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內容摘要:本文在永續盤存法的基礎上,增加人口凈遷移率這一變量,從而估算出我國各省市人力資本存量,利用2005-2013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人力資本及物質資本等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性差異。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和物資資本都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物質資本仍然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等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存在區域性差異,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高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發展相對滯后。最后,根據上述結論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永續盤存法 人口凈遷移率 人力資本 經濟增長 要素貢獻率
相關研究概述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孟望生等,2015),但在生產要素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方面,研究結論大相徑庭。一些學者認為物質資本仍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王靜,2015),然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人力資本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魏巍,2014等)。深入分析這些文獻,不難發現,造成研究結論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測算方法上莫衷一是。
目前國內關于人力資本的測算普遍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受教育年限法。因其簡單直觀,相關數據指標容易獲取,受教育年限法受到大多數學者的青睞(黃維海、袁連生,2014等);二是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健康人力資本、教育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結構等要素代替人力資本要素(劉萬霞,2014等);三是采用永續盤存法、收入法、生產函數法等估算全國人力資本存量(錢雪亞,2008等)。梁潤等(2015)指出由于教育指標未考慮教育質量、工作經驗、人口遷移、工作培訓等因素對個體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因此受教育年限法并不能準確地衡量人力資本存量的變動;收入法、生產函數法大多基于強假設,測量結果有待進一步檢驗;而永續盤存法能夠通過對估算技術和關鍵變量的科學處理實現對人力資本有效測算,已經逐步廣泛應用。例如,錢雪亞(2008)系統論證了運用永續盤存法估算人力資本存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力資本存量估算體系,并估算出1995-2005年中國人力資本存量水平。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對于人力資本的測算并未考慮到勞動力流動因素。實際上,勞動力流動可能導致人力資本存量變動及相應的潛在產出“外溢與滴漏效應”沖擊,改變部門間勞動力配置結構,實現經濟結構轉換(樊士德、姜德波,2011)。在勞動力流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估算我國省際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物質資本測算方面,全國及省際物質資本存量數據并不能直接從官方統計年鑒資料中查到,學者大多運用永續盤存法借助于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指標進行估算。但由于在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基期資本存量及折舊率等參數設置上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估算出的物質資本存量存在較大差異。以折舊率的確定為例,有些學者根據經驗直接設定一個資本折舊率(舒輝,2014);沈利生、喬紅芳(2014)將1952-2012年整個時間序列分為10不同時間段,然后分別計算各時段的平均折舊率;還有一些學者(錢雪亞,2008等)在設定不同類別資本品(建筑安裝工程類、設備工器具類及其他投資品類)的使用年限和設備殘值率的基礎上,采用資本品的相對效率幾何遞減模式計算資本品的折舊率等等。
進一步地,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創新能力、資源儲存、人才狀況和宏觀政策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基于全國總體的生產要素貢獻率研究難以體現區域異質性(Ishise & Sawada,2009;古耀杰、任艷珍,2015等)。然而,以往關于生產要素對于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大多數基于全國整體資本水平估算,相比較全國整體研究,省域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測算難度較大,已有研究并不深入。因此,本文嘗試在永續盤存法的基礎上,增加人口凈遷移率變量,重新估算出我國各省市人力資本存量及物質資本存量,并利用2005-2013年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人力資本及物質資本等要素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性差異,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省域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存量的估算
(一)各省市人力資本存量的估算
目前,對于人力資本存量的估算多限于全國范圍內,對于各省區的人力資本存量估算很少有學者涉及。考慮人力資本具有高度的人身依附性和流動性,省域人力資本的研究應考慮人口流動的因素(錢雪亞,2008;2012)。本文在錢雪亞的研究基礎上,假設遷入人口與現有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一致的前提下,考慮人口流動的影響,通過增加人口凈遷移率變量,對永續盤存法進行適當的改進,從而估算出1995-2013年間我國各省人力資本存量水平。
各省市人力資本存量的估算公式為:
Ht=It+(1-δ+ν)Ht-1 (1)
其中,Ht為報告期人力資本存量,It為報告期的人力資本投資量,δ為人力資本折舊率,ν為凈遷移率。
對(1)式中關鍵變量處理說明:
初始資本存量(H0)。采用錢雪亞等(2008)估算的2005年全國人力資本存量35741億元,然后根據各省市人力資本重置存量構成比例將其分解到各省市,得到2005年各省市人力資本存量,以此作為各省市初始人力資本存量。
報告期投資(It)。人力資本投資計算公式為:
It=(Lt-Lt-1)[yt(Xgt+Xst+Xpt)] (2)
其中,Lt為第t年末勞動人口數量,Xgt為政府教育生均支出,Xst為企業及社會團體教育生均支出,Xpt為居民個人支出,yt為平均受教育年限。
投資價格指數(Pt)。人力資本投資價格指數衡量公式:
(3)
其中,PXi(i=1,2,3)分別為居民生活消費價格總指數(CPI)、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教育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WXi(i=1,2,3)分別為教育事業費支出統計中的常規性支出額(個人支出加上商品服務類支出)、教育事業費支出中的專門性支出額(其他資本性支出)、居民文教娛樂人均消費支出。
折舊率(δ)與凈遷移率(ν)。人力資本折舊率直接采用錢雪亞等估算的結果5.14%;利用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提供的基礎數據,整理可得各省份人口凈遷移率。
(二)各省市物質資本存量的測量
采取永續盤存法估算物質資本存量的基本公式為:
Kt =(1-δ)Kt-1+It /Pt (4)
其中,Kt、Kt-1分別為第t年和t-1年的物質資本存量,It為報告期物質資本投資量,Pt為報告期投資價格指數,δ為物質資本折舊率。
指標說明及估算:初始物質資本存量直接采用錢雪亞等(2008)估算的1995年全國物質資本存量(83195億元);物質資本投資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代替;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來消除價格等因素變動的影響;折舊率采用錢雪亞估算出的結果12.5%。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基礎數據可以估算出1996-2013年全國物質資本存量,然后依據每年各省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將全國物質資本存量分解到各省市,從而得到各省市2005-2013年的物質資本存量。
模型構建及數據處理說明
(一)模型構建
基于C-D生產函數模型,以人力資本存量、物質資本存量及就業人員數量為控制變量,構建計量模型探究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等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性,基本模型為:
yit=InY(it)=InAit+αInKit+βInLit+γInHit+ai +μit (5)
其中,i表示省份(i=1,2,...,N),t表示時間(t=1,2,3,...,T),Y(it)為第t年各省市GDP,Kit、Lit、Hit分別表示第t年各省市的物質資本存量、勞動力存量(就業人員數量)和人力資本存量,Ait為第t年的技術進步水平,α、β、γ分別為物質資本存量、就業人員數量和人力資本存量的產出彈性,ai表示影響著yit但又不隨著時間變化的所有無法觀測的因素,μit為誤差項。
為了明確物質資本存量、就業人員數量和人力資本存量等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引入增長速度方程,利用增長速度方程進行因素分析,從各經濟變量相對變化的角度來觀察經濟增長要素貢獻率。
基本計算公式為:
(6)
其中,要素年均增長率可表示為:,yn為某要素報告期絕對數,y0為某要素基期絕對數,n為期數。
(二)數據來源及方法選擇
本文運用stata11.1軟件,選取2005-2013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不包括西藏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數據為樣本建立面板模型。其中,模型中各省市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直接使用本文估算的結果,各省市生產總值GDP和就業人員數量可以從官方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中獲得。
實證分析
通過F檢驗和BP檢驗說明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都非常顯著,進行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由于面板數據存在序列相關性和異方差性,使用FGLS對序列相關和截面異方差進行修正,全國及東西部面板數據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一)全國實證分析
根據表1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全國面板數據中總體R2為0.9480,說明樣本總體的擬合優度非常好。InK、InL、InH變量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物質資本存量(InK)、就業人員數量(InL)和人力資本存量(InH)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而言,物質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0.558,即物質資本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提高0.558%;勞動力存量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0.289,即勞動力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提高了0.289%;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 0.131,即人力資本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提高 0.131%。結果表明,物質資本仍然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大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同時也說明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十分有限,未來有很大提升空間。
(二)東西部地區比較分析
根據表1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東西部面板數據中總體R2分別為0.9802和0.9766,說明樣本總體的擬合優度都非常好。東部和西部InK、InL、InH變量的系數符號均為正,且數值有較大差異,表明物質資本、就業人員數量和人力資本等要素對東西部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存在區域差異。從FGLS修正的回歸結果看,物質資本存量對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其對東西部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達到0.4604和0.6579;就業人員數量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3013和0.2857;而東西部地區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均較小,分別為0.2326和0.0493。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發展相對滯后,人力資本的使用效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不同地區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分析
由公式(6)和表1中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各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見表2。通過分析可知:
1.勞動力、物質資本及人力資本等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首先,從總體來看,全國、東部及西部地區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排序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就業人員數量。其中,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高于其他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而西部地區表現的尤為明顯;其次,從區域比較來看,西部地區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高于東部地區,與此相反的是,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和就業人員數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高于西部地區,表明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物質資本投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推動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而東部地區由于具有區域、政策、人才引進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優勢,人力資本對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2.各地區物質資本貢獻份額遠高于人力資本貢獻份額,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從全國層面看,人力資本貢獻份額為 21.04%,遠低于同時期物質資本81.34%的貢獻份額。從區域層面看,東西部地區物質資本貢獻份額分別為61.53%和94.44%,而人力資本貢獻份額則為39.47%和8.6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投資收益仍未提升到較高水平,單純依靠物質資本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做法將日益暴露出其內在動力的不足。此外,西部地區人力資本貢獻份額遠低于東部地區人力資本貢獻份額,說明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發展滯后,較低的人力資本貢獻率越來越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障礙。
3.一般勞動力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十分有限,與其產出彈性不協調。一般勞動力對全國、東部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產出彈性分別為0.29、0.30和0.29,大于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但是,全國、東部及西部地區一般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只有4.24%、2.57%和0.39%,遠低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說明一般勞動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因此,應加大對一般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增加職業技術教育投資,提高一般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從而縮小東西部地區差異,促進人均收入公平分配。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永續盤存法估算出2005-2013年間我國各省市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依據2005-2013年的宏觀經濟數據,運用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人力資本、物質資本以及就業人員數量等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得出結論如下:
第一,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的影響,物質資本仍然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第二,人力資本及一般勞動力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十分有限,遠低于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說明人力資本及一般勞動力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第三,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高于西部地區,且東部地區人力資本的作用逐漸凸顯,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發展相對滯后。
針對上述結論,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如下:
加大物質資本投入的同時,著重提高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一直以來,物質資本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然而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遠低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有限,人力資本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由于人力資本的投入到產出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其投入效應具有時滯性,不能夠一蹴而就,因此,應當采取長期的政策支持。具體來說,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大幅度增加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尤其要注重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從而提高國民整體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術水平,增加我國人力資本的積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同時,加大對就業人員職業技術培訓和教育,完善各地區工作技能培訓、崗位培訓及綜合能力培訓體系,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降低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完善人力資本要素與物質資本要素的匹配程度及協調配比,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同等情況下,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匹配程度和協調比例越高則其效能損失就越小,相應地經濟效率也就越高。因此,完善我國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匹配程度對于提升經濟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十分有限,遠低于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西部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因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傳統重視物質資本投資轉向重視人力資本積累,采取相應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新能力,進而提升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此同時,更加注重人力資本要素與物質資本要素的匹配與均衡發展,達到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最佳協調比例,從而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孟望生,王詢,李井林.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對增長貢獻的變化——邏輯推理與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6)
2.王靜.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基于1997-2012年省際面板數據估計[J].現代管理科學,2015(2)
3.魏巍,李強.人力資本積累、經濟增長與區域差異——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 軟科學,2014(1)
4.錢雪亞,王秋實,劉輝. 中國人力資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 [J]. 統計研究,2008(12)
5.錢雪亞.人力資本水平統計估算[J].統計研究,2012(8)
6.梁潤,余靜文,馮時.人力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測算[J]. 南方經濟,2015(7)
7.樊士德,姜德波.勞動力流動與地區經濟增長差距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2)
8.沈利生,喬紅芳.重估中國的資本存量:1952-2012 [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7(4)
9.古耀杰,任艷珍.人力資本、R&D、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的實證分析[J]. 經濟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