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朝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朝陽地區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張明
朝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朝陽市設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北票市、凌源市、朝陽縣、建平縣、喀左縣、雙塔區和龍城區7個縣(市)區。

圖2 2015年朝陽市7個縣市區設施蔬菜面積比例分布
從2015年調查的數據顯示,凌源市的設施蔬菜生產面積最大,達到1.12萬公頃,占全市比重的26.9%,總產量185.44萬噸,占全市比重的37%,總產值42億元,占全市比重的33.1%;位居第二是北票市1.1萬公頃,占全市比重的26.4%,總產量85.64萬噸,占全市比重的17%,總產值25億元,占全市比重的19.7%;設施蔬菜生產面積最小的地區是龍城區,僅占全市比重的2.6%,總產量12.1萬噸,占全市比重的2.3%,總產值3億元,占全市比重的2.4%;占全市總產值比重最小的并不是龍城區,而是雙塔區,總產值2億元,僅占全市比重的1.6%,比設施蔬菜生產面積最小的龍城區少了0.8個百分點。
下面兩個表格反映出朝陽市2015年設施蔬菜產業生產總體情況(見表1、表2)。
表1數據顯示:2015年,朝陽市保護地蔬菜生產面積共計4.17萬公頃,總產量503.79萬噸,產值127億元,商品產值112.1億元。
表2數據顯示:2015年,朝陽市上市蔬菜總收益為119.62億元,其中保護地蔬菜收益107.52億元,占總收益額的89.1%。在全年,1月、2月、3月和12月中保護地蔬菜總收益分別為12.68億元、14.60億元、18.76億元和6.38億元,分別占當月上市蔬菜總收益額的96.4%、96.7%、95.3%和91.3%。

表1 2015年朝陽市設施蔬菜生產基本情況
目前朝陽地區設施蔬菜主要有以下幾種銷售模式:生產大戶單獨生產并銷售送往蔬菜批發市場、農業合作社與超市合作簽單即“農超對接”、蔬菜生產企業直接簽單外銷和少數農民散戶零售。
從圖3數據顯示:以送往蔬菜批發市場銷售為主要銷售方式,占到80%,農超對接占到10%,蔬菜生產企業直接簽單外銷占到7%,其他方式3%。
目前朝陽地區銷售模式也在不斷增加蔬菜批發市場的同時,更注重批發市場的建設與管理,以保證良好的市場秩序。另外,也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推進“農超對接”保障蔬菜銷路。“農超對接”能夠有效地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進而降低農產品價格,保障蔬菜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利益。同時,開展“農超對接”還能夠大大地提高蔬菜產品的可溯源性,向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和高性價比的蔬菜產品。

表2 2015年朝陽市蔬菜上市情況統計表

圖 3 2015年朝陽市設施蔬菜銷售方式比例
隨著新增百萬畝設施農業建設的完成,全市形成了以設施蔬菜為主的產業格局,設施蔬菜產量實現410萬噸,擁有黃瓜、青椒、番茄、茄子和角瓜等30多種年產量均在10萬噸以上的蔬菜生產基地。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北票市番茄、凌源市黃瓜、朝陽縣食用菌、喀左縣茄子和青椒、建平縣角瓜都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即將建設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北方最大的設施蔬菜產品集散中心和全國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重點區域。截止2015年,朝陽市保護地蔬菜生產面積共計4.17萬公頃,總產量503.79萬噸,產值127億元,商品產值112.1億元。朝陽市上市蔬菜總收益為119.62億元,其中保護地蔬菜收益107.52億元,占總收益額的89.1%。如此迅猛的發展必將帶動朝陽地區經濟發展,加快提高農民收入,帶動一些配套產業的發展。但蔬菜產業發展如此迅猛,必然會出現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一是制約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一些技術還有待突破。設施蔬菜栽培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土壤質量退化、病蟲害頻繁發生,保險制度不健全。二是技術服務能力仍顯不足,一些地區技術服務還沒全部到位,不同地區生產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三是品牌效益未能得到發揮,銷售環節不算暢通,銷路有待擴寬。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缺少大的龍頭企業牽動,造成農民組織化程度還很低。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待進一步加強。加強農產品檢測和監管體系建設,大力開展“三品”認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