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蓉

內容摘要:現階段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到穩定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發展階段。流通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和基礎性產業更是呈現出結構性調整和智慧化轉型的新特點,已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快速轉型,迎來了我國流通產業以現代信息手段為契機實現智能化的機遇期。因此,我國流通企業必須要抓住新一輪工業浪潮下,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注重商業創新模式的發展,積極優化商業模式的升級轉型,提高流通企業的信息化、網絡化、現代化水平,為我國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源源動力,更為我國流通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階段的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提供不懈動力。
關鍵詞:經濟轉型升級 我國流通企業 商業模式 服務業 智慧化
經濟的發展與流通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流通企業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促進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流通企業的發展更是直接關系著國家經濟運行效率的提升。此時,恰逢我國各產業將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轉型升級,我國也將迎來各產業以現代信息手段為契機實現智能化發展的機遇期。因此,我國必須要積極完善流通企業商業發展模式,摒棄傳統發展思維,構建起新的流通企業發展模式,積極推動流通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提高我國流通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使流通產業憑借“互聯網+”實現深度轉型,最終形成經濟社會的“智慧經濟體”。
流通企業商業發展模式概述
商業模式主要是指一個企業利用自身的全部資源,在整個商業流程中將其服務和產品銷售給客戶,并從中獲取商業利潤的發展模式。其中,企業是由各種價值活動所組成的一個統一系統組織,在企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各種機制活動相互作用并相互聯系,共同組成了統一的價值網絡。而各種價值活動又按照一定的關系,形成價值獲取和價值創造,從而使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產生一定的關聯功能。流通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指流通企業基于現有的商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企業內外產業鏈和價值鏈,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內在機制創新,從而提高流通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流通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流通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使流通企業能獲取長期利潤,而提高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方式是流通企業利用自身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升級,從而改善企業的資源配置,提高流通企業的運行價值鏈,實現流通企業的深度轉型,迅速增長。
“十八大”以來,“互聯網+”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流通企業的運營方式、價值分布和商業模式,在未來,將不存在線上或線下之分,也沒有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分,現代信息技術將成為重要的社會基礎設施,通過線上線下的交叉融合,最終會形成全社會的“智慧經濟體”。因此,面對這種機遇和挑戰,我國流通企業需要重新定位市場,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提高企業資源整合能力,創新商業發展模式,從重新構建新型商業模式開始,為流通企業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我國流通企業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全面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長的新常態階段,然而,流通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適應新需求、新供給、新消費的發展步伐上還略顯不足。同時,在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我國流通企業的商業發展模式主要表現在市場規模發展速度逐漸減緩,消費需求由傳統的單一模式向多層次、個性化模式發展,而且高端消費逐步向大眾化消費轉變,市場發展空間更是從國內向國際迅速拓展。
(一)傳統流通企業商業模式正在衰退
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我國傳統流通企業商業模式正在逐漸衰退,尤其是傳統的百貨商店關閉現象極其嚴重。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014年我國有近50家大型零售企業商店的零售額較往年降低了0.7個百分點,且大型百貨商店關閉的數量高達38家。其中,關店最多的百貨品牌是瑪莎和百勝,如表1中所顯示,王府井、寶萊、中都等百貨品牌在二三線城市的關店現象也頻頻出現。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步入新常態外,關鍵原因還在于這些企業在發展中的創新性不夠,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沒有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注重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忽略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淡化了轉型的決心,導致了其逐漸被市場淘汰的局面。
(二)新型流通企業商業模式發展迅猛
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電子商務經濟發展迅速,比如B2C、C2C等網絡零售模式逐漸成為主流消費的新寵模式。而阿里巴巴更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的典范,這種網絡電商發展模式為商業企業構建了方便、快捷、安全的交易平臺,形成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之間的交流無障礙。在現階段,阿里巴巴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網上貿易市場,旗下有淘寶、支付寶、阿里云等諸多子公司,而由此引發的網絡電商企業發展模式創新更是集中發力。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61億,我國零售總額達到27898億元,同比增長49.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移動市場交易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傳統商業模式由線下交易走向線上交易,通過線上線下的交叉融合,推動了傳統流通企業商業模式同互聯網和大數據的進一步深度融合,帶動了上下游關聯產業的發展,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例如京東、當當網、唯品會等網絡電商企業的線上線下交叉融合發展均較好,不但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流通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
(三)流通企業商業模式競爭日趨激烈
從全球視角來看,全球約有40%的企業高管希望能夠通過商業模式創新來改變企業的經營危機,或者是能夠利用商業模式創新提高企業經營水平,以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從我國來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創客”,“創”字已經成為我國改革氣質的詮釋。尤其是產業創新升級,企業提質增效的現階段,創新已經成為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一大批創客走上了創業創新之路。然而,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經濟增速屢創新低,國際貿易增速更低,大宗商品價格深度下降,流通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很難改變整個產業的發展模式,因此,企業要在經營方式轉變和技術改革的雙重壓力下,快速實現商業模式創新。
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我國流通企業的轉型發展之路
(一)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型發展
我國的流通產業隸屬于傳統服務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我國的流通企業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對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依賴,盡管我國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已經快速發展,但是在流通領域中很多企業的信息化技術依舊發展遲緩,主要表現在應用力不夠和發展速度遲緩等。形成了我國流通企業成本高、資金周轉慢、浪費較大的問題。所以,要想改變這些問題必須要轉變商貿流通模式,轉變其經營發展模式,將傳統粗放型、勞動密集型模式向集約型、內涵式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以數量為發展目的轉變為以質量為發展目的,在發展過程中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作用。
(二)要向現代化流通方式逐步轉型發展
我國傳統的商貿流通發展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因此,必須要對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模式和流通方式進行升級和創新,流通方式的改變首先要從業態模式進行,一方面要遵循商業業態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高科技應用下的新型商業流通模式。積極鼓勵發展創新物流模式,構建科學化、系統化、信息化的現代流通配送體系,積極創建新的流通運作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促進商業流通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并逐步做好供應鏈的管理工作,提高流通效率,將流通企業的發展重點從銷售終端向流通環節轉變,使商貿流通產業鏈更加豐富。
(三)流通企業供應鏈一體化轉型發展
流通企業的供應鏈一體化發展就是要求流通企業改變傳統競爭格局,積極應用信息化技術進行資本和管理的改革,使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以實現流通企業的轉型升級。在現階段,我國流通企業一直存在企業發展規模小、整體實力較弱的瓶頸問題,雖然在近幾年已有大型零售企業誕生,比如京東、國美、大商等企業,但是其與世界大型零售企業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流通產業中的中小規模流通企業之間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且在供應鏈管理方面較為脆弱。而在我國的經濟轉型升級階段,生產專業化、集中化、智能化、現代化、一體化已經逐漸成為產業組織的基本特征。所以,我國傳統以制造業為主的供應鏈模式要逐漸向以流通業為主的供應鏈模式轉型,以便適應全球供應鏈轉變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流通企業商業模式發展中的困境
(一)流通企業信息化程度利用率不高
高新技術和信息網絡化是我國流通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而且技術設計和產品成本在流通經濟發展中的流動性也大相徑庭。其中,在技術流通環節中,生產背景與我國經濟流通體系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經濟發展中將人力資源、腦力勞動置入到流通循環中,是新興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從第三產業中的餐飲行業、零售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的發展歷史來看,其產業增值率較高,并且主要是以技術性流通貢獻和知識性貢獻為主要動力,占據勞動力的大部分,這種形式的發展說明技術信息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在經濟轉型升級階段,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必將淘汰傳統流通環節中的傳統商業模式,使地區經濟的發展逐漸擺脫孤立的發展模式。所以,我國傳統流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仍然是以傳統的方式管理,特別是物流配送體系、設備運用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導致了我國流通企業發展速度較慢、成本較高,嚴重阻礙我國流通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沿海地區流通市場主體能力偏低
在我國的流通企業發展歷程中,流通領域的經營主體較多,但是,大型流通企業數量較少,而且分布不平衡,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分布在北上廣等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而像中部、西部一些城市很少有較大規模的經營主體。此外,流通企業在發展中還缺少相應的流通標準和質量標準,一些行業在流通發展過程中的門檻較低,經營主體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流通行業存在較多的商業欺詐、制假造假等現象,流通市場主體能力的低下,嚴重妨礙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
(三)傳統商業模式風險大空間小
傳統商貿流通企業一般是處于中間環節,主要從事貿易業務,高附加值的服務較少,價值鏈較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容易導致效益降低。而且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極其容易被取而代之,因此其核心競爭力不高,在發展中容易受到上下游企業的擠壓,導致其發展空間較小。特別是當中小企業與大型品牌企業進行合作時,更是處于弱勢地位,行業話語權較低。此外,我國傳統流通企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對現金的依賴性較高,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維持正常業務,常常會以賒銷的方式進行經營,導致資金兩頭在外,使資金的使用率較低,并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
我國流通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策略
(一)加強網絡科技應用,促進商業模式創新
首先,在“互聯網+”戰略環境下,商業模式創新發展需要注重網絡信息技術與科技技術的“雙引擎”,從而注重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文化、模式創新及未來發展的變化需求。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改革是我國最大的紅利,因此在信息科技環境下,傳統流通企業商業模式為了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環境必須要注重模式創新,積極進行科技戰略創新,以便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探索出一條通向成功的發展之路。其次,要注重市場經濟環境下科技文化的發展,使企業在日常管理中形成一種科技價值觀念,因為科技文化是現代商業模式進行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商業模式轉型的過程中要注重新的戰略發展模式與科技文化的適應性發展,以便降低商業模式創新時的阻力。再次,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要注重其未來長期的發展趨勢。因為,商業模式創新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會使信息科技技術環境更加復雜,信息更新速度更快,所以,傳統商業模式在進行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未來發展,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戰略、資源戰略及信息戰略的創新。同時,傳統商業模式創新要注重市場原則,必須在市場經濟基本規則下進行創新,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創新發展戰略,以便適應飛速變化的科技環境。
(二)提高流通產業層次,注重管理模式創新
流通產業層次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經濟的轉型升級,所以產業層次的升級是促進流通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在提升流通產業層次時,首先要注重培育流通企業的發展,利用大型企業帶動地方小型企業的轉型,改變流通產業內部企業散亂小的現狀。其次要利用流通產業中大型企業發展流通商業園區,積極推動流通企業的集中發展,擴大流通企業的發展規模,促進流通企業向專業化、集中化、系統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從而提高流通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再次,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已經成為經濟市場越來越重視的資源類型之一,及時、有效地掌握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根據挖掘的信息資源,結合大數據和互聯網制定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戰略,從而有效促進商業模式的進一步創新發展。最后,傳統商業模式必須要融合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促進商業模式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發展,將日常管理納入到計算機信息管理軌道中,提高信息管理系統的效率,以便更好地整合企業信息資源,從管理的角度提高商業模式創新的形式。
(三)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促進流通企業轉型
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流通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發展首先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包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資本運作以及銷售能力等眾多方面,是企業在網絡環境下得以生存的關鍵。因此,在商業模式創新發展過程中,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發展技術,明確企業的發展優勢和劣勢,結合網絡經濟特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保障企業在瞬息萬變的網絡環境下轉型升級。其次,商業模式創新發展中核心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提升經營者的競爭壓力,只有提升了競爭壓力才能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因為企業面臨較大的外部壓力時必須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否則就會被市場所淘汰。所以,傳統流通企業要積極參與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構建網絡信息平臺,利用微信、APP等新技術工具實現與網絡、移動設備結合的發展模式,構建線上線下交叉融合發展的全渠道經營模式,實現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供應鏈管理系統,優化企業連鎖經營
經濟轉型升級階段,全球供應鏈模式均在重整,因此,流通企業必須順應這一發展趨勢,積極引導上下游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構建靈活、快速的供應鏈管理模式。首先要積極支持大型流通企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鼓勵加盟和投資,以促進小型企業的發展。其次要積極推動區域性連鎖企業向全國性連鎖流通企業轉變,積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跨行業、跨區域發展,使企業通過法人之間的相互參股和控股等多種發展形勢進行資源優化與整合,培育一批綜合能力強的連鎖流通企業。再次要積極鼓勵供應鏈的流通企業與其他方面的企業進行合作,加強產品研發,注重品牌產業的發展,提高流通企業自身價值。引導流通企業向上游供應鏈和下游消費者雙向發展,重點開拓農村市場,進行品牌營銷和大數據分析,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最后要大力支持流通企業完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和供應商管理系統,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以便使流通企業能夠協同應變各種市場變化,
(五)優化商貿流通主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流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營渠道較長、中間環節較多,很多產品都要經過生產者、批發商、市場、消費者等流通環節,嚴重影響產品流通速度,提升了產品流通成本。所以,流通企業發展中必須要優化商貿流通主體,完善商貿統籌建設,積極引導多元經濟主體參與其中,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實現完整保障體系。此外,流通體系必須要建立在各自不同特點的基礎之上,因為根據經濟發展體系中的產品流通特點,在經濟發展時要積極培育產品流通主體,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改善產品流通條件,擴大消費品市場融合,加強經濟轉型發展市場中品牌經濟的力度,打造特色商務品牌,協調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流通產業發展環境。而且還要積極突破行業界限和流通領域界限,強調整個供應鏈管理中上下游企業的宏觀管理,突破分管管理體制,清理各地制定的壟斷性經營政策,為流通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結論
在我國的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流通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必須摒棄傳統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商業發展業態,積極進行改革發展,順應時代需求,以便在經濟轉型升級階段處于不敗之地。同時,我國的流通企業還要注重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創新升級,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應用信息網絡技術,注重技術創新發展,完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聯性,注重企業信息流、資金流以及物流的一體化,構建新型流通企業的發展模式,為我國流通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階段的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提供不懈動力,更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智慧經濟體”提供源源動力。
參考文獻:
1.徐龍澤,孟柏丞.經濟轉型時期我國物流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3(5)
2.龔麗敏.新興經濟背景下商業模式對企業成長的影響:中國制造企業的證據[D].浙江大學,2013
3.趙書坤.網絡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
4.路紅艷.經濟“新常態”下流通業轉型升級方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17)
5.張越,趙樹寬.基于要素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機理及路徑[J].財貿經濟,2014(6)
6.楊寧.“一帶一路”視野下我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路徑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