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陽,鄔浩,顧蘇文,陶長華,高丹,羅津
(1. 江西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2. 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2;3. 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209)
?
基于跨年級協同模式的GIS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方朝陽1,2,3,鄔浩1,顧蘇文1,陶長華1,高丹1,2,3,羅津1,2,3
(1. 江西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2. 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2;3. 流域生態與地理環境監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209)
以培養GIS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和模式入手,簡要分析當前各種GIS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存在的問題,進而引出基于跨年級協同模式的GIS應用型人才實戰化培養模式。通過對跨年級協同模式研究的必要性、思路及其實踐方案深入剖析,得出高、中、低年級的跨年級協同發展新機制,為實現GIS應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
跨年級;培養模式;GIS;應用型人才
目前,GIS全面進入高速發展時代,廣泛運用于交通、土地、資源、環境、軍事、人口等多個方面,國家級乃至全球性的GIS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如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數字地球”以及我國的“21世紀議程”,都把GIS的發展和建設作為核心內容之一。隨著GIS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企事業單位對GIS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大,從事GIS設計開發的高級人才已呈供不應求之勢,我國GIS產業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期。如何培養大批素質高、能力強,適應于GIS產業發展應用型人才是各高校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目前GIS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國內外許多專家開展了類似的研究和嘗試。馬俊海提出多設置設計型、綜合型、自創型實驗課程,羅火錢開展基于Web的GIS教育,柳林提出實施本科生專業導師管理制、引導學生參加科研項目或GIS競賽等辦法[1-3]。以上學者的研究都是基于“導師—學生”或者“同年級學生”模式進行的,對GIS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當前研究對跨年級協同模式GIS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還存在明顯不足。
本文通過對跨年級協同模式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培養高年級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和管理隊伍的能力,有利于增強高年級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促使低年級學生更快掌握專業知識,進而縮短大學適應期,迅速進入研究角色,增強GIS實踐能力。
目前,我國在GIS教學中忽略了院校之間的差異和自身的特點,在GIS人才培養方面盲目復制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學模式,導致“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目標也不明確;畢業生由于實踐差而造成校企合作意向低,影響整個專業的教學效果和社會影響力。
我國GIS作為一門開設較晚的學科,其教育方法和模式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急需得到改革和完善。當前國內多數高校均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在學了理論知識后得不到實踐指導,導致學生失去對專業的興趣,最終錯過提升專業知識的最好時機。而基于跨年級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教學方法上強調不同年級之間交流合作,在學習上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該模式以專業老師為引導,增加跨年級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交流與合作,二者結合起來可促進各年級學生專業的提高和進步,這將極大的解決學生得不到充分指導從而對專業產生誤解的問題。各年級學生通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不斷在項目中變換角色,逐步提升,不再拘泥于課本的理論知識,轉而朝著應用型人才方向進行實戰培養,既抓住了提升專業知識的最好時機,也為今后就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協同指“協調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資源或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而跨年級協同模式GIS教學實踐,即將不同年級的GIS專業學生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團隊,學生們各司其職,各取所長,共同學習。其中高年級學生基礎相對扎實,在團隊中可以負責關鍵技術支持,掌握全局,協調團隊;中年級學生已掌握簡單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實際項目也有接觸,但缺乏實戰經驗,在項目中可負責簡單的編程、系統搭建等技術工作;低年級學生各方面均較欠缺,迫切需要提高,相對有更多的學習時間,在團隊中可以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工作,如文字報告撰寫、基礎資料收集等。
基于跨年級協同模式下組成的團隊相較其他團隊在項目實戰等方面有較大的自身優勢。其一,團隊規模一般較大,成員各有所長,面對問題能較及時在內部解決,且人人獻計獻策,在創新方面也有優勢。其二,團隊成員層次不一,成員間可取長補短,最大化發揮個人在項目中的價值,加速推進項目的完成。其三,團隊內部分工明確,成員各行其所,可節省大量工作協調時間且避免不必要的工作重復。
本文以項目組開發的“江西微農·一體化直通式為農服務平臺”為案例來闡述跨年級協同模式GIS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方法。本案例是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江西賽區作品,該項目已獲得“挑戰杯”江西賽區特等獎以及全國賽區三等獎等獎勵。
3.1“江西微農”動員會
“挑戰杯”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業類競賽,是目前全國最具代表性、權威性、示范性、導向性的大學生競賽。GIS專業作為一門與工程技術結合緊密的學科,建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模式是GIS專業建設的重要目標。而參加“挑戰杯”競賽,就是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理想的實踐平臺。
“江西微農”項目是以解決農業信息發布渠道有限、發布不及時為目的,以滿足農民對精細化、高時效性的農業信息需求為核心,設計開發的基于微信一體化直通式微農服務平臺。由于項目周期長、競爭壓力大,大部分學生從開始的心情澎湃轉為消極對待,因此我們組成一個跨年級的團隊,適當加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活躍整個團隊的氣氛。邀請專業老師召開項目啟動會,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3.2“江西微農”人員管理
由于“江西微農”項目參與人員較多,根據對GIS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主要分為高(大四)、中(大二、大三)、低(大一)年級3個層次。表1即高、中、低3個年級的具體分工情況:

表1 高、中、低年級人員的具體任務分工
低年級學生通過對項目的接觸,完成文字撰寫、資料收集等簡單工作,對專業理論知識如何應用于實際工作有所認識,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時請教中、高年級同學,進而激發對GIS相關課程的學習熱情,樹立信心,最終形成一個學好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學習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中年級同學已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對GIS應用領域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統指導,往往因無法及時與老師溝通而造成問題的滯留,浪費不必要的時間與精力,甚至導致對專業失去興趣與信心。在跨年級協同模式培養的團隊中,高年級學生可及時幫助中年級學生解決一部分問題,并通過項目的任務分配指導中年級學生,極大的避免了學生走彎路、無所為的現象。同時,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將促進中年級同學夯實基礎,提高實踐能力,并傳承高年級同學的一部分知識與能力。高年級同學在團隊中負責總體調配,關鍵技術的實現。GIS 作為一門注重開發應用的工具性學科,需要多人的配合與合作。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協調整個團隊合作也尤為重要。通過跨年級協同模式對高年級學生進行培養,將鍛煉學生管理團隊的能力,為將來工作做好準備。同時,通過把項目中較為簡單繁瑣的工作交給中、低年級同學完成,高年級同學可節約大量時間解決核心問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加快推進項目成果向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
3.3“江西微農”考勤制度管理
跨年級面臨不同年級學生學習、休息、活動時間不一致的問題,但正是由于這種時間差異,成員可以更好利用閑暇時間去處理各自的任務。該項目要求項目組成員通過考勤機記錄考勤記錄。并要求項目組主力成員(中、高年級學生)暑假每天保證至少8個小時工作時間。
3.4“江西微農”評價管理
由于項目周期長,在開發實踐過程中難免遇到疑惑和困難,因此我們建立“周會”和“月會”制度,并要求項目組每位成員每天晚上10點前把當天的工作報告交給項目經理,以便項目組了解和調整工作進度。項目組每位成員要在“周會”上總結這一周的工作內容和進展,以及匯報下周的工作計劃和安排。“月會”要求項目組的各個小組組長對自己小組的成果進行展示和講解,并邀請專業老師進行點評,便于更好的把握項目的工作方向和進度。該方案通過以學生參與實踐、總結匯報為主,教師針對學生匯報內容作出有針對性的指導點評,極大地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實踐經驗將更好的理解教師給出的建議與指導,使項目更高效、高質量的完成。
3.5畢業論文設計,學有所用
畢業設計是大學四年學習的總結和專業知識的檢驗,而平時的GIS競賽項目為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案例,增加了論文的生動性和真實性,也讓學生積極參加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通過了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學生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的開發競賽中了解到各個模塊的環節,也可以提高學生的GIS技術理論凝練水平。而平時的設計文檔、論文的留存也給中、低年級的學生提供了一批寶貴的材料,為他們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教育大眾化的必然趨勢和選擇[4],本文構建的跨年級協同模式提出了高、中、低年級的跨年級協同發展新機制,為實現GIS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對改革和完善傳統的GIS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該模式自實施以來,從效果來看,90%以上的學生反映該模式比較符合他們的專業發展方向。從團隊建設來看,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GIS項目隊伍建設。從平臺建設和項目角度來看,完成了一批優秀的GIS項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由于該模式運行時間較短,其中的跨年級學生反饋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本模式構建的“跨年級協同”的學習組織或團隊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老師-學生”傳統的培養模式,營造開放的氛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并解決問題。通過建立高低年級互動交流機制,并根據目標對各團隊成果進行階段性的考核。在跨年級協同平臺的實際運行中,伴隨著高年級學生畢業將導致其對團隊無法避免的脫離,因此本模式將對低年級同學的組織領導能力進行培養,做好團隊工作基礎的備份保留工作,并提前為團隊成員的補充做好準備工作,以實現跨年級協同平臺的滾動式傳承。
[1] 馬俊海.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測繪工程,2005,14(3):74-76.
[2] 羅火錢.從學生角度談GIS人才培養[J].地理信息世界,2009(3):83-89.
[3] 柳林.面向社會需求的GIS專業人才立體培養模式探討[J].高教論壇,2010(6):58-60.
[4] 李儒壽.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學院“211”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 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責任校對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27
20160128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5BAH50F03);江西省高校科技落地計劃(KJLD14019);江西省高校學位與研究生教改課題(JXYJG-2013-031);江西省高校教改課題(JXJG-13-2-8,JXJG-14-2-6)
方朝陽(1971- ),男,江西南豐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空間信息科學、環境遙感和虛擬現實研究。
G64
A
1674-5884(2016)08-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