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霞
摘 要: 本文從心理咨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解讀著手,分析了心理咨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借鑒國內眾多高校實證調研數據基礎之上,發現心理咨詢作為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特殊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中難免出現許多問題與不足,如選擇心理咨詢的學生比例較低、主動性不高、高校心理咨詢硬件設施與心理咨詢工作者隊伍不夠專業等問題。
關鍵詞: 心理咨詢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實踐中來的,是通過人的矛盾運動起作用的。”[1]這種內在的矛盾運動是人的能動性對自然世界的客觀反映,是將客觀世界的某種屬性內化為自身的概念結構、思維模式,并提升為人的思想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人的能動反映,還是人的內化行為,都要受制于人的現有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2]。因此,只有充分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了解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機制,才能更科學、更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3]。研究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價值。
一、主動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比例偏低
浙江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平均年齡21歲(17-23歲)的875名大學生中,大部分學生沒有咨詢經歷,接受過心理咨詢的男女生比例僅有7.1%,其中參與心理咨詢的師范類學生(15.9%)比例高于非師范類學生(6.6%)、文科學生(9.2%)高于理工科學生(4.9%),以及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17.4%)比例高于來自雙親家庭的學生(6.5%)[4]。另外,據張華等人對蘭州市三所文、理、工科三個不同學科性質的531位同學的調查表明,當被問及有心理困惑采取何種手段解決問題時,僅有9.0%的學生希望通過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排除困惑,當被問到是否曾經參與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49.4%的同學從未參加過,35.5%的學生偶爾參加,僅有5.3%的學生經常參加,還有9.7%的學生不了解學校是否組織過此種活動[5]。經鄭安云對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外事學院、西北工業大學、長安大學、西安建筑科大六所大學的1200名大學生抽樣調查表明:當遇到心理問題時,希望尋求心理醫生幫助的比例為西安交通大學(2.6%)、西北大學(8.9%)、西安外事學院(7.3%)、西北工業大學(0.6%)、長安大學(9.0%)、西安建筑科大(10.3%)。從來沒有看過心理醫生的比例為西安交通大學(97.4%)、西北大學(879%)、西安外事學院(2.7%)、西北工業大學(99.3%)、長安大學(91.0%)、西安建筑科大(89.7%)。對西安這幾所高校的調查數據表明:該地區尋求心理咨詢的比例也普遍較低,而選擇其他方式的同學占了一定數量。
二、地區及校際發展不平衡
根據劉蓉潔等人調查發現,各地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發展不平衡。各個高校的心理咨詢室硬件設施差別很大,經濟實力較強的心理咨詢機構除了專門的辦公室外,還設有功能較為齊全的個別咨詢室與活動監控室,只有不足30%的心理咨詢機構是按照學生人數比例劃撥的用于咨詢與測評的專項費用,專項費用金額從1.5元至10元不等。在調查中進一步了解到,各學校對心理咨詢機構的經費投入相差懸殊,最低的每年投資2000元的專項經費,而最高投入經費已超過20萬元。其中10所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有專用個體的咨詢室,8所心理咨詢機構有專用的團體咨詢室,還有個別咨詢室與其他辦公室合用。其辦公設備的配置也差距甚遠,規模較大的機構除了常用的辦公設備之外,還有腦電誘導儀、生物反饋儀等較為專業的心理治療儀器[6]。據馬忠范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掛靠在團委、學生處、醫院等機構[7]。而劉蓉潔等調查發現,被測的高校中有84%的心理咨詢機構掛靠在學工部(處)等部門;掛靠在相關院系的有11%;掛靠在思政教研室有5%[8]。由此可見,高校心理咨詢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普遍存在。
三、科學化與規范化水平不高
心理咨詢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職業,在美國,從事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包括認定咨詢員(含學校咨詢員)﹑臨床心理士和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行業對臨床心理士專業和精神科醫生的要求很高。美國心理學會在1983年對從事健康心理學工作的人員基本要求是:首先,博士學位是健康心理學的入門水平學位,其次,對他們的培養目標是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共同發展,也就是說,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除具有心理學專業博士學位外,還應具備相關的實習經歷[9]。對認定咨詢員的要求相關寬松,但必須是心理學專業碩士及以上學歷且經過3000小時以上的臨床實習后方能從業[10]。而日本對心理咨詢人員的資格認證也相當規范,據日本《臨床心理士資格審查規定》,被審查者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方可申請從業:第一,依據《學校教育法》,在大學期間修完心理學專業博士階段的前期主要課程或修士課程且具備兩年以上的臨床工作經驗者。第二,依據《學校教育法》,在大學期間修完博士階段與心理學專業邊緣諸多學科的主要課程或修士①課程且須具有兩年以上的臨床工作經驗者。第三,在外國取得上述第一條或第二條中同等以上學歷且具備兩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者。第四,醫師免許執照獲得者且具備兩年以上心理臨床工作經驗。第五,在四年制本科階段修完心理學或心理學邊緣的諸多課程,畢業后有五年臨床工作經驗者[11]。我國《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規定:任何一級心理咨詢員,應具備相應的基本的文化條件,并接受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指定的培訓機構所進行的培訓,要求從業者掌握的專業知識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心理健康與障礙心理學及與心理咨詢相關的道德與法律常識等[12]。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國外從事心理咨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除了對心理咨詢工作者的學歷背景做硬性規定外,還要求一定的臨床經驗,相比之下,我國的心理咨詢人員還遠遠不能滿足這種要求,僅從制度規定中就能發現端倪。
四、大學生對心理咨詢期望值與實際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據胡偉國調查發現,有7.9%的學生曾在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進行過咨詢。對于被問及咨詢效果如何時,回答收效甚微和無效的學生占79.0%。這表明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學校心理咨詢的效率是很低的。而當被問用及對咨詢師的信任程度時,有81.0%的學生表示有所保留和不信任,可見來訪的學生對心理咨詢師的業務水平咨詢效果的評價不高。他們滿載期望而來,卻失望而歸,這充分反映出部分高校心理咨詢宣傳工作不到位,學校心理咨詢師隊伍專業素質不高,大學生個性化的咨詢要求得不到滿足等諸多的問題[13]。當被問及是否會聽從咨詢師的意見時,選擇“肯定會”的占7.1%,“有可能會”的占58.1%,“肯定不會”的占5.1%,視具體情況而定的占29.7%。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抱著折中(91%)和不確定(85.5%)的態度,關于高校心理咨詢的收費標準,對于咨詢后的效果如何,選擇“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后可以自己慢慢解決”為78.4%,選擇“當場解決問題”為18.2%,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的為16.1%,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了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實際效果與其期望值均有明顯的差距。
關于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對比研究表明,中國人更傾向于自我約束和內向性[14]。我們的情緒不輕易外露,透露心聲的時候一般也不針對陌生人,有問題很難主動尋找擺脫或解決的途徑,但一旦鼓足勇氣跨進心理咨詢機構的大門,一方面希望通過宣泄郁悶,另一方面又依賴咨詢員,希望咨詢員參與其個人行為的決策或提供具體的處理方法[15]。如果咨詢員一味借鑒西方主流的咨詢模式(在西方廣泛使用的來訪者中心療法,該療充分相信來訪者的個人潛能),該咨詢模式的目的就是讓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以便了解與自我相一致的情感,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最終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存在的問題。而當我國高校的心理咨詢師也采取“非指導性”原則的咨詢方法時,如果來訪的大學生得不到具體的指導,就會覺得認為咨詢員“沒水平”,當然咨詢也沒有效果可言。這是大學生從主觀認識層面所造成的心理咨詢的期望值與實際效果的差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大學生認真聽從教育者的說教,不是簡單聽取受教育者的匯報和坦白,還要運用心理學的各種知識、理論和方法,通過交談協商,幫助和指導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和態度發生變化,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關于如何改善上述現象,我將在后續文章中做詳細論述。
注釋:
①日本的碩士研究生被稱為修士.
參考文獻:
[1]張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規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高凡茜.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5):45-47.
[3]王麗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4]楊宏飛,劉佳.875名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9):618.
[5]張華,祁暢,李發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研究[J].社科縱橫,2009(1):157.
[6]劉蓉潔,石磊.高校心理咨詢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0(3):17.
[7]馬鐘范.大學生心理咨詢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7(4):95.
[8]劉蓉潔,石磊.高校心理咨詢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0(3):18.
[9]胡佩成,等譯.[美]Phillipl.Rice:健康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10]張日昇.咨詢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張日昇.咨詢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S].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3.
[13]胡偉國.地方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0(3):75.
[14][英]邁克,彭,等著.鄒海燕,等譯.《中國人的心理》.新華出版社,1990(155,137,20).
[15]樊富珉,彭慶紅.試論我國高校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1):47-48.