則為產業升級制定了具體的路線圖。
其二,教育供給側改革將給泛教育行業帶來發展的春天。
就業人口的平均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產業發展的后勁。經濟轉型從要素驅動步入創新驅動,智力貢獻度將達到60%-80%的水平,“知本”差距是衡量不同國家制造業發展潛力差距的重要指標。
在產業升級的倒逼下,教育供給側政策放寬已成必然,學前早教益智、職業技能與教育培訓等細分領域民營資本活躍,國內新三板市場掛牌初創教育機構數量逐步增多,行業空間正逐漸打開。
其三,制度改革的紅利釋放將給金融服務業帶來新的機遇。
經濟結構轉型能否成功取決于新興行業的增長速度,如果說,創業是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那么,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包括金融體系的結構調整必須匹配創業經濟的特點。民營銀行和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應該得到充分的發展。由此可以預期:民營銀行的牌照核準將進一步提速。互聯網金融、私募證券與股權投資基金業均成為民營資本最為集中的金融領域。
從發達國家的轉型經驗來看,除了金融之外,科技、消費服務、醫療保健行業也將面臨空前的發展機遇。中國目前上述行業的市值不到50%,將來會有愈來愈多的服務業上市并成為資本市場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