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楠馬澤威王文娜王燕菲
①中國.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心理學系(廣東東莞) 523808 ②廣東科技學院思政部(廣東東莞) 523083 △通訊作者E-mail:wyfyanfei315@163.com
·論 著·(社會心理)
自尊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曾偉楠①馬澤威①王文娜①王燕菲②△
①中國.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心理學系(廣東東莞) 523808 ②廣東科技學院思政部(廣東東莞) 523083 △通訊作者E-mail:wyfyanfei315@163.com
目的:研究自尊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作用。方法:以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廣東省某大學511名大學生為被試,采用心理安全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為工具進行測評。結果:中介效應檢驗提示,自尊可能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間發揮部分中介的作用,進一步以Bootstrap法構建中介效應ab的95%置信區間,結果提示中介效應顯著(95%置信區間0.083~0.145),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擬合優度檢驗也證明模型擬合良好(χ2=197.192、df=24、GFI=0.916、AGFI=0.842、CFI=0.921、NFI=0.911、RMSEA=0.119、SRMR=0.050)。結論:自尊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間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是心理安全感對生活滿意度作用間的重要中介過程。
心理安全感;生活滿意度;自尊;中介作用
作為影響幸福感最重要的認知因素,生活滿意度受到了額外的關注[1-3]。生活滿意度是認知層面的,解釋了個體對于目前生活和未來將要面對的生活的感知狀況。作為幸福感的預測指標之一,生活滿意度在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上有重要意義,而作為認知因素,生活滿意度也較易測量,這些特性都使得生活滿意度被廣泛研究。從需求的角度講,對生活滿意程度的感知會隨著個體的需求,包括想要達到的目標、愿望等的實現而提高,假如個體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對目前的生活狀況感到不滿意。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歸屬與愛)、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從前三者的低層次需求到后兩者的高級層次需求遞進,因此生活滿意度可以通過這些需求的實現程度進行預測[4]。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低層次需求與高層次需求對生活滿意度這一認知因素起到了顯著的預測作用。心理安全感作為一種較低層次的需求,在個人對生活滿意程度的感知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離開了基本的安全感體驗,個體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會降低。比如,在一些貧窮的國家,由于經濟上的不滿足,即個體不能輕易感覺到經濟上(金錢)的安全,他們對生活的滿足感顯然低于發達國家的個體[5]。按照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的低級需求越滿足,那么他進入下一層次的需求也就越高,比如高級層次需求的自尊[6],因此在心理安全感預測生活滿意度的因果過程中,我們認為自尊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即心理安全感并非單純地直接影響生活滿意度,而是經過自尊這一高級需求后作用于生活滿意度的。對自我的接納、欣賞以及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被稱為自尊[7],自尊已被證實是生活滿意度的正向預測指標[8-9]。一系列的研究指出了低自尊的個體傾向于報告更多的負性情緒,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也比高自尊的個體低很多,比如1項在31個國家,囊括13000名大學生被試的跨文化研究發現,自尊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性很高[]。
因此,我們提出圖1所示的自尊的中介作用模型,根據該模型,我們假設:心理安全感顯著地正向預測自尊以及生活滿意度(路徑系數a、c'顯著),自尊也顯著地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路徑系數b顯著),即心理安全感體驗越高,自尊越強,對生活的滿意度程度也越高,同時自尊也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間扮演了中介的角色。
1.1對象
以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廣東省某大學抽取541名大學生為被試,發放問卷541份,得到有效問卷511份(94.5%)。男性220人(43.1%),女性291人(56.9%),全體被試的平均年齡為(21.14±1.543)歲,男性的平均年齡(21.31±1.534)歲,女性的平均年齡(21.01±1.539)歲。
1.2方法
采用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體驗。SQ由16個題目構成,包含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2個因子。量表采用5級評定法,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別記1到5分,報道的全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796,重測信度為0.742。本研究中全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890,合成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的點估計值為0.820,Bootstrap法重復抽樣5000次后構建的95%置信區間[11]95%CI= 0.794,0.842,當合成信度達0.50時,測量工具在反映真分數時即可獲得基本的穩定性[12]。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 Esteem Scale,RSES)對大學生的自尊進行測量。RSES是由10個項目構成的單維度自評量表,采用李克特4點量表形式,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分到4分,報道的內部一致性為0.783,重測相關系數為0.51~0.75,平均為0.72。本研究中GSES的Cronbachα系數為0.865,RSES的CR=0.868(95%CI=0.846,0.887)。
采用適合我國大學生群體使用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Applicable To College Students,CSLSS)對生活滿意度進行測量[13]。CSLSS由6個題項共2個因子構成,前5個題目測量了客觀滿意度,最后一個題項反應被試的主觀滿意度,6個題項相加即為個人生活滿意度總分,采用7級評分,從“十分滿意”到“十分不滿意”進行評價。本研究中CSLSS的Cronbachα系數為0.550,CSLSS的CR=0.572(95%CI=0.531,0.613)。,考慮到本量表題目量較少,而Cronbachα系數的計算方式與量表長度有較大關系,在題量較少時其數值也會較低,本量表的合成信度大于0.5,可以使用。
1.3統計處理
采用SPSS 19.0、Mplus 7.0、Amos 21.0數據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采用傳統的步驟法檢驗中介效應,并采用結構方程對中介模型進行檢驗。
2.1初步統計分析
表1給出了各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和點相關系數,進一步通過偏差校正Bootstrap法求出各點相關系數的95%置信區間。偏差校正Bootstrap法重復抽樣5000次后,各變量間都保持著顯著的正相關,在大樣本的條件下各變量的相關性依然成立。綜合點相關系數和置信區間,可以初步判斷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體驗越高,自尊和生活滿意度越會顯著上升;大學生的自尊越高,對生活越有滿足感。

表1 變量間的相關(n=511)
2.2中介效應檢驗
按照傳統步驟法[14],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體驗正向預測了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總效應十分顯著(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0.184,SE=0.018,t =10.158,P=0.000,95%CI=0.148,0.219),說明大學生的安全感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關系成立。繼續執行中介效應檢驗,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顯著預測自尊(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0.295,SE= 0.016,t=18.941,P=0.000,95%CI=0.265,0.326),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的回歸提示生活滿意度被中介變量自尊(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 0.382,SE=0.049,t=7.865,P=0.000,95%CI= 0.287,0.477)顯著預測。盡管加入了中介變量,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體驗對生活滿意度的直接效應依然顯著(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0.071,SE= 0.022,t=3.193,P=0.001,95%CI=0.028,0.115),總效應始終大于直接效應(0.184>0.071),提示自尊發揮的可能是部分中介的作用。
為了得到更可靠的分析結果,采用不對稱置信區間法直接構建中介效應值的95%置信區間,以置信區間是否包含0來判定中介效應的顯著性[15-16]。以百分位和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重復抽樣5000次,求出中介效應值的95%置信區間。表2給出了bootstrap法得到的中介效應值的平均點估計值和95%置信區間,可以看出中介效應值的95%置信區間都不包含0,說明中介效應十分顯著。

表2 非參數百分位和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所得中介效應置信區間
2.3模型擬合
在模型的擬合上采用Amos軟件以包含觀察變量(observed variable)、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的潛變量模型(latent variable model)更全面地考察圖1理論模型對數據的擬合優度(goodness of fit)。自尊由單一維度量表所測量,因此采用項目打包策略中的平衡法[17],以2個項目為1組對Rosenberg自尊量表進行打包,打包后自尊有5個指標變量。首先構建部分中介模型,即心理安全感同時指向自尊與生活滿意度,自尊指向生活滿意度,擬合結果(χ2=197.192、df=24、GFI=0.916、AGFI= 0.842、CFI=0.921、NFI=0.911、RMSEA=0.119、SRMR=0.050)的各種指標都達到了可以接受的擬合標準[18]。接著將心理安全感到生活滿意度的直接路徑固定為0,構建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擬合結果(χ2=199.629、df=25、GFI=0.910、AGFI=0.825、CFI=0.910、NFI=0.910、RMSEA=0.117、SRMR =0.051)提示部分中介模型對數據的擬合更為理想,驗證了傳統步驟法的結論。限定男女性別潛變量間的路徑相等,進一步對部分中介模型做性別的組間不變性比較分析[19-20]。性別的跨組分析顯示,所得卡方差在其相應的自由度差不顯著(性別組別上:Δ=1.118、Δdf=2、P=0.572),表明模型不受性別差異的影響,因此圖1所示的中介模型(結構方程部分)能解釋自尊在大學生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

圖1 自尊的中介作用模型(結構方程部分)
有學者提出,對未來的安全需求是構成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21],本研究也證實安全感對生活滿意度的總效應十分顯著,這與預期假設符合,當個體對當前以及未來的安全有充分的把握時,將更多地表現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以及充分的幸福感。從客觀上講,個體離開了基本的安全需求,比如在貧困國家中尋求更多金錢以獲得經濟安全感的個體[4],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將降低生活滿意度[22-23]。心理安全感也被認為是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者心理的危險或風險,在處置應對上的有力或無力感[24],假如心理安全感低,那么對于自己的身心安全有很大的不確定感,也導致惶恐度日,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就比有充足安全感的個體低很多,況且不充足的心理安全感體驗將使個體會更多地經受抑郁等負性情緒[25-26],也使得個體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感知以及滿意程度偏向消極。
按照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個體才會進一步尋求更高級的需求,比如自尊,當這些需求都得到滿足并維持時,個體會感覺到愉悅感,高層次的需求將(自我展示,即自尊)逐漸地取代低級需求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4,6]。從基本需求到高級需求的實現,最后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的提高,不難理解自尊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間發揮的中介作用。在個體有充足的安全感體驗后(生理安全、經濟安全、健康需求等),將向高一級的需要層次遞進,自尊是是高級需求的代表(自我展示以及被認同),在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也建立了基本的健康保障體系,個體并不擔心受到戰爭等可能對自身安全造成損害事件的威脅,因此作為人類的天性,被尊重和被接受的渴望就會出現,個體更多地參與到能獲得同伴以及外界認同的活動中。安全感體驗越得到滿足,表示個體已經不必要繼續為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而努力,他們更強烈地往更高級的需求遞進[6],當自尊沒有被滿足,也就是低自尊的出現,就會導致整個需求結果的不平衡,進而降低個體對生活的滿意程度,這也解釋了心理安全感經過自尊后作用于生活滿意度的間接效應能解釋因變量最多達1/5的方差,并且各評價指標都說明間接效應規模很大的原因。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那么對生活滿意度的效應也越大,在這個因果過程中,心理安全感的提高,也導致自尊的相應提高(如前文所述,個體傾向于更多地表現自我以獲得認同),而心理安全感發展越充分,對自我認同等高層次的需求就越強烈,通過高層次的間接作用,最后對生活滿意度產生效應。本研究發現,低層次的心理安全感越高,促使個體產生越強烈的自尊需求,對自我認同的追求又正向地影響生活滿意度,自尊越得到滿足的個體,會對生活有更多的滿足感,這與部分研究的結論相一致[8]。獲得他人的肯定,自我表現并且自我悅納,是我們在獲取了充分的低級需求后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6],自尊作為一種高級需求,在外顯態度的測量上(本研究所測量為外顯自尊)越高分說明被試對于自我越接納,更加能體驗到伙伴以及外界對自身存在的肯定[7],在高級需求的層次上越能體驗到滿足感。心理安全感被滿足后會促使個體更多地向高級需求遞進,假如個體能體會到個人存在的重要性,獲得他人肯定,那么高級需求就被滿足了,即自尊體驗的出現將提高個體對目前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這與Maslow需要層次理論的實現方向一致。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確實能解釋生命質量包括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也存在部分局限,一方面所選用被試均是來自廣東省某大學的成年大學生,那么研究所得結論能否進一步推廣到中國其他省份的大學生,或者說能否進一步說明全體成年人的狀況,還有待探討。所收集數據并非縱向數據,因此并不清楚心理安全感對生活滿意度的長期效應,有多少是被自尊所中介的。最后,自尊僅發揮了部分中介的作用,需要繼續探討除自尊外,在心理安全感與生活滿意度間存在的其他中介變量,并構建多重中介模型進行驗證。
[1]Eid M,Larsen R J.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M]. Guilford Press,2008:112-115
[2]Martikainen L.The many fac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finnish young adult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9,10(6):721-737
[3]和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感戴,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7):1011-1014
[4]Kuppens P,Realo A,Diener E.The rol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 across n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5(1):66-75
[5]Diener E.Culture and well-being:The collected works of Ed Diener[M].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09:212-214
[6]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7]Mruk C J.Self-esteem research,theory,and practice: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M].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6:69-70
[8]Ye S,Yu L,Li K-K.A cross-lagged model of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2(4):546-551
[9]裴璐,趙晶晶.自尊在高師生孤獨感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611-612
[10]Clauss-ehlers C S.Encyclopedia of cross-cultural school psychology[M].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10:25-26
[11]屠金路,金瑜,王庭照.bootstrap法在合成分數信度區間估計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2006,28(5):1199-1200
[12]Raines-eudy R.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test for differenti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An empirical demonstration[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2000,7(1):124-141
[13]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10):19-24
[14]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15]Hayes A F.Beyond Baron and Kenny: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the new millennium[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9,76(4):4084-4086
[16]方杰,張敏強,邱皓政.中介效應的檢驗方法和效果量測量:回顧與展望[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28(1):105-111
[17]吳艷,溫忠麟.結構方程建模中的題目打包策略[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12):1859-1867
[18]溫忠麟,侯杰泰,馬什,等.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與卡方準則[J].心理學報,2004,36(2):186-194
[19]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274
[20]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78-80
[21]Cummins R A.The domains of life satisfaction:An attem pt to order chao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6,38(3):303-328
[22]Howell R T,Kurai M,Tam L.Money buys financial security and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Testing need theory in affluenc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3,110(1):17-29
[23]沈智豪,劉倩華,余俊毅,等.大學生安全感與家庭環境因素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127-130
[24]鐵怡,趙久波,張小遠.安全感與幸福感:愛與歸屬感的中介作用和戀愛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612-615
[25]Shapp L K,Lipsky M S.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cross the lifespan:A review of measure for use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J]. Am Fam Physician,2002,66(6):1001-1008
[26]郭梅英,張平,張玉英.大學新生適應與安全感,生活事件,社會支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584-585
http://www.cjhp.com.c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The Mediate Role of Self-esteem
Zeng Weinan,Ma Zewei,Wang Wenna,et al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ate role of self-estee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urity,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Methods:A total of 511 college adult students were enrolled and measured on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Results:The self-esteem might play a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ecur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which then was confirm by Bootstrapping,constructing the 95%confidence intervals of the indirect effect(95%CI 0.083-0.145),and the latent variable model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model had a high fitting degree(χ2=197.192,df=24,GFI=0.916,AGFI=0.842,CFI=0.921,NFI=0.911,RMSEA=0.119,SRMR= 0.050).Conclusion:Self-esteem is confirmed a mediated role between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ecurity;Life satisfaction;Self-esteem;Mediating role
R395.9
A
1005-1252(2016)10-1491-04
10.13342/j.cnki.cjhp.2016.10.015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15A030310517);湛江市科技攻關計劃(編號:2014B01017);東莞市科技計劃一般項目(編號:2014106101043);廣東醫學院科研基金(編號:M2014059)
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