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成
摘 要: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要求的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順應教育形式和人才培養要求,教師要改變更新教學理念,注重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歷史課堂表現的積極性,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開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學習能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 自主學習 學習能力 學習素養
自主學習、合作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倡導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地位平等,更要在具體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唱主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推動學生自主與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有學科學習方法、能力,提升思維和學科學習素養。
一、更新教學理念,創造寬松的自學環境
隨著課改的深入和高考對學生能力考查的加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已經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唯有信任學生、指導學生,大膽放手,通過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通過教學情境與問題設計,讓學生生出想學歷史的興趣和情感,才能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達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
1.營造歷史自主學習的氛圍。
歷史教材的特點是圖文并茂,一般通過具體的歷史史實,加以背景的鋪墊,再現史實的現象,揭示歷史規律和道理。因此,學生如愿意看教材便成為自主學習的前提,重視課前預習指導則非常必要。如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學習之前,可以指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設計如“西漢時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七國之亂、藩鎮割據局面出現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其共同原因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學會在預習中抓住重點,從原因、經過(時間、旗號、首領、參加者)和結果(目的、措施、意義)等角度分析理解。加強歷史現象的前后聯系,設計由淺入深的思考問題,推動學生自覺主動地認識歷史現象,發現歷史問題,探索歷史規律,獲得教育和指導意義,從而掌握歷史學科自主學習方法,形成導向、自我與監控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我們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情境和氛圍中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和思考,成為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主人。
2.重建課堂師生地位與關系。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激起學生學習自信心,讓他們相信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好。以往師生關系是不對等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往往是被動的;而現在課堂中,老師是指導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是多維的,不僅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如在“焚書坑儒”學習中,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從當時歷史現狀和維護自己的統治角度出發的,我們不能只看到其對文化的破壞性;如果從他的意圖看,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積極性呢?如果是以往的灌輸式教學,學生不可能有這樣的個性思考,而這樣的思考雖與教學目標和這一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的理解相違,但是這些問題的提出正是學生運用辯證歷史觀學習。
二、優化歷史教學設計,推進自主學習活動開展
1.聯系現實,激起自主學習興趣。
歷史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不應該只是應付考試,而是通過歷史學習,讓學生明白歷史的發展和變革,以史為鑒地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并在歷史知識的掌握、運用和深度延伸中獲得現實的教義。因此,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多關注所學內容與現實的關聯,激起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認識現實問題。如《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學中,我們先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展示給學生,如女婿因丈母娘結婚陪嫁價值四百萬的豪車而下跪等事件,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樣的事件的看法,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看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情況,談談這樣的變遷有哪些對現實生活來說是進步的,哪些需要注意。又如《梭倫改革》學習中,我們先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改革情況做一簡單的回顧,讓學生對為什么改革、怎樣改革、改革會有哪些阻力等問題有一定的認識。然后,讓他們自讀教材,找找梭倫改革的背景、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改革的可能性等問題閱讀分析、思考提煉概括,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當然,激起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興趣,還可以關注國內國際的政治熱點,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聯系要學內容。如《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學習中,展示最近美國總統大選的進展情況,然后提問,美國總統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么黨派之間為總統之爭而水火不相容呢?誰當總統有本質區別嗎?
2.重視自主學習深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問題的推進提升。我們在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課堂之后,還要注意他們學習深入有效地開展。如學生對某一問題認識不清楚、不準確的時候,可以提供相應的歷史圖片、文字資料、音像資料等讓他們自己觀看、閱讀和傾聽之后讓學生在感受歷史、體驗歷史中有效自主學習。如《國民革命歌》教學中,學生對北伐的原因理解不到位,可以節選北伐戰爭的圖片,孫中山及其他同時代人的話語,讓學生自主把握北伐的必要性和意義。
課堂中師生互動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品質提升的重要教學手段。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學習中,讓學生先閱讀教材,然后提出條約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內容?學生就會分析條約制定的背景,即其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在當時有什么意義。當然,我們要注意學生思維的深入和分析方法的形成,就這一條約而言,要培養學生從背景、內容、積極性與局限性(對德國、前蘇聯及世界,等角度分析)。
另外,促成學生自主學習深入,還要老師放手讓學生多動手動腦,讓他們讀歷史圖冊、做歷史大事年表、歸納歷史事件的意義等。如“鴉片戰爭”相關內容學習中,讓學生找找列強兩次登陸地點的不同、他們的航行路線、概括戰爭情況等。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增強學生歷史學習效果,就要激發、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只要老師重視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性,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教材和分析思考,重視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訓練;那么,學生的歷史學習素養和能力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朱漢國,王斯德.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
[2]蔣小玉.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