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山
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
不同配比基質對翠菊幼苗質量的影響
王明山
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
本試驗對翠菊種子不同配比播種基質做了簡單的研究,找出了最適合翠菊種子發(fā)芽的最佳基質配比,也是最適合翠菊最佳壯苗的生長基質,即T3處理草炭∶珍珠巖∶蛭石∶有機肥(4∶2∶2∶2)。
翠菊播種基質影響
翠菊【Allistephus chinensis Nees.】,屬于菊科翠菊屬,別名江西臘、藍菊、五月菊。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莖直立,株高30~90厘米,莖有白色的糙毛。葉片互生,廣卵形或三角狀卵圓形,中部葉卵形或匙形,具有不規(guī)則粗鈍鋸齒。頭狀花序單生枝頂,花徑3~15厘米。苞片數多層,苞片葉外層為革質,內層為膜質,花的顏色與莖的顏色相關。花盤外圍是舌狀花,里邊為筒狀花,花色豐富。花期7~10月份,瘦果,種子楔形,淺褐色,種子千粒重3.4~4.4克,種子壽命2年。翠菊栽培品豐富,花型有平瓣類和卷瓣類;株型有直立型、半直立型、分枝型和散枝型;株高有矮型、中型和高型;花期有早花、中花和晚花3種類型。翠菊品種類型多,花色鮮艷多樣,花型多變,姿色美觀,觀賞效果可與菊花相比美。矮生種主要用于花壇、花境、盆栽等;中高型種主要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化、美化布置。翠菊也是很好的鮮切花材料,花梗長且直立,水插時間持久。翠菊也是氯氣、氟化氫和二氧化硫的監(jiān)測植物。花、葉均可入藥,具有清熱、涼血之功效。本人做了不同配比基質翠菊幼苗質量的影響的簡單研究,為翠菊幼苗的生長提供栽培技術服務。
1.試驗材料
本試驗由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花卉教研室提供的翠菊種子為試驗材料,2015年4~5月份在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花卉生產技術實驗室進行。本次試驗所用的基質是在鄭州雙橋花卉批發(fā)市場購買的草炭、蛭石、珍珠巖和有機肥為試驗基質。
2.試驗方法
本次試驗分別用草炭、珍珠巖、蛭石、有機肥等按不同配比而成的混合基質,將不同基質充分混合均勻,邊混合邊灑水,直到基質濕度手握成團為止。將配好的基質裝入黑色的塑料育苗盤中,本次試驗采用105穴的穴盤育苗。試驗設置2次重復,每個穴點播2粒有發(fā)芽力的翠菊種子。不同比例基質方案見表1。

表1 不同配比翠菊的播種基質
翠菊喜適度肥沃、潮濕而又疏松的沙質土壤,翠菊播種時覆土深度宜淺不宜深,一般0.5~1厘米為適宜。白天實驗室的溫度控制在22℃左右,夜間溫度控制在15℃左右的條件下,在第4天就可發(fā)芽,在第12天統(tǒng)計翠菊的出苗情況。

表2 不同配比基質翠菊的發(fā)芽情況
翠菊為淺根性花卉植物,生長期應經常灌水,翠菊又是喜肥花卉,不但要施足基肥,生長期每10天要追肥1次餅肥水。翠菊在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良好,翠菊為長日照花卉,每天光照時數控制在12小時以上,15小時以下。可保持植株矮化,開花期提前。若光照過短,植株長高,開花期推遲。在翠菊出苗后第20天測定翠菊的株高、葉片數、莖粗等生長情況。

表3 不同配比基質翠菊出苗情況
翠菊在春季4~5月份播種,發(fā)芽的適宜溫度為22℃,播后50~60天就可開花。由表2可以看出T 3處理的發(fā)芽數最多(203),其發(fā)芽率也最高(97%),本次試驗T 3處理的配比播種基質最適翠菊種子的發(fā)芽。
翠菊在出苗后第20天測定情況由表3可以看出T3處理翠菊的株高(7.8厘米)最高,葉片數(9片)也最多,莖粗(1.8厘米)也最粗最壯。說明本次扦翠菊壯苗基質T 3處理最適合翠菊的生長。
從本試驗的結果表明:T 3處理草炭:珍珠巖:蛭石:有機肥(4:2:2:2)最適合翠菊種子發(fā)芽,也最適合翠菊幼苗的生長。本次試驗本作者只做了翠菊相對簡單的基質配比試驗,沒有過多的涉及到溫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其他因素對翠菊幼苗質量的影響,作者在以后的試驗設計中會逐步完善。從本試驗的結果表明T3處理草炭:珍珠巖:蛭石:有機肥(4∶2∶2∶2)最適合翠菊種子發(fā)芽,也最適合翠菊幼苗的生長。
[1]林德欽,張文珠,李梅.不同栽培基質對紅掌組培苗生長的影響[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1(4):16.
[2]權順花,朱寶娣.草本花卉無土育苗技術的研究[J].中國花卉園藝,2003(7):28-29.
[3]趙春莉,王永紅,孫桂杰等.不同基質對翠菊容器育苗的影響 [J].北方園藝,2015(06):17-8.
[4]劉茳,潘會堂,張啟翔.不同基質對巖生報春盆花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3(03):509-514.
[5]董佳,牟溥.翠菊根系養(yǎng)分捕獲形態(tài)塑性及其生理機制[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2(11):1172-1183.
[6]任俐,周丹.花卉無土育苗營養(yǎng)液和基質的研究[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1(01):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