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八年“對話”磨合“七年之癢”
6月6日至7日,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圓滿舉行,雙方達成120項成果。8年來中美通過戰略對話,努力克服雙邊關系的“七年之癢”,彼此磨合,共同推進新型關系建構,殊為不易。
6月7日,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此番對話,是奧巴馬政府任期內的最后一次雙邊戰略經濟對話,恰逢2016年G20杭州峰會即將召開、中美貿易摩擦上升、人民幣SDR(特別提款權)旅程正式起航、人民幣和美元預期不斷等復雜背景交織。
根據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透露的消息,本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四點:交換雙邊投資協定(BIT)負面清單;人民幣業務將在北美開展,中方將給美方25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額度(RQFII);提振經濟,避免人民幣競爭性貶值;中方將減掉1.1億-1.5億鋼鐵產能,并承諾不新增產能。
這個四個主要成果,是目前中美雙方在經濟和政策領域里矛盾沖突最多、最受兩國企業和金融業關注,也是對下一步中國宏觀政策、對外開放、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影響最大的四個方面。這些成果的進一步落實,對中美雙方,尤其是對中國宏觀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尤為關鍵。

習近平與美國財長杰克·盧握手
相較于經濟問題,戰略和安全議題是此次中美對話中更為棘手的部分。6月4日,美國國防部部長卡特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不出意外地再次批評中國的南海政策。但中美誰都無法承擔因南海問題導致中美關系“脫軌”的沉重代價,兩國關系的走向也不應完全由南海問題來界定。據稱,此次克里對習近平演講中“直接”而“理性”的觀點表示贊賞,并相信兩國能夠找到“創造性方式”來減少或消除分歧。
縱觀此次雙方表態,貫穿始終的基本共識是,都承認兩國分歧的客觀存在,都強調以真誠和建設性磋商縮小分歧,擴大共識,也都寄望未來能超越分歧,使雙邊關系更像合作伙伴而非戰略對手。
中美關系磨合不僅體現在前述問題上,也具體體現在一系列熱點問題博弈中,而且總能跨越分歧,聚同化異,達成共識與合作。敘利亞危機,中國4次使用否決權,與美國立場呈現高度差異甚至對立,但中美畢竟推動這一危機由戰爭向和談轉軌;伊朗核爭端,中國反對美國武力威脅和單純制裁,成功促成美伊簽署相關協議,共同維護了世界核不擴散體系;朝核危機,中美對危機成因和解決方式分歧明顯,但不妨礙雙方共同向朝鮮施壓,聯手維護東北亞無核化進程;網絡安全摩擦,中美曾互相指責甚至一度劍拔弩張,但最終借助直接溝通達成諒解。最令世界鼓舞的是,中美兩個耗能大國擯棄私利和對立,在世界氣候大會攜手帶頭減排,共同促成《巴黎協定》的簽署,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真誠合作樹立新典范。
美國將在明年1月迎來新總統,中國也將在明年召開黨的十九大。中美關系可謂又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雙方必須建立一種可有效管控分歧的新型關系,從而避免給彼此和世界帶來“戰略意外”。戰略與經濟對話對中美關系的貢獻不應被低估,它為兩國緩解緊張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出口”。
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啟動以來,雙邊關系的磨合與塑造正努力跨越“七年之癢”,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爭而不傷,這種局面已經成為新常態,也必然伴隨中美關系的漫漫長路。
(《經濟觀察報》2016.6.12、《華夏時報》2016.6.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