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欣
防腐工程“洪武豆腐”
文/可欣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位傳奇皇帝,他出身卑賤,年少時幫地主放過牛,還在寺廟當過和尚,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曾經四方奔波做過乞丐,所以自從他當上皇帝后,最擔心自己的子孫驕奢淫逸、腐敗浪費。為了警示自己的子孫,他還將一道菜納入了“防腐教育工程”,規定宮中大小宴席都必須有這個菜,而且還規定后世子孫每頓飯也必須吃這個菜。那么,這道菜究竟是什么呢?

故事還得要從朱元璋做乞丐的那段往事說起。相傳有一天,朱元璋偶然流浪到了鳳陽城,走了一天的路,臨近下午了還沒吃一口飯,肚子咕咕之叫,走到一家飯店時,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善良的店老板,看他可憐,就送給了朱元璋一塊“釀豆腐”。這道菜做法其實很簡單,也就是用豆腐夾菜餡,先油炸后,再用火烤,使得豆腐和菜皆軟嫩可口。對于朱元璋來說,他當然沒有吃過如此美味的菜啦,餓得兩眼發綠的他頓覺得無比鮮美,以至于當了皇帝吃遍山珍海味后,仍對這道菜念念不忘。

后來,朱元璋還特意命人找到了這店老板,并把他請到了皇宮當了一名御廚,專門為朱元璋做“釀豆腐”。據說,這個飯店的老板被請入皇宮時,他也是提心吊膽,生怕做的難吃得罪皇帝引來殺身之禍,但他牢記 “餓了飯菜香”的祖訓,于是每次吃這道菜前,他先申請朱元璋“凈肚”。這一招果然奏效,因為“饑不擇食”嘛!于是,朱元璋找回了當年美味的感覺,還大大贊賞了這個老板的廚藝,賞錢當然也是很可觀的啦。由于朱元璋統治時期是“洪武之治”,于是,這道菜被稱作為“洪武豆腐”。
此外,在鳳陽當地,關于“洪武豆腐”的來歷,還流傳著另外一個版本:相傳,朱元璋在出家時,非常喜歡寺廟里的一道豆腐菜肴。他做了皇帝后,十分懷念那道菜的味道,便把廚師請進宮里當御廚,專做這道菜給他吃。于是,這道菜便由普通的家常菜搖身一變成了“貢菜”,從此便名揚天下。
總之,吃上“洪武豆腐”的朱元璋找到了當年的感覺,并且他多了一份感慨:想當初我做過生活是多么的艱難呀!為了讓子孫們記住自己當年的辛苦,也為了教育他們要節儉防腐,朱元璋還將這道菜納入了防腐敗教育工程:規定宮中大小宴席都必須有這個菜,而且還規定后世子孫每頓飯也必須吃這個菜。
朱元璋的這個做法雖然奇葩,但他初衷卻是讓自己和子孫后代們每天都“憶苦思甜”,牢記創業的艱辛,不要驕奢淫逸,以確保朱家江山延續千秋萬代。然而,其養于深宮、育于紅墻之內的皇子皇孫們卻顯然不理解他這種“愚昧”行為。后來,在明朝滅亡后,曾經的御廚對這道菜進行的揭秘:原來朱元璋子孫為了對付這一“祖規”他們偷梁換柱,將原料由豆子變成了鳥兒的腦汁,如此以來,形狀和顏色雖然看似“豆腐”,但味道卻大不一樣。一道“憶苦菜”就這樣演變成了“腐敗菜”,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