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 葉東惠(浙江財經大學體育部 浙江杭州 310018)
杭州經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現狀與對策研究①
楊劍 葉東惠
(浙江財經大學體育部 浙江杭州 310018)
文章以社會公共事業服務管理的理論、技巧、處理方法為主線,采用文獻資料整理、經驗借鑒參考、理論推倒演繹、實證研究分析以及提出對策建議的技輔助方法,以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社區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為研究對象,對有關社區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政策法規,公共體育設施,體育公共服務信息的反饋傳遞途經、監督體系以及經費來源渠道,有關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職責等多方面進行研究,進而為浙江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社區體育的發展提出建議。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城市社區 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現狀 對策
1.1研究對象
以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城市社區(頭格社區、七格社區、智格社區等27個社區)的體育公共服務的構成要素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利用超星數字圖書、NCKI數據庫和谷歌,收集和此次研究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歸納分類,來獲得對該文有用的信息。
1.2.2專家咨詢法

表1 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相關法規制度數據統計表 (N=27)
咨詢長期從事社會公共服務研究和管理的專家和政府工作人員10人,掌握城市基層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現狀,困境以及制約因素等。
1.2.3訪談法
走訪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相關領導(開發區主管文化體育的領到1人,街道領導1人,社區領導18人和有關專家5人),了解下沙經濟開發區城市社區體育服務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改革方向。
1.2.4問卷調查法
對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城市社區,每個社區隨機向居住人員,分發20份問卷,共計問卷540份,回收有效問卷528份,有效回收率97.6%。

表2 城市社區體育經費主要來源渠道數據統計表 (N=27)

表3 社區體育組織建立情況 (N=27)

表4 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滿意度 (N=540)
2014年杭州的居民人均GDP超過39310元,居民的生活結構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公共服務需求凸顯,人們生化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體育鍛煉不再是生存需要,更注重提高身體素質和豐富業余生活。該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對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城市社區居民體育公共配套設施進行了摸底調查,結果如以下幾點。
2.1開發區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政策與制度因素的現狀
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開發區還沒有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法規制度。由于缺乏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中間管理層制度設計,導致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如表1)。
2.2開發區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因素的現狀
(1)社區公共體育設施不足。
由于開發區處于筑成到建城的階段,體育器材多建設在已經成熟的廣場和學校等地方,設施也比較單一,隨著后期城市建設的完善會更加完整。
(2)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不合理、不齊備,存在安全隱患。
對27個社區的調研,發現開發區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資源配置不均衡,在高校集中或者企事業單位集中的社區,體育設施資源較豐富,而其他社區的體育基礎設施就顯得拙荊見肘,不能滿足居民健身的需求。問卷結果表明,只有54%居民覺得健身器材比較多,另有11.2%的人覺得夠用,有23.8%的被調查者覺得器材單一不能滿足需求,有36.4%的被調查者認為器材很少,還有28.6%的被調查者反映居住小區內基本無健身器材。從設施的種類來看,80%的社區居民認為,目前體育設施單一,無法滿足各類不同層次的鍛煉身體需求。
2.3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信息因素
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信息因素是一個關于城市社區體育有關理論知識、信息收集、信息發布的系統,通過這一系統的運行,讓廣大社區群眾直接了解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信息,同時政府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群眾對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需求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幫助。在調研的27個社區中,沒有一個社區有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網站,只有45%左右的社區通過社區的海報張貼欄、通過墻報的方式或者QQ群、微信或者通知文藝骨干去傳來向居民傳達體育服務信息或者是體育健身知識。
2.4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資金保障因素
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資金保障體系包括政府的撥款、社會捐贈、贊助、基金、經營收入等。
(1)社區體育經費來源情況。
從表2對27個城市社區的調查結果顯示,開發區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經費來源主渠道有這樣3個,即上級主管部門撥款、本級政府部門自己籌措資金以及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
(2)社區可供支配的體育活動經費過少。
2.5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管理、組織、教育培訓因素
包括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服務志愿人員的聘用、培訓以及對社區居民的城市社區體育宣傳、教育、培訓與指導。
2.5.1城市社區體育組織與管理現狀
(1)城市社區體育組織薄弱。
開發區近50%的社區沒有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專門主管部門,只有海天城,清雅苑等社區自主或在一些興趣小組和公益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了某些單個活動小組,并且有了相關固定的活動場所,而一些健身會所和收費性的俱樂部普遍存在。
由表3數據統計結果來看,當前開發區社區居民體育活動組織的建立途徑主要是群眾自發組織和經營性俱樂部,主管部門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公共服務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城市社區體育管理職責不明。
社區管理人員中沒有專職的體育管理人員,且自身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活動的策劃能力以至于社區體育活動基本上處于想到就做,上級有要求就做,想不到或沒有任務就不做的隨意狀態。缺乏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2.5.2社區體育指導及其人才現狀
(1)社區體育指導員數量不足,服務參與率不高。
目前開發區社區人均社會體育指導員約為1∶3023。這與日本1994年統計的1∶2000仍存在較大差距。在各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國家級占1.6%;一級占8.1%;二級占35.8%;三級占54.5%。管理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結構中,本科占23.9%,??普?2.8%,高中或高中以下占33.3%;在指導型社會體育指導員中,??普?8.8%,高中或以下占81.2%;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具有體育專業學歷的僅占3.1%,其他均為非體育專業。
(2)社區體育指導員年齡偏大,且兼職為主,服務質量效率不高。
(3)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滿意程度。
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指導員指導健身活動的工作滿意度(見表4),比較滿意以上的比例為70.1%,說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能夠受到大多數社區居民的認可。
2.5.3教育培訓因素
目前還沒有一個社區有進行體育骨干的教育培訓的,開發區城市社區的體育公共服務從業人員大都是兼職的,相關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業務能力一般。因此,加強相關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業務技能,培養一批基本功過硬,指導能力強的體育公共服務人才是目前構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2.5.4社區體育宣傳教育缺乏力度,社區居民健身意識有待提高
2.6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創新因素
2.6.1體育活動內容的創新
目前90%以上的社區提供的體育活動較少,只有50%的社區一年舉辦過1次綜合運動會,50%的社區一年舉辦過四次以上的單項體育運動會,僅有25%的社區有和其他社區進行體育交流的活動,只有25%的社區進行過3年以上的體質監測活動。以政府為主導的體育公共服務的提供部門提供給社區居民的體育服務內容偏少,項目單一,無法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體育需求。
2.6.2組織和開展形式的創新
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主要受上級有關主管部門體育事業規劃的影響,都是按照上邊的行政計劃開展活動的,因此,如果今年沒有比賽,社區一般就不舉行體育賽事,這種“一等,二靠,三觀望”的辦事理念嚴重影響了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社區有關體育主管部門,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創新體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形式,為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
2.7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監測體系
盡管有75%的社區有體育公共服務的信息反饋通道來對相關體育主管部門提供的體育公共服務進行評價,但是僅有25%左右的社區有居民體育監管會議。而75%的社區是自己內部評價,這種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雙重角色無法有效地對有關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部門進行監督和評價,因此,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監測網絡,促使有關部門提高服務態度且構建以民生為導向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資金投入,科學體育公共服務管理、教育培訓內容,加快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創新,構建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監測網絡,使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度和服務內容真正落到實處。
該文通過對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社區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后認為:
(1)開發區有關社區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政策缺失,法規不健全,不利于城市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阻礙了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的重要方面。
(2)開發區社區公共體育設施不足,不僅數量上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健身的基本需求,質量上表現出體育器材規格單一,無法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社區居民健身需求,體育公共服務設施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問題。
(3)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信息的傳遞和反饋以及體育公共服務監督體系缺乏有效運行,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居民健身需求的信息等不能得到及時地反饋,導致社區體育服務的提供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體育公共服務效率低下。
(4)開發區社區公共體育經費來源主渠道有3個,即上級政府財政撥款、職能部門自籌資金和社會捐贈,但是社區可供支配的體育活動經費量極少,遠不能滿足社區體育公共服務活動的開展。
(5)社區在工作職責中沒有明確相關體育公共服務內容職責,以致街道和居委會抓體育工作缺乏制度依據,體育組織不健全,體育指導員的結構不合理,活動經費不足等因素,都制約著體育公共服務的提供。
(6)目前政府為主導的體育公共服務的提供部門提供給社區居民的體育服務內容偏少,項目單一,服務方式單一,無法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因此,亟需創新活動內容,向社區居民提供簡單易行,趣味性強,健身效果好的項目。
(7)明確政府的體育公共服務的主體職責,構建服務型的體育政府職能部門,創新公共服務的供給體制和機制,完善體育公共服務財政制度,加大體育公共服務人的才培養力度,完善體育公共服務的監督體系,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和市場為輔的體育公共服務主體,為社區居民提供高效優質的體育公共服務。
[1]朱寒笑,苗大培. 發達國家城市體育休閑服務組織體系分析與啟示[J].體育科學,2006(12):9-15.
[2]王曉露,尚志強,唐建軍.美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組織發展模式及其啟示[J].中國體育科技,2005(l):65-68.
[3]肖林鵬.公共體育服務概念及其理論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2):97-101.
[4]范冬云.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2):6-8.
[5]劉慶山.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研究述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2):24-26.
[6]王才興.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的實踐與探索[J].體育科研,2008 (2):20-26.
[7]朱睿,孫慶祝.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系統構建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3):1-5.
[8]杜志娟.體育公共物品的供給方式——公共服務與非營利組織理論的視角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31-34.
G812.0
A
2095-2813(2016)08(b)-011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3.111
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廳課題(課題編號:y201432618)。
楊劍(1976—),男,浙江省永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社會人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