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摘論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就兩岸關系發展發表講話,使“九二共識”再次成為兩岸高頻詞,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于民進黨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上。坦白地說,民進黨以“維持現狀”為核心的兩岸政策,雖然在臺灣地區“二合一”選舉中蒙混過關,但是,要真正落實到兩岸關系發展的實踐,“九二共識”才是最務實的選擇。
如果民進黨要維持兩岸現狀,作為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就是現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8年來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與兩岸均堅持“九二共識”密不可分。接受兩岸和平發展的果實,便應認可成果背后的基礎,否則就如同只要樓閣、不要地基,是矛盾而不現實的。
“九二共識”之所以能成為兩岸政治基礎,在于它對兩岸關系性質的界定。其核心意涵是一中原則,確定了兩岸不是國與國,也不是“一中一臺”。如同簽署任何協議,都要首先明確雙方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彼此權利和義務。這是良性互動的前提。民進黨執政后,要想維持兩岸良好互動,也必須對兩岸關系的性質作出明確表述。這是不能回避的。
眾所周知,“九二共識”的達成過程并不順利,經過多次反復與磨合,才找到這樣一個兩岸都可接受的平臺,讓曾經兵戎相見的雙方,結束對抗和猜疑,坐到談判桌前。“九二共識”所代表的“求同存異”精神,閃耀中華民族智慧,受到多方肯定。而且,經歷20多年的實踐檢驗,“九二共識”已成為兩岸互信的重要基礎。
兩岸關系已經與8年前完全不同,海峽兩岸除了共同的血緣、歷史、文化,還多了很多現實的聯結,千絲萬縷,難舍難割。民進黨何不順勢而為,多為臺灣人民的福祉著想呢?

“臺灣人是不是中國人?”一個原本不應該存在的問題,卻讓臺灣陷入20多年的認同困境,影響到臺灣的社會團結與競爭力。
臺灣人在臺灣,如同上海人在大陸,都只是個地域性的身份名稱而已。如果臺灣“獨立”成為一個“國家”,臺灣人當然就不再屬于中國人,而只能算是華人,但是只要“憲法”仍然有效,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雖然多元,但其核心仍是中華文化。泛綠政黨這些年的策略是以揚舉多元文化來壓抑中華文化,以凸顯日本殖民“貢獻”來貶低中華文明。泛綠政黨應該認識到歷史與文化的“去中國化”不可能成功的,反而會讓臺灣在與大陸競爭時,失去最可貴的文化資產。一時選舉的勝利并不代表“去中國化”成功,中華文化的力量不容易如此被推倒。
臺灣是一個小島,沒有本錢自我切割社會的集體認同。“我是臺灣人”當然是臺灣社會的集體身份認同,但是當對中國人的認同愈少愈負面時,也會快速失去同為中國人的13億人民的關心與支持。當民進黨在竊喜“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比率攀升時,他們沒有想到,兩岸沖突可能性的曲線也在上升。
蔡英文正在為如何因應“九二共識”而煩惱。我們希望她查覺,臺灣更大的隱憂是“去中國化”的列車正在一些得意于勝選的人士驅使下快速前進。希望即將上任的蔡英文能夠勇敢勸阻泛綠人士“去中國化”的操作,接受“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如此才能為臺灣避免災難,找回兩岸的生機。

各方都在高度關注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將如何表述兩岸關系的政治定位,相信蔡及其智囊們也都在絞盡腦汁。然而,如果屆時蔡英文仍然使用她一貫模糊的蔡式語言風格,那么未來的兩岸關系就不會只是所謂“冷和平”能形容的。
在臺灣選后,美國先后派了副國務卿布林肯及前駐大陸大使芮效檢、前在臺協會臺北處長包道格,赴北京會晤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同時,也先后派遣了前副國務卿伯恩斯及前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重要學者容安瀾與葛萊儀,前來臺北會晤蔡英文。
可見盡管近年不斷傳出美方顧慮國民黨當局與大陸互動太密切,但是,美方更擔心的是臺灣與大陸互動不良,甚至重回兩岸對立互斥。因此,蔡英文無論私下或公開場合都向美方保證不會有“意外”,也會維持臺海現狀。過去蔡所參與的李登輝“兩國論”與陳水扁“一邊一國”,即被美方視為制造意外及企圖改變臺海現狀,均遭美方嚴詞反對。
大陸“兩會”期間,從習近平到相關官員、學者和媒體,都極力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以及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這些言論均具針對性,即要求蔡英文明確表述“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
可以判斷的是,一旦蔡英文在就職演說缺乏對“九二共識”的誠意,其直接后果將是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中斷,進而影響陸客來臺意愿、臺灣減少獲自大陸的經濟利益、國際空間遭到限縮等等,這應該不只是最近某些人士所稱的“冷和平”而已,而是具有一定 “熱”度的沖突和動蕩。

即將上臺的民進黨當局首位“行政院長”千呼萬喚始出來。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者、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宣布由前“財政部長”林全出任新當局“行政院長”及負責“組閣”事宜。林全這些年先后擔任小英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民進黨智庫“新境界”執行長,更是蔡英文選舉政綱的操盤手,早已被視為蔡英文的頭號幕僚,如今成為蔡英文當局的政策執行長,島內政壇并不意外。
蔡英文一直把林全作為“行政院長”的第一人選,這固然是看中林全在財經方面擁有完整的歷練,既是知名的財經學者,又曾任職財經技術官員,也在業界擔任過公司高層,可營造新當局“拼經濟”的形象,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任用無黨籍的林全掌控“行政院”,也避免民進黨各派為權力分配而掀起內斗。
林全是“外省第二代”,多年來能在以本土為主的民進黨陣營站穩腳跟,可見其有過人之處。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以及后來入主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林全都獲其重用,甚至被稱為“綠營財經舵手”。蔡英文接掌民進黨后,也對同是學者出身的林全高度信任。然而,相較于民進黨不少人對兩岸經合抱有敵意,林全對兩岸經貿交流則持較務實的態度。
他曾于2014年以小英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的身份前往北京進行經濟方面的交流。去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和大陸發展關系是不可避免的,臺灣和大陸沒有好的經濟關系,臺灣的經濟是會有問題的,民進黨應盡量避免雙方處在尖銳對立狀態。但如果蔡英文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兩岸經合勢必受沖擊,也影響臺灣融入區域經濟。這對林全而言無疑是最艱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